古装水墨画风怎么画?教你如何画出古风水墨画法教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风画教程简单 古装水墨画风怎么画?教你如何画出古风水墨画法教程!

古装水墨画风怎么画?教你如何画出古风水墨画法教程!

2024-06-02 11: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古装水墨画风怎么画?初学者如何自学绘画?自学板画难吗?怎样才能学习好绘画?想必这些都是绘画初学者们经常在想的问题吧,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学习好绘画,然后绘画出自己想要画的东西

那么今天灵猫课堂就在网络上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古装水墨画风怎么画?教你如何画出古风水墨画法教程!教程非常简单,赶紧来看看叭:

首先我们牢记两个重点:

【一】质感,笔刷,线条

【二】留白,大实大虚,用色

只要有上面两种特点,上色方法无论怎么使用都会看起来非常古风水墨。

是不是看起来都挺古风的?

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在绘画上的“古风”,就是学习中国古代的绘画风格,然后融合现代的绘画方式形成的一种绘画风格,所以肯定离不开对传统国画的一些参考学习或是模仿。

古时候的绘画:

【质感】

中国古代绘画使用的载体(画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岩面、服饰、陶器、地板、木板等等,后来发展了以后逐渐使用布料、粗糙质感的纸张。

只要加上粗涿的纸张质感就已经有了古风的初步感觉了。

PS里面的添加杂色和噪点添加也能有同样的效果。

【笔刷】

为什么笔刷在古风绘画里也很重要呢…因为中国古代绘画使用的工具“毛笔”,书写和绘画出来的效果很有特点。而这些不同的效果特点和上面的质感是一起存在的。

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模仿“毛笔”所绘制出来的不同效果的质感笔刷。

灵华笔刷,这个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淘宝有店铺,安装支持PS CC的版本,只有win版。(不是广告)

大部分喜欢古风的画手应该都会买,如果买不起或者不习惯这套笔刷也可以找找一些老师分享给大家的自制笔刷,只要能达到这种仿毛笔和纸质绘画感觉的笔迹就可以了。

【线条】

因为“毛笔”这种工具的特性,大部分中国古代绘画上的线条都会非常的柔和,或是更加的飘逸随性。而古代利用这种工具的特性,还衍生出了一个“白描”的画类,它不需要颜色,是单纯用线条绘制的一种风格,类似于“速写”,和速写一样具有概括性强的特点。

我们在绘制古风类型的作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柔和一些服饰的线条,或是保留一些类似“草稿”一样随性自由的线条,会使得作品更有古风的感觉。

【留白】

在古代的绘画中,“留白”是一个很大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有一部分的场景、环境不画出来,只留出白色(单色)的纸张,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

我们绘制的时候可以不用将整张画填满了颜色和细节,适当留出一些远处的景色和背景,或是一些可以忽略的地方,再或者像速写中只画出剪影轮廓,都能达到模仿“留白”的效果。

【大实大虚】

大实大虚的意思,就是一部分画的很具体,一部分画的很概括,细节少的地方可以不用非常认真的画。这种画法常见于古代绘画中“写意风”的画类,这种类型的绘画,都是非常随意的绘制一些重点部分,其他部分一笔带过,没有画的很详细,甚至有可能只有水墨晕染过去的痕迹。如果用大家了解更多的风格来解释,大概就像是中国古代“印象派”画家的风格。

我们可以省略一些不重要的部位,将这些不是视觉中心的地方进行模糊、或者更加概括的绘制,也会很有“水墨写意”的感觉。

【用色】

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没有那么多颜色的颜料,“石墨”和“烟墨”是最常见的书写材料,“墨”是中国古代的黑色,书写和绘画都会使用,所以也有形容知识和文化的意思。

所以大面积的黑白灰的使用就很有中国古代绘画的感觉。

随着时代发展,慢慢也出现了许多矿石颜料应用在绘画中。这些颜料的色彩其实也很有古风绘画的味道。当然也不是必须使用这些颜色。

一开始彩色颜料比较珍贵,所以早期使用彩色的绘画作品很少会出现色彩斑斓的效果,通常大面积使用的颜色都在同一个色系,或者鲜艳的彩色仅仅在画面中产生了点缀的效果。

所以我们绘制古风的画作时,可以尽量大面积的使用同一个色系的颜色,少用不同的颜色混杂在一起,或是塑造时常用鲜艳的颜色作为点缀,当然也可以直接使用更有古代色彩感觉的配色,都会产生类似古风的效果。

点缀用的鲜艳颜色也可以从一些好看的文物和古代的图里找找参考。(古代人的审美有时候真的好看到震惊)

以上就是灵猫课堂为大家从网络上整理分享的教程啦,主要是教大家古风水墨画法的教程!教程非常简单,相信这篇教程肯定会对大家有所帮助,赶紧来看看叭~

如果你对我们的绘画自学计划感兴趣的话

欢迎来加入我们的免费绘画Q交流社区:1159132851

在那里,会有更多更全面的资源,还会定时直播绘画教程

助你开启绘画提升之门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在轻松的交流中享受绘画的乐趣!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则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