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桃头”、“冲天炮”:聊聊古代儿童发型特点和背后的文化涵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风发饰有哪些 “寿桃头”、“冲天炮”:聊聊古代儿童发型特点和背后的文化涵义

“寿桃头”、“冲天炮”:聊聊古代儿童发型特点和背后的文化涵义

2024-06-02 08: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间为小儿剃发时,也有一种发式,是剃发时"留大钱许于顶左, 名'偏顶',或留之顶前,束以彩缯,宛若博焦之状,或曰'鹁角'"。这种发型在南宋之后的南方比较流行。

中国画有一种专门表现儿童生活的题材,叫做"婴戏图"。这种以"婴戏"为题材的绘画出现得很早,安徽省马鞍山三国朱然墓就曾出土过一件漆器, 上画有两个小孩执棍而嬉;南唐画家周文矩的《宫中图》亦画有仕女戏婴的场景。这些"婴戏图"中,男童的头发都已进行过剃削,只在脑门顶部及后部留有一撮毛发。这也是古代最为常见的男童发式。当儿童稍长时,将长出来的头发束囟门两旁,形状似两角,便是所谓的"总角"。

男童留"角"的习惯与汉族先民对牛的尊崇有关。据文献记载,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牛首人身,头上有角,牛首是炎帝部落的图腾之一。我们知道牛在农耕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男性又是农耕社会的劳动主力,新生男婴发式留牛角的造型,是祈愿婴儿健康成长,壮如牛、勤如牛。

女童与男童的发型不同,女童在头顶正中留一小撮胎发,如"十" 字形,纵横相交。这一纵一的两撮头发称为"午",又因此在女童头顶相交通达,故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午达",也叫"羁"。很多家长会把女童的羁编成小辫,由于这种小辫向上生长,故有"冲天炮"的戏称。"羁"与"角"一样,是从牛的崇拜而来,另外还能起到保护头顶囟门的作用。

汉族民间认为孩子的囟门不可随意触碰,如若伤着,孩子就会变哑。在汉族的道教里,囟门又称"泥丸宫",是灵魂出入的孔道、神灵聚集的地方,因此要特别注重保护这一部位。家长们为防止婴儿的灵魂从这里飞出,或被恶鬼在这里摄去,在孩子出生之后,便利用从娘胎里带来的胎发遮盖囟门,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体现的都是父母爱子女之心。

虽然古代儿童发型总体上来说是"男角女羁",但是不同年代、不同地区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北宋时,河北地区流行的儿童发型是把孩子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前额处一片。由于前额处留下的头发多被修剪为寿桃形,故又称"桃子头"。在传统文化中,桃子寓意多福多寿,常于"仙桃"、"寿桃"相联系。在民间传说中,鬼怪最怕桃木,长辈给孩子在囟门上留下桃子式样的发型,明显寄托着家长美好的祝愿。这种囟门上留发的"桃子头" ,同样能起到保护囟门的作用。

元朝的江南地区,婴儿剃发时除了额顶囟门留发外,后脑勺下面往往也会被有意留下一簇,称为"撑根发"或者"百岁毛"。这种发式与顶前留发相结合,形成了江南地区"额顶要留聪明发,脑后要留撑根发"的民俗。究其原因是因为船是江南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当船要停泊时,艄公把一根竹篙从船后插入河底,船便停住了,这根竹篙叫"撑根竿",后脑勺留"撑根发",是希望孩子像航船能在水中扎根,不被河水冲走,寓意婴孩可以顺利扎根成长。 而"百岁毛"的称呼也是取长寿之意,希望孩子能消灾免祸、 茁壮成长。

总体来说,古代儿童的发式依据蓄发的多少、分布及形态,有着多种类型。第一种是在顶门留一撮毛发,其余全部剃去,古代称之为"髫"。第二种是将头顶前部的一撮头发梳起,用束带缠绕,谓之"鹁角"。第三种是在头顶正中或偏后留一小块头发,将其编结成一条短辫,外形修剪成圆形。第四种是在后脑部留有一小块头发,其余毛发扎成小髻,并束以綵缯,或垂有两条飘带以作装饰。

古代少数民族儿童发型

额顶囟门处留发是汉族的传统,其他少数民族儿童的发型并不一定会遵从这个传统。以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例:契丹儿童最常见的发型是在颅后留一绺细长的头发,其余头发全部剃掉;或者于额前留两绺在额中间相连接的弯月形长发并抿于耳后,其余全部剃掉; 再或者于双耳上方,各留一撮长发,梳成小髻, 剃去其余全部头发; 或再在额前留有两小绺发梳成八字形。

与汉族儿童发式相比,契丹儿童经常在颅后单独留一绺头发,称为"留老毛",有祈求长命及子孙昌盛之涵义。

契丹儿童的髡发习俗和中原地区儿童发式是相互影响的。"檀渊之盟"后,辽宋间形成了上百年的和平,双方通过互派使者及边境贸易等途径,交流非常多。当时已有不少北宋汉民开始穿着契丹服饰,这一现象甚至在宋仁宗朝引起了皇帝的警觉。庆历八年,宋仁宗"诏禁士庶效契丹服及乘骑鞍髻,妇人衣铜绿兔褐之类。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钓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这才有所改观。

契丹为草原少数民族,受中原儒家思想束缚较少,儿童髡发样式比较自由,类别也比较多,体现了游牧民族的自由灵活性。汉族在与契丹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发型也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他们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汉族成人受儒家发肤观念的束缚,发式比较固定;但是儿童发式自宋朝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

儿童发型的寓意

· 辟邪增吉祥、免受鬼怪伤害的朴素信仰。在中国传统礼制中,提倡多子多福,然而在生活与医疗条件有限,儿童夭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此古人缺乏应对的能力,只能把儿童健康成长的希望寄托在对鬼神、灵物的信仰和崇拜上,通过各种仪式习俗和服装配饰表达精神信仰。

出于这种原因,儿童的发型式样有着模仿能辟邪、吉祥、长寿寓意的动植物的特点,借此保佑儿童不受鬼怪伤害。

先秦时期婴儿发式多模仿动物犄角,当时的人们认为儿童梳成这样的发型后,鬼怪们便不来伤害,容易养活; 唐宋时期出现的"桃子头",是想借助仙桃辟邪的功效,保护婴儿免受鬼怪侵扰 ;南方地区儿童留于脑后的"撑根发"或"小鳖尾",也是借用了有"定海神针"般作用的"撑根竿"和吉祥长寿的龟鳖尾部的形态特征,都带有古代人民朴素的吉祥信仰。

· 不忘父母,传承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大多数情况下,剃发对于儒家及其影响下的中原地区汉族人民是一种禁忌。秦汉时期的髡刑,就将剃发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但是儿童的发式较少受到法规制度的限制。

人出生时的胎发,被认为直接受之于父母,是母亲孕育的产物,留住胎发就保住了父母精血,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因此古代儿童的头是不能剃光的,必须要留一点胎发。而汉族的文化习俗认为婴儿胎发有着有着某种神秘力量,能庇佑儿童祛病消灾、健康成长,故有"头上留一绺,活到九十九"的俗语。

· 宗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佛教中大慈磊悲、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在民间被认为具有送子神能,因此最受世人敬祀,也最具广泛影响。古代女性经常会去寺庙祈福,燃香祭拜,祈求赐子,产子后要抱子到观音像前,皈依寄名,以求长寿,因此婴儿的服饰自然受到佛教影响。随着佛教的传播、兴盛,婴儿发式样吸收了佛教发式的特征,在保留额顶胎发的基础上,明代开始出现的其他部位全部剃光的"沙弥箍"形发式,成为明、清儿童的主流发式。这种发式类似佛教中头陀所戴的头箍,是儿童发式受到宗教影响的一个明显例证。

总结

历史上的儿童发型在式样、留发部位、内涵等方面虽然各有特点,但在总体上都有一些相似特征。先秦时期儿童发型式样是男角女羁或男左女右,性别特征明显。同一时期内多种发式并存较为常见,如先秦时男角女羁、 男左女右,唐代光头、三搭头、桃子头,宋代 偏顶、桃子头,民国时期桃子头、偏顶、刘海圈、 撑根发、百岁毛等。

虽然社会在变迁,观念在更新,但几千年来汉族为婴儿剃剪胎发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今天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汉族婴儿胎发式样仍留有古代遗风,婴儿胎发式样也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儿童发式,表达了传统民俗中对于"福"的追求和期待,塑造了中国人特殊的求福、祈福文化和审美心理。传统民俗中的文化蕴涵与审美意义,正是通过诸如儿童发式这种感性的显现而呈现在世界的面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