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苏北地区古建砖墙做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建砌墙青砖怎么砌 南方苏北地区古建砖墙做法

南方苏北地区古建砖墙做法

2024-06-09 21: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北各地的现存传统建筑均以硬山为主,山墙是形成建筑外观的重要因素。传统民间建筑中,也有为数较少的歇山屋面,一般多用在沿街拐角处的店铺和住宅的庭园建筑上。此外在淮安府衙等少数大式建筑中也有悬山屋面的存在,另外农村土墙房屋的草顶屋面为防止雨水冲刷墙面也常采用悬山的形式。

在苏北各地工匠中,常把歇山、悬山建筑归结为山墙做法的变化,所以本书一并纳入山墙做法。苏北各地的山墙形式最多的是完全不高出屋面的“人字山”,即和封檐墙类似,山墙止于屋面之下。人字山和屋面相交的最上几皮砖的做法也和封檐墙相似,层层线脚出挑,考究的在下方用类似封檐挂枋的立砖博风,而且在建筑不用挑檐的情况下,往往和前后墙的封檐做法一致并交圈。具体线脚层数参见上文封檐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但山墙的封檐一般不用椽砖,且最下方一块砖博风往往仿木构的博风板施以雕刻。见下图:

图片

大丰刘庄某宅砖博风

图片

楚州吴承恩故居砖博风

图片

高邮西后街某宅砖博风

图片

徐州户部山民居砖博风

除人字山外,各地用得较多的还有一种“太平山”。大部做法类似人字山,但在山间部分山墙高出屋面并作小段的平顶。太平山由于山墙只有山尖的一小部分高出屋面,所以其防火作用远较真正的“封火山墙”为弱,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求吉利、保平安的作用,所以在泰兴又称“风水山墙”。见下图: 

图片

泰兴里仁巷某宅太平山

图片

盐城新街某宅太平山

山墙完全高出屋面,具有防止火势蔓延作用的封火山墙在苏北各地也为数不少,一般多称“马头墙”。徐州匠师称该地传统建筑的马头墙分为平马头(台阶状,多为三级,有的达五级)、圆山马头(即观音兜)、硬山马头墙(即马头墙高出屋面30厘米左右,顺着屋面坡度呈人字形)。

这三种类别的划分基本上可以概括苏北各地的马头墙形式。见下图:

图片

扬州南河下住宅的马头墙

图片

扬州个园住宅的圆山马头(观音兜)

马头墙的上端一般也用砖作层层出挑,上做小批檐和屋脊。在扬州,马头墙头的上端做法称“超五层”(见下图),以五层磨砖依次出挑,从下向上为一层横砖挑出墙面3~4厘米,一层混砖出下方横砖4厘米,一层立砖挂枋高16~20厘米、出混砖0.8厘米,一层横砖出挂枋4厘米,再一层混砖出横砖4厘米。在此五层之上,尚有一层望砖扁置出挑,其上叠砖成坡度,上坐砂浆以铺瓦。先置滴水,由下向上铺底瓦,再作盖瓦垄浆后,先置勾头,再由下向上铺盖瓦。瓦垄铺完后在脊上覆数层板瓦,外粉青灰成脊。其上再盖以望砖一层出挑,上坐青灰浆,其上站瓦。脊短收束用细回纹砖,称“万卷书”。马头墙高耸,其上无法站人,否则瓦碎落示警,故有防盗作用。

图片

扬州汪氏小苑马头墙超五层做法

淮安匠师介绍的山墙做法其实包括了屋面形式的不同,称山墙的做法分为六种,分别是五山垛、钟形、观音兜、齿形、歇山。匠师将歇山写作“协山”,意为相邻两户人家为避免山墙相撞,经协商使山墙退后的结果,是协同、协商之意。歇山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扒鱼头”(即通称的歇山),一种是没有山墙的四面落山(类似四坡顶,当地叫“大歇山”)。匠师语焉不详,也不能用图纸确切表达各种山墙的准确形式,但其说法却有值得参考的价值。见下图:

图片

淮安府衙大堂悬山屋面的齿形山墙(由淮安工匠王锦鸿等重修)

当传统硬山建筑采用前廊出檐时,外檐柱轴线以外的山墙部分即为墀头,南通地区还常在明间门头两侧做墀头。墀头做法不同于普通山墙面的主要是承托出挑屋檐的部分,即“盘头”部分。各地墀头的做法基本相似,也和封檐、博风基本类同,而有繁简之别。南通匠师的墀头做法从下到上为子线、圆线、墀头花砖(立砖)、子线、圆线、直角、尖线、书卷。见下图:

图片

南通关帝庙巷22号墀头

在墀头各构件中,墀头花砖是最重要的装饰构件,一般考究的墀头做法普遍要用,砖内侧带燕尾榫嵌入墙中木枋。其上、下各层线脚的数量和断面形式则变化较多,没有定数,总体而言下方线脚简洁,而上方线条繁多。见下图: 

图片

楚州秦焕故居西轴之墀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