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古代经典“家风家训”,你知道多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家训经典名句大全 这些古代经典“家风家训”,你知道多少?

这些古代经典“家风家训”,你知道多少?

2024-05-22 0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

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是一篇家教名著,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其中名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劝诫人们讲求节约,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爱粮节粮成为社会优良风尚。从每个人每个家庭做起,养成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外出就餐不过度消费,剩饭剩菜打包带回,杜绝餐桌上的浪费。

《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放翁家训》

“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南宋著名诗人--陆 游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放翁家训》是陆游写给子孙的家训。他在自己家训中写道“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就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待这句家训,依旧是非常有道理的,现代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很多孩子患上了公主病,还有越来越的的人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觉得是理所应当的,警示我们现在的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谦虚,要自信而不是自负,并且做事要有决心坚持下去。

《包拯家训》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北宋名臣--包 拯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家训,其中一条家训“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告诫子孙后代一定要为官清廉,表达了他希望后代世代忠良的愿望,这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王阳明家训》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

名守仁,字伯安,浙江宁波余姚人。《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其家训最后一部分揭示“心学”精髓——“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强调“心”之重要,这个“心地好”便是崇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诫伯禽书》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旦

姓姬名旦,称周公。《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家训书,周公在书中告诫儿子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同时也告诉我们后人要拥有谦虚谨慎的美德。

《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

宋朝著名诗人--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诲学说》中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同时也是在告戒我们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好的家风家训,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航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在以后的人生大海上不会迷失,走得更远。

“宁波文明网”微信订阅号推荐 编辑:项军

本期微信责编:党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