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组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佩戴的玉佩叫什么 玉组佩

玉组佩

2024-06-13 17: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玉组佩,明晚期,通长53.6厘米。清宫旧藏。  组佩由53件玉饰串成。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这类成组玉饰产生的年代很早,与《诗经》中所言“杂佩”类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瑀”、“冲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与此件类似的组佩。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即老人星,人们常把其塑成头部长而隆起的老人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                塔顶相轮上的圆盘形冠饰,多用金属制作。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独角、鹿身、牛尾、通身披鱼鳞,是吉祥的象征。             《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原称《诗》,汉代后奉为儒家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秦灭后,汉代传《诗》的有毛、齐、鲁、韩四家,现在传世的是《毛诗》,余三家皆不传,韩诗只存《外传》。古代的一种佩玉体系。《诗·郑风》有:“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其传曰:“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古代所称的珩、璜、琚、瑀、冲牙于现代考古发掘中都已发现。这些玉件组成了人身正面悬挂的佩玉系列。杂佩主要流行于汉代以前,考古发掘中已出现多组,这些杂佩的组合形式和组合数量皆不相同。成组佩玉中的一种,用于组佩的下部,一般成对佩戴。因佩玉者行走时玉件相撞可发出悦耳的声音,加之此器形如兽牙,故名冲牙。春秋、战国时期,玉冲牙的样式很多,还出现了一些玛瑙作品,作品样式较复杂,在牙形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化。用于人身服饰的玉件。《说文》释佩:“大带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是对玉佩使用情况的解释。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人身饰玉,一直延续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玉佩的表现内容有所不同。TAG标签耗时:0.02684497833252 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