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6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取代而知的事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6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6

2024-06-01 2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平?

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两则材料都出自苏轼的作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引发了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耳听到某件事情时,只凭臆断是否可信?而在《题西林壁》中,苏轼则表达了对庐山真面目的不识之感。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联想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判断事物的真实面貌和本质?人们往往只能凭借自己所处的角度和视野来判断事物。而这种主观性和相对性使得我们无法全面地认知事物。

因此,在写作中可以展开以下方向:

在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或者综合多个方向展开,通过举例、引用其他文学作品等方式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语言流畅、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等写作要求。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中提到燕惠王听信了田单的谣言,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导致乐毅奔赵,燕军最终大败。必修下册教材“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一单元也提到,“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身处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海量信息,该如何正确筛选并利用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本文要求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和必修下册教材内容,探讨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面对海量信息并进行筛选和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信,对来信中提到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表示肯定,并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以上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深刻的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篇材料主要谈到了书记对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来信中提到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表示肯定,并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这股精气神。根据这个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题立意解析:

在写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展开。可以举例说明自己在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自食其力和适应新时代等方面的经历和体会,并表达对书记信中观点的认同和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