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乳中硫氰酸钠含量检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适用范围 牛乳中硫氰酸钠含量检测

牛乳中硫氰酸钠含量检测

2024-06-18 22: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掌桥科研  喜欢 0

阅读量:

128

作者:

吴剑平

展开

摘要:

硫氰酸盐存在于各类天然食品(包括乳制品)中,并可在人类肝脏中合成,是氰化物解毒的代谢产物.硫氰酸盐适量添加于牛乳中,可以起到抑菌,保鲜,延长保质期的作用.但其毒理研究结果显示,过量摄入硫氰酸盐,可引发急性中毒反应,超过限量摄取也可妨碍机体对碘的利用,引起甲状腺疾病,尤其对胎儿和婴儿的智力和神经系统发育存在较大的副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牛奶中的硫氰酸盐的检测主要利用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电导检测器,离子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离子色谱-质谱检测器等仪器进行检测.但是,国内尚未制定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含量的标准方法,因此也未制定出相关的生鲜乳中硫氰酸钠的限值,并难以进行乳中硫氰酸盐对人类健康潜在危害的风险评估.本文旨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乳中的硫氰酸盐含量,以求能够快速,准确,简便地测定乳品中的硫氰酸盐含量,一方面丰富检测的手段,另一方面为制定生鲜乳中硫氰酸钠的卫生标准提供依据.本实验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对原奶和市售巴氏成品乳中硫氰酸钠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反相离子对色谱法的原理,建立了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质量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前处理使用乙腈沉淀蛋白,碱性氧化铝SPE柱除去部分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离心脱脂得到样品.以磷酸三乙胺(pH=7.0):甲醇=95:5作为流动相,用Agela-ASBr(R)C18反相色谱柱(250mm×4.6mm,5μm),柱温30℃±2℃,流速0.8mL/min,以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分析样品.该分析方法质量浓度范围在5~500mg/L内线性较好,r>0.9995.该方法可适用于生鲜乳和巴氏灭菌成品乳,检测限可达到0.1 mg/kg,定量范围0.5~50 mg/kg,精确度90%.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直接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质量浓度.前处理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同.在NaH2PO4-Na2B4O7缓冲液中加入溴化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作为电渗流反相作用剂,分离电压-20 kV,分离温度30℃,电极反向,以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218 nm波长下分析样品,质量浓度范围在5~500 mg/L内线性较好,r>0.9995.该方法可适用于生鲜乳和巴氏灭菌成品乳,检测限可达到0.05mg/kg,定量范围0.5~50 mg/kg,精确度90%.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牛奶中的硫氰酸钠含量进行比较,毛细管电泳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5mg/kg,低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最低检测限0.1mg/kg,因此毛细管电泳法在检测灵敏度方面也比高效液相色谱高;高效液相色谱法在97.6~98.3%之间,毛细管电泳回收率在97.8~99.6%之间,但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重复回收率测定标准偏差均值为0.5%低于毛细管电泳法的标准偏差均值1.2%,因此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毛细管电泳法的理论塔板数9685高于液相色谱法的理论塔板数7623,因此其分离效果更好;毛细管电泳法的单个样品分析时间为6分钟,高效液相色谱法为15分钟,因此毛细管色谱法的分析时间更短.综上所述,两种方法所得含量检测结果和添加回收实验结果一致,检测含量范围也一致,两种方法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精密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将两种新方法和文献报道中原有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进行了比较,毛细管电泳的检测灵敏度最高为0.05mg/kg,低于离子色谱法的最低检测限0.08mg/kg,也低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最低检测限0.10mg/kg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最低检测限2mg/kg;离子色谱法回收率在98.0~106.4%之间,高效液相色谱法在97.6~98.3%之间,毛细管电泳回收率在97.8~99.6%之间,紫外分光光度法在82.57~87.71%,离子色谱法的回收率较高,但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回收率测定结果离散程度最小,因此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稳定性最好,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0.65%,低于毛细管电泳法的1.45%,也低于离子色谱法的0.80%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2.0%.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两种新方法在准确性,精密性和稳定性都较原有方法有所提高,有利于更准确的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含量.

展开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毛细管电泳法 硫氰酸钠 牛乳 含量检测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11

DOI:

10.7666/d.Y2361430

被引量:

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