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荒世界的饥饿游戏:解读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反乌托邦游戏韩国147话 蛮荒世界的饥饿游戏:解读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蛮荒世界的饥饿游戏:解读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023-12-12 19: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无剧透,只有电影官方的背景介绍。 《饥饿游戏》中国版海报。

《饥饿游戏》中国版海报。

由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饥饿游戏》终于在国内上映了。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北美洲在一场大战后被摧毁,在蛮荒世界建立的新政权为镇压反叛,规定管辖下的12个地区每年都必须进贡少年男女,参加一档电视直播节目“饥饿游戏”,而主角必须在保住自己性命的同时反抗这种不合理的极权统治。也许你会疑惑,很多新闻、影评说它是反乌托邦题材的——不是说《饥饿游戏》是主打美女俊男的爱情与动作戏吗?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乌托邦,理想国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 的杰作《乌托邦》(Utopia)问世。在这本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中,航海家来到“乌托邦”。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员由秘密投票产生。

这便是现代乌托邦概念的来处。追根溯源,多数学者认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柏拉图的想象中,最理想的国度由贤明的哲学家统治,而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和平民阶层各居其位,各司其职,不得僭越。

如果单纯把古典乌托邦视同理想社会,中国的先贤们也提出过不少。老子、庄子和孟子都曾经曰过,孔圣人也对“大同之世”做过解说。当然,最为著名的中国式乌托邦应该是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不知道寄托了多少中国人的希望。

莫尔写《乌托邦》的目的是将美好的乌托邦与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以便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这其实是乌托邦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极少数作者极其认真规划乌托邦的诸多繁杂细节,并企图根据规划来改造社会。

托马斯•莫尔小说《乌托邦》里的乌托邦岛地图。

托马斯•莫尔小说《乌托邦》里的乌托邦岛地图。

早期乌托邦一般位于偏远的地方,山谷,岛屿,海底,或者是地底深处。地理大发现之后,月球和其他星球也开始成为乌托邦所在地了。在威尔斯发明时间机器之前,就有作家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经由沉睡度过漫长的时间,到达未来的乌托邦。于是,乌托邦的所在由遥远的空间变成遥远的时间。随著十九世纪社会主义的兴起。乌托邦便逐渐变成关于社会主义是否能实现的辩论。进入二十世纪,在宗教乌托邦、经济乌托邦之外又生发出生态乌托邦、技术乌托邦、文化乌托邦等等概念。

Utopia(乌托邦)一词源自希腊语,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引申为理想的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乌托邦”则可以这样解释:“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不存在的寄托了美好想象的国家”。

从本质上讲,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王尔德就说过: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丝毫不值得一顾的。如果你还不懂什么叫乌托邦的话,去看看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吧。

但就如有阳光的地方一定会有阴影一样,乌托邦也有它的对立面——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噩梦之地

现代反乌托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威廉•摩里斯在《乌有之乡的消息》(News form Nowhere,1890)。反乌托邦的历史和乌托邦一样久远。譬如在《圣经》中,天国就相当于乌托邦,而《耶利米书》描述的灾难中的以色列则是一种典型的反乌托邦形象。

Dystopia(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反乌托邦”,有时也翻译为“敌托邦”、“恶托邦”、“废托邦”。反、敌、恶、废,四个字足以说明这种乌托邦的本质。如果说乌托邦是人类对自己美好前景的全面憧憬的话,那么反乌托邦便是人类的全方位的噩梦。

现代乌托邦是建立在对理性与科学的信仰之上,但理性与科学并没有兑现人们的美好期望。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人们异化为商品和机器的奴隶;理性增长并没有消除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反而使这种屠杀变得更为精确和专业化;进步的幻想在世界性战争和集权专制的面前也归于破碎,人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对理性、进步和自由的渴望却刚好导致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一极端的反差促使学者们思考,反乌托邦的概念应运而生。事实上,反乌托邦不仅仅是对人们愚蠢幻想的恶意讽刺和报复,它也是现实社会的回响和折射,是历史挫折感的产物。

与乌托邦多为学术论著不同,反乌托邦天然地具有故事性。即使是初步接触文学作品的人对于“反乌托邦三部曲”——英国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英国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那也是如雷贯耳。上周刚刚去世的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的最著名作品,就是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1》。

《华氏451》1966年版电影海报。

《华氏451》1966年版电影海报。

中国作家的作品中,陈冠中的《盛世》、韩松的《地铁》、王晋康的《蚁生》、马伯庸的《寂静之城》都是比较典型的反乌托邦小说。

如此看来,把《饥饿游戏》列入反乌托邦作品也还说得过去。

乌托邦VS反乌托邦,历史在交错中前进

基于对现实的不满,人们幻想了乌托邦的存在;还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包括乌托邦的不能实现,人们又幻想了反乌托邦的存在。这种螺旋上升其实正是人类历史的真实写照。

有意思的是,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实现方式几乎是一样的:

——某种超级技术的出现。

——某种大灾难之后的社会重启。

——某个强力人物的安排与设置。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乃是一面硬币的两面,实现方式的类似是其具体体现。这其实是人性的体现。如果说人性的善把人们带入乌托邦的天堂,那么人性的恶则是将人们送入反乌托邦的地狱。然而,“此人之肉,彼人之毒”,这个人的乌托邦,也许是那个人的反乌托邦,因此,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定义,还需要我们反复思量。

左列为乌托邦的书《理想国》、《乌托邦》、《小灵通漫游未来》;右列为反乌托邦电影《异想天开》、《撕裂的末日》、《V字仇杀队》。

左列为乌托邦的书《理想国》、《乌托邦》、《小灵通漫游未来》;右列为反乌托邦电影《异想天开》、《撕裂的末日》、《V字仇杀队》。

未来到底会如何呢?是不是我们就只能被动接受,哪怕那个未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呢?讲个改写的寓言作为本文的结束。

一匹小马要去未来。老牛说:“去吧,没问题,乌托邦等着你呢。”小松鼠尖叫着喊道:“别去别去,未来是反乌托邦,可怕极了!”小马茫然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它回家把老牛和小松鼠的话告诉给妈妈。妈妈说:“傻孩子,谁对谁错,你去了就知道啦。”小马来到未来,发现未来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美好,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邪恶。

未来就像过去那样,小马想起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说过的一段话:“它一直是天堂和地狱的混合物,天使和魔鬼的战斗场,让我们向周围看看:这个战斗的前景是什么,而我们为了支援正义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一回,小马不打算回去问妈妈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