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挂职,如何干成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县副科级干部去省里挂职好吗 基层挂职,如何干成事?

基层挂职,如何干成事?

2024-06-18 07: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今,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基层工作经历已经成为硬杠杠。因此,机关选派干部到基层挂职,也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一种必要形式。

然而,由于挂职是在不改变干部行政归属关系前提下的一种临时性任职行为,也给挂职干部增添了诸多限制:职务是“临时”的,岗位是陌生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是“虚”的,这就让一些挂职干部感觉:“挂职,干事难,要干成事,更难!”

这种感觉,是现实的困惑还是错觉?

为辨析这个问题,我们特邀请资深组工干部、彭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业培参与沟通,倾听“当局者”心声,与广大挂职干部交流探讨。 

困惑一:挂职有“风险”,“镀金”最保险

――有的干部到基层挂职,就图“镀”个基层经历。因此,他们在挂职期间大多捱着时间混日子,唯恐工作有误,影响晋升。

倾述者:李浩,某市级机关干部

现身说法:挂职,还是“挂名”?

2008年,我参加工作。三年后,由于表现突出,我成了正科级干部。

“小李能力不错,但欠缺基层工作经验。”在一次组织生活会上,领导当众指出我的短板。

2012年,单位选拔干部外出挂职锻炼。我赶紧报名,希望借助挂职弥补短板。

我顺利入选,被派往一个县发改委挂职主任助理。

“挂职就是为了‘镀金’。”出发前,一位老同事对我说,“你去挂职,务求稳妥,不要出现工作失误,免得影响日后升迁。”

其时,该县正在全力建设工业园区。县发改委将工业园区建设分为“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现代产业培育”三大项,集全委之力投入其中。

到任后,我仔细掂量了三项工作――全是容易出现失误的“硬骨头”!

想起前辈教导,我决定“梭边边”。

“我一直在机关工作,文字功夫比较扎实,希望能协助委领导处理文件。”一天,我找到委领导毛遂自荐。

领导若有所思,但还是点了头。

此后几个月,我只做文字功夫,不参与实际工作。

我心中暗喜,领导和同事却背地里给了我一个评价:“挂职干部,就是个摆设! 

对策一:挂职,经验比经历重要

王业培:李浩,你的问题,出在挂职动机上。

为了补齐基层工作这块短板,你主动申请到基层挂职,这个初衷本无可厚非。但上任后,你一味追求稳妥,走入了“为经历而挂职”的误区,不仅挂职期间没有收获,还会给接收单位留下不良印象。

如何走出误区?必须首先明确挂职的真正意义。

挂职并非是为了“镀金”。相反,对想干事的干部而言,基层挂职锻炼是“炼金”和“试金”的绝佳机会。

听了你的讲述,我觉得你也是一个想干事的干部。可光有理想也不行。你认为,自己的短板是欠缺基层工作经历。但在我看来,你欠缺的不是经历,而是扎根基层、务实苦干的宝贵经验。对于想成就大事的人而言,基层工作经验是其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就像韩非子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因此,你应及时端正心态,在余下的挂职时间里迎难而上,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摔打,积累经验,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困惑二:无任务、无考核、无压力,让挂职无动力

――由于挂职干部是“编外”人员,导致一些接收单位对使用挂职干部不放心、不放手、不放开,让部分挂职干部陷入“有职务无职责,有工作无任务,有考核无压力”的尴尬处境。

倾述者:张力鹏,四川省某市市直机关干部 

现身说法:我欲起舞,舞台何在?

“挂职干部,既是领导也是‘客’――但更多的是‘客’。”这个说法,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

2011年,我到一个贫困镇挂职副镇长,才真正有了切身感受。

我挂职的镇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十分滞后。

“差距越大,意味着施展才华的舞台越大!”报到第二天,我找到镇党委书记,请求分配任务。

“你才来,先熟悉熟悉情况。”书记笑容可掬。

于是,我用两个月时间跑遍了全镇12个村。

“情况基本熟悉了。”我再次找到书记。

“你在县里人脉多,就先协助镇长跑跑项目。”书记仍然笑着。

此后,我成了镇县两级政府的“联络员”――镇里需要协调哪个县直部门,就让我到县城帮忙跑动。除此之外,我什么任务也没有。

挂职期一天天过去,我心里也越发毛躁――我是来干事的,可舞台在哪里? 

对策二:在工作中寻找舞台

王业培:小张的苦恼,是挂职干部的普遍困惑。

由于行政归属问题,一些接收单位对挂职干部不明确职责、任务,甚至在挂职干部使用上不放心、不放手。同时,一些挂职干部也存在“过客”心理,有的心浮气躁,沉不下心工作;有的找不到着力点,对基层工作毫无头绪;有的自视过高,基层的琐碎“小事”难入其眼。凡此种种,让一些挂职干部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

对此,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挂职干部应“反客为主”,不当“临时工”,不当旁观者。要变挂职为任职,努力克服“看客”思想,抛弃“镀金”观念,安下心、沉住气,积极主动协助接收单位干好工作,在干事中寻找舞台,在实干中扩展舞台。2011年1月,市畜牧科学院畜牧工程与食品研究所副所长钟正泽被选派到彭水县挂职任副县长。钟正泽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人脉优势,先后为彭水县争取畜牧项目资金750余万元,他分管的“四城同创”工作获得县委、县政府及重庆市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好评,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市级卫生县城、市级文明县城通过市里的检查验收。

第二,针对挂职干部管理问题,组织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这方面,彭水县已经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彭水县建立了组织部门、接收单位、派出单位“三位一体”的挂职干部管理模式,将挂职干部纳入接收单位和当地组织部门的统一考核,将挂职表现和年度考核、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挂职干部是客人”的状况。可见,只要制度设计到位,挂职干部同样能“反客为主”,同样能有所作为。 

困惑三:专业不对口,如何干成事?

――有的挂职干部从机关到基层,面对工作业务上的巨大差异,不适应挂职岗位要求,想干事却没能力干事,只有得过且过。

倾述者:杨浩,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渝东某县直机关干部 

现身说法:隔行如隔山,让我举步维艰 

2009年,我被选派到渝东某县挂职任一个乡的副乡长。

由于单位领导大力推荐,加上我拥有名牌大学博士学位,乡党委非常重视,特意让我协助乡长,全面参与各项工作。

对这次挂职,我原本信心十足。

可分配工作任务时,我却挨了当头一棒。

“我们乡的主要工作有十多项,希望你能全面参与。”到任第一天,乡长为我逐一介绍工作情况:计划生育、财政税收、开山修路、植树造林、环境保护、招商引资、普及法律、推广农业技术、安全生产、卫生防疫和土地纠察……

这些工作,没有一项跟我的专业对口。

在随后的工作中,我很快乱了阵脚――开山修路,我不懂工程技术,完全无法胜任;招商引资,我对微观经济一窍不通,屡战屡败;推广农业技术,那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想分管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我向乡长抱怨。

“你不懂,可以学嘛。”乡长开导我,“优秀的乡镇干部都是‘万金油’。”

我倒是愿意学习,可我的挂职期只有一年,时不我待呀! 

对策三:找准结合点,当好“万金油”

王业培:很多高学历干部到乡镇挂职,都有与小杨类似的困惑。

陈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1997年至2000年,他曾经在渝东某县挂职。

“别看我是博士,但到了基层,就只能当小学生。”陈昕感叹。

陈昕的感叹,反映出高学历干部到基层挂职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专业不对口,如何才能适应基层岗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行政体系最基层的单位,乡镇的工作繁杂、零碎,却十分重要。

这也注定了乡镇干部必须掌握多种工作能力,当“万金油”。

对挂职干部而言,能不能成为“万金油”,这是能否干成事的前提。

为此,挂职干部应抛开工作性质上的差异,努力熟悉基层工作,广泛接触和学习各种业务,迅速实现从机关干部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

2010年12月,国土资源部干部刘法宪到彭水县挂职。到任后,刘法宪跑遍全县所有乡镇,很快熟悉了当地情况和基层工作。随后,他发挥专业特长,对彭水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全面调研,撰写了《彭水县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刘法宪找准了挂职工作和专业特长的结合点,在施展才华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基层工作能力。

 

(2013年第04期)

(重庆《当代党员》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