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观察】“海上丝路”的门户枢纽:厦门都市圈|中国投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厦门城市壁纸 【都市圈观察】“海上丝路”的门户枢纽:厦门都市圈|中国投资

【都市圈观察】“海上丝路”的门户枢纽:厦门都市圈|中国投资

2024-05-01 2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徐睿宁 中国投资参考

徐睿宁

淄博市周村区投资促进中心

导读

厦门都市圈应在构建空间新格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做大做强厦门经济、强化区域合作上持续发力,建立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拓展港口航线与腹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壮大市场主体

●厦门都市圈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厦门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厦门都市圈的发展重点任务

●厦门都市圈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门户枢纽的对策

⬆ 福建厦门鼓浪屿傍晚白天航拍大景

厦门都市圈位于我国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同根同祖,隔海相望,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依据黄艳和安树伟(2021)的研究,厦门都市圈包括福建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市,正处于发育期,圈域半径为100km,陆域面积2.53万km2,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2.56万亿元,常住人口1925.5万人,人均GDP133016元,以福建20.4%的陆域面积承载了46.0%的常住人口,创造了48.22%的地区生产总值。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历史同源、文化同宗,社会经济文化及人员交流密切,培育厦门都市圈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以及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厦门都市圈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发挥区位优势,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枢纽

近年来,厦门都市圈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发展格局,形成不断升级、多层次共存的开放体系。厦门作为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支点城市,拥有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和营商环境,不断完善推广丝路海运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标准体系;漳州正加快建设丝路航运重要节点和漳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培育全球闽商投资创业新高地;泉州充分发挥侨商、民商力量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建设,主动融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打造衔接“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同时,厦门都市圈还利用区位和人文条件,发挥对台优势,不断深化海峡两岸在产业、基础设施、市场、民间交流等各领域融合。例如,打造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和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实施两地行业标准互认,建立两岸民间交流示范区。截至2021年底,经厦门赴台旅游人员累计达到319.9万人次(姚厚忠,戴松若,2022),为促进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占福建比重稳定

厦门、漳州、泉州一直是福建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顾静航,2016)。2022年,泉州、厦门、漳州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列福建的第2位、第3位和第4位,厦门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福建的48.22%。从人均GDP来看,2022年厦门人均GDP为146998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16倍。2010~2022年,厦门都市圈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由7055.75亿元增长到25612.21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11.3%(图1)。厦门都市圈占福建GDP的比重维持在48.0%左右,在福建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交通体系互联互通,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

厦门都市圈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海峡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对都市圈的内外联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交通网络跨区布局加快建设,厦(门)漳(州)跨海大桥、厦(门)漳(州)泉(州)城市联盟路、G324复线、厦(门)漳(州)同城大道等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建成通车,以厦门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厦门地铁6号线延伸至漳州角美,厦(门)漳(州)泉(州)城际R1线等项目正加紧施工。目前,厦门都市圈内拥有厦门高崎和泉州晋江两个国际机场,2022年旅客吞吐总量达1383.39万人次,占福建的69.8%(中国民航局,2023),厦门翔安新机场首期即将建成;厦门港与漳州港完成资源整合,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初见成效,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14位(福建省人民政府,2021),厦门都市圈的空海枢纽跨区一体化优化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2022年,厦门都市圈产业结构由5.8∶54.2∶40.0调整为3.3∶50.7∶46.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图2)。从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推动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第二产业对泉州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轻工业尤其是纺织服装业比重较高;良好的地理优势使泉州农业资源丰富,第一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

(五)科技创新基础资源丰富

厦门都市圈的科技创新基础资源丰富。2021年,厦门都市圈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福建的47.1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95%,略低于福建平均水平;专利授权数为97330件,占福建的63.28%,为福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厦门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之城,2021年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11位,R&D经费占厦门都市圈的48.46%(表1)。2021年,为加快经济数字转型、提高创新能力,厦门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厦门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措施》,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加快形成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集群,在都市圈甚至全省中发挥了创新引领作用。

(六)都市圈内各城市经济联系密切

根据引力模型[1],计算得到2022年厦门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表2)。厦门与漳州的经济联系最大,为1.71;厦门与泉州的经济联系次之,为1.23;漳州与泉州的经济联系最小,为0.45。表明都市圈内,漳州和泉州作为紧密围绕着厦门的“两翼”,和中心城市厦门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2004年,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就结为城市联盟,以“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原则,促进区域合作和沟通联系。2019年,厦门和漳州共同建设“厦漳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厦漳港口一体化整合加速推进;泉州安溪毗邻厦门,对接厦门思明区和湖里区形成“安溪负责园区建设、思明湖里招商引资、两地税收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

厦门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心城市厦门岛内外发展不平衡

厦门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岛内外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从厦门六个区的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来看,2021年思明区的经济密度最高,为26.79亿元/km2,湖里区的人口密度最高,为1.42万人/km2。同安区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均最低,分别为0.96亿元/km2和0.13万人/km2(表3),这表明厦门岛内两区和岛外四区之间的经济、人口承载量存在较大差距。岛内是蓬勃发展的经济特区,岛外发展明显滞后,岛内建设发展受到空间制约,这不利于厦门自身的城市空间利用,同时也制约了厦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

在城市定位方面,厦门、漳州和泉州各不相同。厦门致力于推进“五中心一基地”[2]建设,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市;泉州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漳州则以“四城一支点”[3]为战略定位,打造富美新漳州。然而目前,三个城市在重点产业布局规划方面存在同质化严重、重点规划产业不清晰等问题(许一柱,2022)。厦门与漳州的支柱产业都集中于机械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叠现象;泉州和漳州在石油化工和健康食品产业领域也存在同质化竞争的倾向。产业分散会导致生产消费资源的分散,不利于厦门都市圈竞争力的提升。另外,从新兴产业来看,三市重点扶植产业都集中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利于都市圈产业体系的协同发展(表4)。

(三)城乡发展差距有待缩小,收入水平尚需提高

2022年,厦门都市圈城镇化水平为73.83%,分别高出福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72个、8.63个百分点。其中,厦门城镇化水平最高,达到90.19%,进入城镇化的稳定发展阶段。2022年厦门都市圈城乡收入比为2.17∶1(农村居民=1),高于福建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都市圈的城乡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对于厦门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厦门都市圈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分别为51067元和133016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不高,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经济成果没有用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表5)。

(四)都市圈的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培育力不足

人才是都市圈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厦门都市圈在人才的吸引和培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城市的高等院校是城市和区域的创新动力和载体,往往汇集了最优秀的科研人员进行知识应用和科研创新(杨文清,2022)。2021年,厦门只有16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第四位,在校研究生数量2.16万人,远远低于武汉、南京和西安(表6)。厦门在本土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问题。另外,对于人才的吸引政策多集中于高级人才引进,导致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基础型人才在厦门的生活成本偏高、待遇较低、机会较少,进而使得厦门都市圈的人才后备储备不足。

(五)国际门户的枢纽功能不强

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厦门都市圈作为海上航运合作战略的支点和国际门户的枢纽,需要融入全球网络。厦门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其航空港、海港以及信息网络等的对外辐射能力都有待提升(方和荣,2020)。2022年,厦门国际客运航线仅有13条,相比较杭州34条、广州29条和青岛22条,不仅数量少,而且目的地主要集中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对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等地的交流较少;厦门港交通运输量很大,但其依托腹地资源不足,城市规模较小,这成为制约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同处于沿海地区的其他国际性交通枢纽城市相比,2022年厦门港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列倒数第二位和倒数第四位(图3)。数字网络和智能化亟需加强建设,这对于提升都市圈的国际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厦门都市圈的发展重点任务

(一)优化厦门都市圈空间结构

2011年,《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指出,要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2012年出台的《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发展规划思路研究》指出,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发展将形成“一核三带两轴”[4]的结构。但是,该空间架构中一核仅是三市城区的加总,三带也是区域沿海产业集聚的简单加总。当前厦门都市圈需要根据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土空间战略构建新发展空间格局,以厦门-泉州为双核增长极,构成“环泉州湾-厦门市-龙海-漳州市区”的沿海南北纵向发展主轴和“环泉州湾-南安”的次级空间轴线,轴带区域呈“J”型发展(许培源,叶丽云,2015),作为都市圈的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将南靖、平和、长泰规划为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特色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构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精细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转变。将德化-永春-安溪-华安一带作为都市圈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发挥水源涵养、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适度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厦门都市圈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坚持对外开放,连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对台经济合作的优势,带来都市圈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全球产业链、创新资源、人力资本等。对外开放需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将对外开放的领域从制造业逐渐开放到金融、现代物流、会展业等服务领域(许经勇,2020)。同时,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改变以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换取外汇的出口导向模式,大力提高厦门的国际化程度,发挥两岸融合优势形成芯片产业链,将厦门都市圈打造成为承接金砖国家交流所需的公共服务空间和自由港性质的梦想之城(中共厦门市委党校2022年春季中青一班第二课题组,2023),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三)做大做强厦门经济

加快厦门跨岛发展,把岛外新城建成引领厦门未来发展的潜力载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磁力场。一方面,要增强科技创新先导功能,依托福(州)厦(门)高铁、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对接联动沿线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打造厦门都市圈的科创走廊。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打造更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例如,集美新城侧重发展软件信息和文创旅游,同翔高新城聚力发展高端制造,东部体育会展新城集中发展体育会展(叶平,陈顺龙,谢强等,2022);另一方面,增强湾区意识,开放户籍政策,适度放宽岛外和新城落户门槛,提供优质服务,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顺应厦门人口加快向岛外集聚的趋势,探索实施技术移民等制度创新,在更大范围集聚人力资源。

(四)强化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厦门都市圈要充分利用各自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厦门、泉州、漳州三地合作共赢。厦门重点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研发、港口物流业、旅游业,打造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占领高新技术制高点,融入国际舞台。泉州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晋江鞋业、南安石材、石狮服装等全国知名产业集群,厦门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泉州和漳州转移,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加快现代化海湾型大城市的建设步伐。漳州是都市圈内的农业大市,拥有众多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和示范点,依托腹地、土地、资源、人口等优势,发挥对台农业合作优势,主动承接来自厦门、泉州乃至台湾的产业转移。通过三地产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1+1+1>3”的整体效应(林以琳,2014)。

厦门都市圈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门户枢纽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都市圈区域协调机制

第一,要构建区域协调机制,构建一体化的厦漳泉公共政策平台,避免三市政府间的恶性竞争。通过平台正确处理好政府之间的关系,合作共赢,从而提升厦漳泉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第二,构建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协调组织机构,注重企业、民众等多元主体与政府的互动融合。充分利用社会大众等非政府组织的监管作用,提高职能部门解决问题的效率,建立全面推动、有效沟通的协调机制。第三,通过设置跨城市行业协会或者强有力的行政协调机构,从规划和政策层面对厦漳泉三市的基础设施、产业优势等方面进行指导,不断完善市场推动、政府引导的运行机制,有效缓解城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加大科研创新和创业力度

一是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作用。厦门大学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化工等方面形成了前沿科技创新体系,其他高校也拥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为都市圈科研创新及成果运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二是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主体性作用,对企业承担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项目择优给予支持,激励科技成果转化,要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税收措施,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营造改革创新氛围。改革创新关键在人,全面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充分利用厦门都市圈丰富的华人华侨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将敢于创业、善于经商的传统转化为创新创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拓展港口航线与腹地

第一,拓展海运航线。厦门都市圈毗邻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与东亚、南太平洋国家合作交往的地理优势,应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力拓展海运航线。第二,建立港口联盟。继续进一步深化厦门港和漳州港的融合发展,并同泉州港建立港口联盟,共建友好港口、临港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联接海上物流通道。加强与东南亚、东亚、美洲及北非地区在贸易、物流方面的合作,逐步形成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机制。第三,拓展港口腹地。吸引重要港航物流企业及大中型企业到厦门都市圈投资或中转货物,通过政府牵头、港口对接,积极与福建内陆地区建立港口物流联系,畅通厦门-漳州-龙岩和泉州-三明两大山海协作轴带。

(四)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企业竞争力

产业发展关系着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要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发展现代企业。第一,要助推本土企业成长,关注民营企业,同时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在都市圈实现本土化,将厦门、泉州打造成为区域性总部、全国乃至全球性总部基地。第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战略抓手,带动特色产业集群整体跃升,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一流营商环境城市,加强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通过增强政府透明度、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以市场感受为标准,建立服务型政府,用数字化和智慧化手段赋能,推动放管服改革再提速。

注&参考文献:

注:

[1] 引力模型公式为:,式中,Uij表示大都市i对城市j的引力强度,Pi和Pj分别表示大都市i和城市j的人口规模,Gi和Gj分别表示大都市i和城市j的经济规模,Dij表示大都市i和城市j的地理距离。地理距离采用高德地图测距功能直接测算。

[2] 指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

[3] 指创新引领的工业新城、富美善治的生态之城、两岸融合的开放之城、活力奋发的文化名城和迈向深蓝的战略支点。

[4] “一核”指大都市中部、西部、东部核心区;“三带”指沿海产业城镇聚集带、绿色山地生态保育带和蓝色海洋保护与开发带;“两轴”指厦漳—龙岩—赣州发展轴、厦泉—三明—抚州发展轴。

参考文献:

1.方和荣.厦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几点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0,(5):38-45.

2.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福建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Z].2021.

3.顾静航.厦漳泉区域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6,29(1):109-113.

4.黄艳,安树伟.中国都市圈:识别、特征与发展态势[J].中国投资,2022,(Z2):29-36.

5.林以琳.同城化背景下厦漳泉地区产业合作协调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2(6):18-21.

6.许经勇.以新的发展理念提升厦门城市化质量[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0,(2):1-6.

7.许培源,叶丽云.基于引力模型的厦漳泉大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2):56-61.

8.许一柱.新发展理念背景下闽南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以厦漳泉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3):23-24.

9.杨文清.厦门市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22.

10.姚厚忠,戴松若.厦门经济特区四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2,(3):32-39.

11.叶平,陈顺龙,谢强,等.增强湾区意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促进厦门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2,(2):15-22.

12.中共厦门市委党校2022年春季中青一班第二课题组.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的几点思考——基于厦门与深圳比较分析视角[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3(1):41-48.

13.中国民航局.2022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EB/OL].[2023-03-16].http://www.caac.gov.cn/I1/K3/201504/t20150403 _73469.Htm

编辑 | 青 禾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

本文将刊于《中国投资》2023年9月号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许可

《中国投资》杂志创办自1985年,由国家发改委主管,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是我国投资领域唯一的中央级刊物,业界最早专注于投资领域趋势报道的核心期刊。创刊三十多年以来,杂志以全球视角看中国投资,涵盖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和企业投资案例,同时以全球市场为坐标,聚焦特定国家、地区和重大国际趋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官员、各类投资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记者媒体的专业对话平台。

《中国投资》杂志每期覆盖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200多家央企国企和10000多家中国民营企业、1000多家中央与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和机构、1000多家行业协会和商会、30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等,是了解宏观经济环境、行业趋势前景和企业投资案例的重要参考。

China Investment, founded in 1985, is a monthl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China’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gency, It’s jointly operated by Investment Research Institute under NDRC, Chin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oration. Enjoying an exclusive position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hina Investment is the core journal which started the earliest among similar magazines to focus on the investment trend. Over the past 30-plus years, China Investment has been in line with theglobal market as its fundamental coordinate with a strategic focus on specific countries and regional markets and those major international propensities. China Investment is a key dialogue platform for offici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investment agencies, experts and scholars, business people and journalists.

原标题:《【都市圈观察】“海上丝路”的门户枢纽:厦门都市圈|中国投资》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