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有哪些?长安、洛阳、南京、杭州的不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历史都城地图位置 古代都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有哪些?长安、洛阳、南京、杭州的不同

古代都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有哪些?长安、洛阳、南京、杭州的不同

2023-03-10 03: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京则有长江和周边山脉构成的多重防御体系,城市周边是“种山”、“石城山”形成南京“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山川态势。在更大的范围里,南京西北面则有长江天堑,北、西、南三面则由西侧宁镇山脉所分的三支余脉所环绕。杭州西南侧则依托于灵隐、南屏渚山,起到一定的军事战略意义。北京西北二侧被燕山山脉围绕,燕山上的山海关、古北口等重多关!〕则成为中原王朝防御北京城和关外势力进攻中原地区的要害之处。

山水格局

对都城区域建设本身而言,山川地势的整体格局、具体的地貌、水文特征及其多样性为都城区域的各景观系统的营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都城区域景观系统中各人工要素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需求,在自然环境中确定自己的选址、方位及营建方式。而山川本身亦是区域景观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景观。

此外,中国独特的的山水文化又赋予了山川地势特殊的文化内涵。山水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中以自然为物质基础创造的一切文化。大多数都城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性质,都会导致其周边山川被充分的文化开发,开展大量的山水营建活动。这些文化与山川地势的结合体现在对自然的崇拜、对宗教的信仰、对皇权礼制的象征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欣赏等多个方面。

在对皇权、礼制的象征上,体现为构建区域尺度下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轴线关系,如汉长安城子午谷一城市一长陵轴线的对位关系、隋唐洛阳与龙门伊阙的对位关系。宗教信仰方面,自汉代佛教传入之后,山川逐渐成为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的场所,作为文化中心的都城,不仅在城市中有众多的寺庙,周边的山体也大量用于宗教建设,如洛阳的龙门石窟、嵩山,杭州的灵隐山等。

山水审美一方面体现在都城的贵族、官僚、文人在都城周边山川环境优美之处进行的私人园林、别业、庄园的建造活动,如王维的惘川别业、李德裕的平泉庄等。同时也反应在汇集于都城的文人雅士基于山川环境而进行的山水美学、山水绘画、山水文学等一系列艺术创作中。

水文条件

对任何环境中的都城区域而言,水文条件都是其建设最为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之一。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又是进行生产生活的必要保证,特别是对于作为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供应大量人口生存的保证。同时水运在古代的国家、区域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都城大量的人口有着极高的生活生产资源要求,其所需的大量财富和物资需要通过水运运输,同时还需要便捷的水运控制和联络整个国家,特别是重要的经济、军事区域。基于水资源的形式特征进行分类,都城区域水资源开发可分为点(水井)、线(河流)、面(湖泊、池沼)三种形态类型。而就利用方式而言,则分为人为营建较少的直接利用和人为营建为主导的二次开发两种。

以河流为主的线性水体是城市水文开发利用的基础保证,这得益于其不断的水资源供应、线性流动带来的运输便利、泄洪特点等。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天然的自然河流与利用地势等自然条件二次开发的人工河渠。

“八水绕长安”形容长安周边以渭水为干流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同时各时期长安地区还利用其由南向北的高差开凿了许多人工河渠,如汉长安的漕渠、昆明渠,隋唐长安的永安渠、明渠、龙首渠等。

洛阳周边有洛、伊、瀍、涧四条河流,汉魏洛阳利用东西向地势的差异引洛、瀍、涧三水,构建了都城周边完整的区域水利系统。隋唐洛阳则在汉魏洛阳的基础上,以都城为中心开凿了嘈渠、通济渠、通津渠、南运渠等。开封本身靠近黄河,又作为南北大运河开凿后全国运河系统的中心。北宋都城时期的开封,有汁河、惠民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四条漕河交汇于城中。

南京北依长江,南北分别有长江支流秦淮河、金川河流经,城内有内秦淮、清溪、运渎及明代开凿的进香河等组成城市整体水网。北京所在的北京小平原上有海河的支流永定河、潮白河。历史时期有莲花池水系、高粱河水系作为城市的引水渠道,而通惠河的开凿则属于以运输功能为主导的水系开发。

杭州南面是钱塘江,城外有江南运河,城中有四条河流穿过,分为为盐桥运河、市河、西河与茅山河。以湖泊、池沼为代表的面状水体是城市水资源调蓄、滞洪的重要设施,也是城市重要的风景胜地,同时还可能兼顾军事训练、生产养殖等其他功能。其也可以分为天然的湖泊池沼和利用自然地势修筑的陂湖、人工开凿引水的人工湖泊等。

西汉长安南侧有利用地势兴修的昆明池,汉魏洛阳城东南有鸿池破,六朝建康北则是由天然风化剥蚀形成的湖盆上演变而成的玄武湖,南宋临安西部的西湖,则是在天然泻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内有积水潭与三海(元大都称为太液池),西郊还有翁山泊(清昆明湖)。这些湖泊作为自然、人工河道的补充,共同构成了城市完整的水系网络。

天然的地下水资源也是都城水源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具体体现为点状分布的水井形式。依据相关研究,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等都城都有开凿水井,以利用地下水补充城市用水。 水具有两面性,既是资源,也可能带来灾害。由于城市内部人口众多,都城及其区域的营建必须要考虑的防御水患的问题。历史上针对水患问题采取的都城防洪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将城址及周边主要活动区域营建在地势较高之处,如汉长安就建立在龙首原北麓地势较高之处,而隋唐长安又将城市迁移到更高的龙首原南麓,以减轻渭河河床摆动带来的危害。元大都选址在永定河冲积扇脊背的最高位置,避开了一般洪水的侵袭。

二是让城市与河道保持一定的距离,汉魏洛阳城建立在洛河北岸,“宣阳门外四里至洛河”表明其城南宣阳门与洛河之间的距离关系。二是城墙的建设,古代都城出于军事防御目的大多建有高大宽厚的城墙,并且大多还为二重、三重的多层次体系。这有益于对洪水的防御。

四是修筑堤坝闸堰这类工程水利措施,特别是对于隋唐洛阳、北宋开封这类河流从城市中穿过的都城而言,工程设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则是修筑人工河渠进行水量疏导,这一过程通常与水利、水运开发成一体,良好的排水疏导系统是都城防御水患的关键。

水文条件对都城区域景观系统的营建影响极大。从单个要素的视角出发,水文会影响到都城景观系统中渚如各类住区聚落、宫苑、市场、皇家园林、别业等需要利用水源和有交通需求景观要素的具体选址和方位布局,也会影响到农田水利的开发、森林及矿产开采的位置和规模。从整体的视角出发,水文是影响都城区域景观系统整体格局的重要因素,区域水系统往往作为景观系统的结构框架而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