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充的人文 《我们的村庄

《我们的村庄

2023-05-14 1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以地名文化

留住美丽乡愁

南充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普天之下,莫不需名。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村名,最小的地名单位,最易触动乡愁的符号,也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

近日,南充市民政局和南充日报社联合编著的《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正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录了54个村庄的地名故事,以“村名”为媒介,从地理、历史、人物、文化、民俗、产业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南充乡村的时代风貌和历史文化。

一个个地名,是南充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我们的村庄》一书将这些故事捡拾、整理、串联成册,便构成了一部鲜活的“村史教科书”。今天,我们打开这本书,向广大读者介绍编辑出版的故事,期望广大读者从地名文化中感悟美丽乡愁,关注家乡,热爱家乡。

《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封面图(拍于阆中文成镇白沙坝村)。冶寄明 摄

两年时间

推出65个村名故事

央视有一档节目《中国地名大会》,该节目以地名为媒,内容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凝聚起了别样的文化向心力,展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怀,激发了集体共情。

2020年,南充市启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市原有的5830个村(社区)调减为3004个村(社区),这意味着2826个村名将淡出人们的记忆。就在《中国地名大会》收获广泛好评的同时,《南充日报》顺势推出了《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文化专栏,期望为乡村留下一份永远的珍藏和档案,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南充优秀的地名文化。

《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文化专栏,以村名为切入点,生动展示与地名有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趣闻轶事,再现南充乡村发展的时代风貌和历史印记。从2020年3月以来,《南充日报》记者与9县(市、区)民政局地名科相关人员深入乡村田野,用足迹丈量村庄,用笔记录历史,用镜头捕捉生活,共推出了65个村庄(社区)的地名故事。

书籍《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

在采访过程中,南充日报社全媒采访中心骨干记者探古迹、登山崖、访洞穴,冒严寒、顶酷暑、披星辰,采回了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化新闻。秉持新闻采写原则和探索精神,采写人员不仅走访当地的老百姓,还采访专家学者,查阅文献资料,力求每一个故事有出处更丰满,每一段采访有深度更有温度。

同时,在采访和写作中,对于各执一词的,将不同说法一一罗列,让读者去评判。对一些因年代久远、文史资料少而无法考证的建筑遗存或无法解释的谜团,都予以了真实而客观的记录。

65个地名,65篇文章,65个有温度的故事。《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文化专栏所刊登的文章,不但被多家中省主流媒体、政务平台转发,还荣获四川省报纸副刊作品奖一等奖等奖项。

集结成书

传承历史文化记忆

2022年上半年,《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一书的编辑工作正式启动。编辑人员根据地名故事的特点,从65个村庄(社区)故事中精选出54个村庄(社区),分为“红色村庄”“历史遗迹”“乡风文脉”“诗画田园”4个篇章,并进一步充实村庄图片、弥补文字遗漏、丰富文史资料,力求图文并茂地展现南充村庄地名故事、乡村发展变迁。

仔细翻阅这本书,从10多万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南充有的地名流传了千年,成为当地历史的“活化石”。如阆中市桥楼乡落阳村,既是古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故乡,也是天文观测的宝地,留存着众多历史遗迹;有的地名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演变,如西充县古楼镇桃博园村,当地村民“借桃作文章”,走上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时,一致同意将新村取名为“桃博园村”。

风景优美的桃博园村。(资料图)

村有村名,地有地标。在《我们的村庄》一书中,可以探寻地名的由来。有的以山川、河流为名,如七坪寨村、江陵坝村;有的以历史建筑为名,如惜字塔社区、七宝寺社区;有的以当地名人为名,如木兰社区、思德村……54个地名或许不足以概括全部,但是“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小小的地名中可以看到南充的山川之奇、人文之美、历史之韵,可以看到南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无限光芒。

每一次采写和编辑,都是一次与地名的深情相拥,从这些最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入手,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如营山蓬山社区,不止有“两蓬高峙白云间”的太蓬山,还有杨贵妃终老太蓬山的故事;如顺庆将军路社区,不仅是共和国大将罗瑞卿的成长之地,还有一对江石留下动人传说;如阆中滕王阁社区,不但有“滕王阁”这一历史古建筑,更有诗圣杜甫留下的诗篇传世。

地名只有短短几字,但其背后是一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历史、人文、物产、文化和情感,集结而成的《我们的村庄》便是传承历史文化记忆的最好载体。

意义非凡

书中故事值得铭记

《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编撰《我们的村庄》,对于加强和完善地名管理,展现南充风土人情,传播南充地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具备工具书的权威性、藏品书的艺术性、畅销书的可读性。”市民政局局长宇旻在该书的《后记》中这样写到。

中国地理学学会会员、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罗培拿到《我们的村庄》这本书后,爱不释手,认真阅读了其中的篇章。“这本书记录了不少有意思的地名,书中的孔雀社区就是我曾经考察过的地方。”罗培说,“2018年3月,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组一行曾到营山采访拍摄孔雀洞,我作为专家随行考察地质背景,从地貌学、地质学的角度揭秘其成因和演化,从地学旅游学角度探讨其保护和发展方向,这些在书中均有描写。”

文化底蕴浓厚的天宫院村。(资料图)

作为南充阆中人,罗培一直关注家乡的地名文化。“我看到书中收录了天宫院村、落阳村、状元社区、瓦口隘村等地名,这些地名既有地质遗迹体现,也有历史文化积淀,更寄托当地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本书资料详实,知识信息量大,图文并茂,阅读起来引人入胜。”罗培表示,“《我们的村庄》这本书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地名故事的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和奋斗精神值得更多人铭记。”

地名是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信息,《我们的村庄》以文化视角透视地名魅力,通过图文的形式来呈现南充9县(市、区)的自然风光、文化旅游、特色美食以及非遗、民俗、名人等等,展现了南充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描绘了一幅融汇自然与人文风光的地名南充。

请打开《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去寻找那份源自乡土的记忆,源于地名的情感。

记者手记

地名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罗虹

《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的采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的成功出版离不开背后采编团队的辛勤付出。54个乡村,54个故事,分布在南充的东西南北,每一个村庄都有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趣闻轶事,也有新时代的新故事、新农民、新史诗,更有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顺庆区七坪寨村展现新农村美景。(资料图)

采访小组每一次出发都带着一份期待与努力,在乡村田野,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村庄的脉搏,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土地,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乡村的历史,用精细的镜头捕捉精彩的瞬间。从春华秋实到夏蝉冬雪,在近两年的实地踏访中,采访小组寻古迹、登山崖、探洞穴、访古石寨、观百年古树、赏新农村美景,严寒酷暑中冲在一线,脚沾泥土,挖掘地名内涵,讲述人文故事,见证南充乡村的发展振兴,用文字记录下所感所悟。

将军碑社区、木兰社区、思德村、七坪寨村、落阳村……这些熟悉的地名,有的一直在沿用,有的正逐渐被遗忘、被替代。我们一路追寻,努力寻找、挖掘、保护这些老地名的文化内涵,企图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有趣的地名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厚重南充的别样风情。

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真正的诞生,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它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任何人,不论离家多久,身在何处,每当想起故乡的名字,一定会重拾儿时的记忆,一定会“照亮”我们回家的路。正是这样的故乡情结,才为南充地名文化的传播增添了更具情怀的意义。

相关新闻1

高艾点赞《我们的村庄》

高艾(左)翻阅《南充日报》。

日前,央视春晚《只此青绿》总监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家艺术基金、文旅部专家评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高艾回到家乡南充,在阅读了刚刚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一书后,他表示,从书中看到了成长的印记,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

《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一书由南充市民政局和南充日报社共同编著,讲述了54个村名故事。“这本书,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从地名这个角度出发,展现了南充的风土人情。”高艾说,书中记录了南充乡村的人文习俗、山川风情、时代新貌,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高艾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南充外出求学,然而走得再远,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南充的山山水水,拿到《我们的村庄》这书本时,内心很是欣喜。“这是这次回乡的意外收获,这本书好似一种心灵的寄托,每个地名背后都凝结着浓浓的乡音、乡风、乡情,可以看出家乡的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高艾如是说。

央视有一档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同样是讲述地名故事,高艾认为《我们的村庄》和《中国地名大会》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地名为媒撬动乡土归属和文化自信。“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多地了解和感悟到了家乡南充这片土地上的乡土情怀。”离开南充时,高艾小心翼翼地把《我们的村庄》放在行李箱中,他表示要带回北京仔细阅读,并把家乡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

相关新闻2

南充日报社编辑出版多部书籍

由南充日报社编著的部分读物。记者 罗虹 摄

《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行读南充》《决战贫困———四川脱贫攻坚书系·市州卷:南充脱贫攻坚纪实》《历代名人咏南充》……近年来,南充日报社致力于形式多样地传播本土文化,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优秀读物,得到了各领域作者、读者广泛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行读南充》是市文广旅局和南充日报社联合编纂的南充旅游宣传图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介绍了南充美景、美食以及美好的生活方式,带读者走进南充本地生活。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专门为该书作序推荐。该书还曾登上“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2022年3月好书榜。

《南充日报》编辑部精心编撰、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名人咏南充》是一部长达15万字的诗文故事集,收集了历朝历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咏南充的诗词或文章选段,以诗文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南充,与读者分享诗词之美,向读者传递诗词之趣。原中国作协副主席、知名作家蒋子龙曾在《南充日报》的专访中说,“我相信看完就知道南充的文化价值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贡献,这本书是南充咏文化,南充咏中国,南充在中国历史交响乐中有大段的咏叹调。”

南充日报社参与编纂的《决战贫困———四川脱贫攻坚书系·市州卷:南充脱贫攻坚纪实》,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5万余字,收录文章50余篇,图片160多幅,共分七个篇章,详实的一线资料、生动的脱贫案例、典型的“南充办法”讲述了南充全市上下如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故事。该书作为《决战贫困———四川脱贫攻坚书系》之一,在2021天府书展上发布后,在各大实体书店和网络销售平台上线发售。

南充日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充有2200多年的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具有十分丰厚的文化资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南充日报社一直用多彩的华章记录南充律动的声音,无论是报纸还是书籍,都是用朴实无华的激扬文字深情地书写了属于南充的故事,充分发挥党报见证历史、记录时代、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记者 罗虹/文)

来源丨南充见ap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