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丨除了铭记历史,我们还应该思考些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京大屠杀死伤者纪念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丨除了铭记历史,我们还应该思考些什么?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丨除了铭记历史,我们还应该思考些什么?

2023-11-30 04: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铭记,

不只是民族的悲怆,

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

纪念,

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

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

吾辈当自强!

40余日,这些恶行当被铭记

轰炸

日军早在攻入南京之前就开始对南京周边地区狂轰滥炸。

1937年11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其中第103条规定:“站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

屠杀

南京城30多万无辜生命惨遭杀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万人坑”“杀人比赛”等惨无人道的罪行都在期间犯下。

奸淫女同胞

曾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部野战救护处科长的军医蒋公榖在《陷京三月记》中写道:日军的强奸“不问老幼,只要是妇女,就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婆与八九岁的幼女,被他们撞着,亦决不会幸免。”

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认定,在南京“被占领后的第一个月中,南京城里发生了将近2万起强奸案。”

抢劫纵火

抢劫和纵火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在1938年4月30日的报告中,指出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的直接经济损失:“南京31%的建筑被烧毁;店铺被烧毁的百分比更高;因军队在南京毁坏及抢劫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了1亿元;靠近南京的主要公路沿线的农村地区几乎被洗劫一空,并陷入缺少种子、牲畜、劳力和工具的困境中,他们播种的粮食作物仅为平常年份的10%。”

△日本军人砍杀中国俘虏瞬间

这组照片是1938年1月,当时年仅15岁的照相馆学徒工罗瑾,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日本侵略者拍摄的残忍杀害中国百姓的照片。这组照片于1946年转交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这份重要的文献资料,当时被南京称为“京字第一号罪证”。

关于国家公祭日,这些事我们应该知道

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从1994年开始,南京乃至整个江苏省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

在今年的10月27日,加拿大成为西方第一个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国家。今后,加拿大安大略省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

为了祭奠谁

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但是祭奠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还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

2014年国家公祭网上线,列出了七类遇难对象供海内外网民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

活的记忆在消逝!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登记,当时登记在册人数超过千人。南京曾出版详尽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收录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收集的幸存者资料,共计2592名。大屠杀过去已经80年,最年轻的幸存者也超过80岁。

1984年,南京首次统计大屠杀幸存者,记录在册的幸存者1756人。

1997年,南京确认大屠杀大幸存者1200名。

2006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急剧减少到400多名。

2015年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降至133人。

2017年年初,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下104人。

1月10日,95岁的夏瑞荣老人去世。

1月19日,李素芬老人去世,享年94岁。

5月27日,季培生老人去世,享年86岁。

7月11日,王学余老人去世,享年89岁。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0位。

11月15日,83岁的佘子清老人与86岁的杨明贞老人同日离逝。

12月10日,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到今天,在册幸存者仅剩97位。

这个数字还会越来越少。

日本教科书不承认侵华史实,而这些人在用血泪控诉

倪翠萍:指着伤疤在控诉

1937年底,11岁的倪翠萍跟随家人搬到南京城西郊江东门与上新河之间的积余村避难。12月13日上午11时左右,3个日本兵开枪将她父亲和母亲打死。倪翠萍的左肩也中了一枪,骨头被打断,留下终身难以治愈的后遗症,左手上举不能超过头部。

记者了解到,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倪翠萍经常在国内为青年人和来访的国外友人讲述当年受害的历史,还先后2次赴日本、1次赴美国参加证言集会,以亲身的经历,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呼吁珍视世界和平。她生前曾经说过:“这段历史在我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会让下一代的人知道。”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2年12月12日落成的“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上,矗立着两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铜像雕塑,倪翠萍是其中之一。塑像中的倪翠萍指着左肩的伤疤控诉侵华日军的暴行。

夏淑琴:首个赴日控诉屠杀暴行的幸存者

65岁以后,夏淑琴找到了捍卫记忆、自我救赎的途径——1994年,她成为战后第一个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以现身说法,向普通日本民众展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1998年,因日本右翼作家污蔑她是“假人证”,夏淑琴六赴日本,这场“诉战”持续八年半,最终画上圆满句号。

她把刊登着胜诉消息的报纸小心裁剪下来,夹入相册。这是她最宝贝和珍视的东西。夏淑琴知道,作为南京大屠杀的“活证据”,她必须活下去,还必须活得争气。

这些不同国籍的人,也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

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知之甚少。他们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屠杀的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德国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怎样的暴行。

张纯如在写《南京大屠杀》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很难想象,她做了多少努力,才有力量支撑自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每天与南京大屠杀那段残忍血腥的历史为伴。

她要把那些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等等酷刑,一字一句的写出来。

成书后,她又遭遇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

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后来她患上忧郁症。2004年,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时年36岁。

她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段历史,她让更多人看到了日军曾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种种罪行。这些白纸黑字,是她曾经为南京大屠杀奔走的证明。

日本退休女教师松冈环:走访、寻求真相

松冈环(左一)拜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1988年8月,为了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松冈环登上了飞往中国南京的飞机。她来到纪念馆参观,希望在这里找到南京大屠杀真相。

1990年,松冈环发起成立名为“铭心会·南京”的民间团体。每年,她都会组织日本市民到南京来进行历史寻访。她还通过召开证言会、和平集会等方式,向日本民众展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她一共走访了250位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并将他们的讲述一一记录下来。很多老兵首次开口讲述“南京大屠杀”,让日本国内许多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第一次知道了日军曾在南京做了什么。

从1988年至今,她奔波于中日两国之间。她走访30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250位侵华日本老兵。她出版证言、摄制纪实电影、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到日本举行证言集会……她还纪念馆录音棚,用日语录下关于那段历史的讲解词,要讲给到访纪念馆的日本参观者听。

她说,“每一次,当我见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面对他们时,就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我从他们身上得到支持和力量。”

和平来之不易,历史必须铭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走出了充满硝烟的战场

迈入了岁月静好的和平时代

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

也应该在心中长鸣警钟

只有真正地了解历史

才能尊重历史,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