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八座辽代木结构古建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严宗寺庙有哪些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八座辽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八座辽代木结构古建筑

2023-09-10 13: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⒈辽朝的疆域与城市建筑

辽代疆域:公元916年,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两年后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建立皇宫都城,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同时把皇都改为辽上京。契丹族人笃信佛教,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辽代疆域广阔,东北方到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方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南方以今天津市梅河、河北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宋朝接壤。辽代与北宋对峙,于公元1125被金所灭,是统治中国北部210年的王朝。

⑵辽代城市:辽代主要建筑有五大京城。

最早的城是辽上京城(皇都)建于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最晚的城是辽中京城(大定府),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其中,在会同元年(938年)后,辽南京改名东京城(今辽阳);升幽州为辽南京、也称燕京陪都(今北京);在山西省设立辽西京城(大同府)。如今,在辽代古城遗址中,完整保留下来最多的建筑是佛教建筑的庙宇和塔。

⒉辽代典型建筑的主流形式

⑴寺庙:

①河北省蓟县独乐寺,重建于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都是辽代的建筑原貌。观音阁高三层,外观则为两层,中间是暗藏层。阁楼中间立置一座16M高观音塑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塑像。

②山西省大同市的华严寺和善化寺都是辽代的典型建筑。

③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的奉国寺是辽代开泰九年(1020年)建造的,大雄宝殿是国内罕见的辽代大型单檐建筑。面阔九间长度48.2M,进深五间长度25.1M,高21M。殿堂内塑造七尊佛教造像,均为辽代文物。架梁和内槽、斗拱上有辽代的彩色绘画。

⑵木塔。

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纯木结构的木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雷电、地震考验,仍旧巍然屹立,这足够说明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所取得的成功之处。除此之外,有些砖塔和石塔也按照木塔的形式建造。辽代的塔造型丰富、构造合理,成为中国塔建筑的高峰期,也是塔的各种样式最丰富的历史阶段。

⑶陵墓。

辽代墓葬富丽堂皇,建筑结构讲究,工程浩大。地面上有豪华的建筑,墓道有记事墓碑,两侧排列有石像生群,石羊、麒麟、石人、狻猊等。地下建造有穹庐式宫殿,墓室结构仿蒙古包式多室联合体,绘制彩色壁画,墓穴内陪葬大量文物,还有小型木塔、木雕尸床、木房屋帐式棺椁、仿真人木雕像、各种木雕家具等。

辽代典型建筑实例概览

辽代建筑承继唐代建筑风貌,相比起同期受南方影响、偏向秀丽的北宋建筑,辽代建筑继承和保留了辽更多晚唐北方建筑的特点。

建筑构架

构架何分三型,殿堂型,厅堂型及比较独特的奉国寺型构架。比起同期的北宋建筑,辽代用材偏大,近似唐代。另外屋面举高亦甚平缓,连计铺作层高度与柱高同等,同期的北宋建筑已经更见高峻。立柱使用侧脚生起使柱网内聚,增强稳定性。

斗拱

辽代斗拱多承袭晚唐五代斗拱样式,补间最多作一朵,偷心造为主,最多作双抄双昂四出挑,出现斜拱。昂用真昂,昂嘴听成批竹状。

瓦饰

辽代瓦作主要使用陶质灰瓦,亦有用琉璃瓦。瓦当多为莲纹瓦当,亦有少量兽面瓦出土。正脊叠瓦成脊,两端施鸱吻。戗脊及垂脊末端施兽首,起翘筒瓦或走兽,已不见唐代多见之兽面瓦或莲纹瓦,实例见於华严寺薄伽教藏天宫楼阁。

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阁院寺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 辽应历十六年(966年) 河北省涞源县

阁院寺位于涞源县城西隅,俗称西大寺,“国4”,据文献记载建于东汉,唐代重修,辽代兴盛,时称“阁子院”,元、明、清多次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等。

文殊殿是规模较大的,保存较为完好的,目前看到的阁院寺从晚清至今从来没有大修过。

远处的辽代经幢(辽应历十六年)

唐代经幢(咸通八年)

文殊殿是辽初官式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古建史上,它的减柱造、斗拱、窗棂、壁画、外沿彩绘及殿内原来的肉身像和院子东南角的古钟,是阁院寺的"七绝"。

大殿内部

大殿内部彩绘

大殿内部被保护起来的壁画

中阁院寺东南角的大铁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铁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4000 斤。钟有六耳,象征"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根?quot;能生"的意思。钟上共有铭文1200多字。钟的上部文是《金刚经》,还有55个古印度文字,也就是梵文,大家可以欣赏一下梵文。

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独乐寺

独乐寺规划平面图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1052年),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均是辽代的原物。山门是独乐寺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和缓,出檐深远,檐角如翼如飞。山门台基之上立木柱十二根,四根角柱柱头微向内收,柱脚略出向外,种“侧脚”技法即稳定了结构,防止建筑外倾,又丰富了建筑物的形象。在每根柱头之上,累叠着雄大的斗拱。山门内部不用天花,斗拱、梁、檩条等构件全部可见,极富装饰效果。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龙头有形,尾向内卷,犹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这正是唐代鸱尾向明清龙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实例。

走过山门,便是高大宏伟的观音阁。它在造型上,兼有唐的雄健和宋的柔和,是辽代建筑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双层楼阁建筑最高的一座,以建筑手法高超著称。

独乐寺山门

独乐寺山门剖面图

独乐寺山门内部

独乐寺山门北立面

独乐寺观音阁平面图

观音阁外观两层,内有一暗层,实为三层的。它观音阁高23米,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一、二层间有腰檐,檐上出平座,阁的第三层复以藻井,左右次间则用平綦。观音阁上下檐斗拱雄健,排列疏朗,显然有留唐代作风。观音阁内柱网布置采用内外两周的配置方法,构成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双层圈柱平面。观音阁斗拱种类繁多,达24种。其梁、柱、斗枋虽数以千计,但布置有序,组成一个牢固优美的整体。

同时,全阁的面宽与进深的比率以及高与进深的比率,均在四比三左右。这样完整统一,设计精巧而稳定的结构,使独乐寺自辽代重建以来,曾经受28次地震,几乎所有的房屋全倒塌了,唯独观音阁和山门和丝毫未损。阁内有16米高的11面观音像,身体微向前倾,面庞丰润,两肩下垂,姿态端庄,是中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

观音阁正立面

观音阁剖面图

观音阁内部

独乐寺观音阁二层

一层大观音背后区域

观音阁一二层平面图

观音阁内壁画

观音阁内部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辽统和二年(984年) 天津市蓟县

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奉国寺

奉国寺规划平面图

奉国寺位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后易名奉国寺。奉国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

辽金元时期是奉国寺的鼎盛时期,到明清时期仅存大雄宝殿,清代续建六角钟亭、四角碑亭、无量殿、牌坊、小山门和西宫禅院。奉国寺是中国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奉国寺内主体建筑大雄殿及寺院整体,上乘唐代遗风,下启辽、金等寺院布局,是辽金寺院中最具典型的例证。其中,大雄殿是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奉国寺始建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朝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因供奉七尊大佛,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

义县奉国寺大殿内空间国内少有的七佛

大殿内部

彩绘云纹

大殿内部陈列的南墙下来的壁画

元代大碑

义县奉国寺大殿 辽开泰九年(1020年) 辽宁省义县

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

现今天的华严寺分上下寺,华严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

上寺大殿

上寺大殿内部

大殿内部

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末因为战争,寺院局部建筑被毁,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辽、金两代,平城(今大同)都是当时的别都,该寺受到皇室的重视。

下华严寺

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

下寺大殿为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正脊两端矗立着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显著升起 。

薄伽教藏殿内右侧椽底题有“维重熙七年(1038年)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字样,表明这是一座历经辽末保大之乱后幸存的辽代建筑。

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佛坛上布列辽代彩塑29尊,分3组:北部一组以过去佛燃灯佛为本尊,胁侍二弟子、四菩萨;中部一组以现在佛释迦牟尼为本尊,胁侍二弟子、四菩萨;南部一组以未来佛弥勒为本尊,无弟子,有胁侍六菩萨。三尊佛像前端坐四大菩萨,由北而南依次为大悲观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愿地藏。此外,过去、未来二佛像前各有两尊供养童子像,佛坛四角各有一尊护法天王像。殿内诸多塑像呈“品”字形排列,在组合布局上突破了佛坛面积的限制,并利用造像的不同仪态,使群像结构紧凑、密集而不重叠。

整个色调以墨绿、红、金为主。在佛坛上的诸菩萨像中,以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堪称“神品”。塑像高约两米,赤足站立在莲花台上,体态丰盈、上身薄袒、衣饰贴体、肘悬飘带、发束高冠、身姿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朱唇小开、两手合十、举至胸前、露齿微笑,被赋予“东方维纳斯”之雅号。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辽重熙七年(1038年) 山西省大同市

改造后成为景区的规划平面

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释迦塔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辽清宁二年(1056年) 山西省应县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佛宫寺释迦塔

木塔内部

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开善寺

河北高碑店开善寺是河北省的一座古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始建于唐代,原建筑多已被毁,现仅存建于辽代的大殿(建国后发现)和后代修缮的天王殿、金刚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善寺,坐落于中国北部河北省高碑店市旧城址的东北角,是一座保留有辽代(公元916~1125年)建筑风格的佛寺。

开善寺据传始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原建筑多已被毁,现仅存建于辽代的大殿和后代修缮的天王殿、金刚殿。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通高约13.2米。殿内立柱用材粗壮,具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各柱卷杀圆润,殿顶为出檐深远、弧度平缓的庑殿顶。为了扩大视野,大殿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辽金建筑中常见的减柱法。殿内仅有立柱4根,视野宽阔,适应了在殿内布置众多佛教群像的需要,充分体现了辽代佛殿内部结构安排与实用要求紧密结合的设计思想。

目前,修葺一新的高碑店开善寺以其古朴、雄伟的风姿,吸引着前来参观的人们。

开善寺俗称“大寺”、“大佛寺”,由于建筑历史悠久,人们对其始建年代说法不一,传说先有大佛寺,后有新城县。现存木结构为辽代遗物,为目前仅存世的八大辽代建筑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作为当地的粮仓占用,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善寺大殿剖面图

开善寺平面图

大殿内部

唐代(国保文物)

减柱法营造出来的大殿内部

新城开善寺大雄宝殿-河北省高碑店市

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善化寺

善化寺是山西省大同市城内的一所佛寺,靠近南城门,俗称“南寺”,其内有一座辽代木构和三座金代木构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善化寺面积13900多平方米,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的西面,有一座独具风格的普贤阁,它是一处单檐九脊顶方形楼阁。

大雄宝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闪 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西方阿弥陀佛、北方微妙闻佛。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殿内西、南两壁之 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

大雄宝殿

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正面佛坛之上供有“华严三圣”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西为普贤菩萨,东为文殊菩萨,故而此殿称为三圣殿。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的两层楼阁,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

全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

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寺内还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到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以上国保文物项目是本文作者2016年考察记录辽代现存的八座木结构建筑。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