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近卫军》连环画背后的秘密:里面人物的模特儿是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面埋伏的主要人物是谁 《青年近卫军》连环画背后的秘密:里面人物的模特儿是谁?

《青年近卫军》连环画背后的秘密:里面人物的模特儿是谁?

2023-05-31 04: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基本以1985年为重要的转折节点,连环画盛极而衰。显明的标志是,1985年之后,连环画以断崖的速度沦落了。

在之前的连环画大行其道的鼎盛阶段,根据俄苏文学作品改编、由中国连环画家绘制的知名的连环画,大致有三部。

分别是:

一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包括《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绘者:董洪元。

二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绘者是毅进。

三是《青年近卫军》,绘者是华三川。

华三川后来以创作连环画《白毛女》知名,为了画好这部以中国复仇女神白毛女为主角的连环画,一丝不苟的华三川来到了故事发生的原形地河北、山西等地,深入生活,现场勘探,蹲点在河北平山西柏坡附近的偏僻农村北冶等地达2个月之久,掌握了大量的地域背景资料。

这对于身为海派连环画一员的华三川来说,他在《白毛女》中再现了北方民众生活的现实场景构造与接地气的民俗情境捕捉,使这部连环画足以与同一题材的电影、戏剧、芭蕾舞,具有了毫不逊色的经典气质。

这部连环画于1964年出版,1981年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一等奖。

绘制国内题材的连环画,自有便利之处,就是可以实地采风,而绘制外国题材的连环画作品,对于中国画家来说,阻力重重、下笔维艰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画家绘制外国题材作品,必须参考大量的外国美术作品,在研究透了外国类似题材作品的影像资料的情况下,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踵事增华,自由发挥,创作出环环相扣的连环画作品。

华三川在五十年代末接受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绘制《青年近卫军》连环画任务。在这之前,他于1954年曾经绘制了根据苏联小说《虹》改编的连环画《英雄村》,显示出了他有足够的掌控国外题材连环画的绘画功力。

这也是他被命中《青年近卫军》绘画作者的原因。为此,他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这其中包括同名电影、小说插图。

而我们注意一下,华三川在连环画绘制的过程中,重点参照了苏联画家为小说所创作的插图。这些插图提供了小说的人物造型以及器物、背景等关键性的形象元素,而这种基本要素的定型,对于画家创作出带有异域风情的连环画起到了近乎是音乐中的定调的重要作用。

《青年近卫军》的苏联版小说插图,由瓦连金·谢格洛夫绘制,这位画家是前苏联的重要插画画家,生于1901年,与小说作者法捷耶夫是同一年出生,对小说里的风情与人物的捕捉,可谓是毫无隔阂感。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华三川绘制的连环画《青年近卫军》与原书的插图有着极其明显的模仿关联。

连环画1958年第一版

首先,我们注意一下,1958年《青年近卫军》连环画封面,由华三川绘制。

封面的人物造型,与苏联雕塑家创作的“青年近卫军”的五名核心人员群塑在服饰、外貌与气势都比较相似。

我们再看看《青年近卫军》连环画的画页。

下面这一幅画面是小说里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刘勃卡搭乘德军顺风车、步行在公路上的场景。

我们再来看看苏联插画家的作品:

两相比较,人物的前台造型、公路的弧形走势、背景上的德军军车,都极其雷同,甚至道路两边的电线杆的布局都大同小异,华三川的连环画作品,完全是对苏联画家的插图的复制与克隆。

苏联画家绘制的“青年近卫军”战士,将红旗插上了城市的最高处,背景的女孩与前台的男孩构成了富有动感的纵深画面,展现了青年近卫军成员从事地下斗争的经典场景。

在《青年近卫军》连环画中,这幅苏联小说里的原图,直接转化成中册的封面图。

《青年近卫军》里著名的谢辽萨火烧敌军司令部段落,我们从下面的两幅图页比较一下,可以看出,两者具有明显的承继痕迹。

小说里的谢辽萨穿越德军的封锁线,来到了苏军的防线,受到了红军战士的热烈欢迎。

我们先来看看苏联画家的插图:

再来看看连环画里的同一场景:

华三川在这里对人物的造型有意避开了原画的带着棉帽的设计,但是注意一下,对苏军的形象设计,包括手中拿着的武器,与原作的插图如出一辙,只是人物的姿态与形体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参照关系。

在邬丽亚被德军逮捕的段落中,我们看看苏联插图与中国连环画的相似处:

人物的布局关系,都极其相似。

再来看看地下花都瓦尔柯与舒尔迦被德军关在监狱中,两个人相互鼓励,坚持狱中斗争。

两幅画页中的人物动作看起来是否是暗通款曲?

小说里有一点俗套的描写奥列格拦惊马,救下车上的女孩邬丽亚,在原小说里作为重点场景,用画页予以了显影。

但不知为什么,连环画版里却将这一富有动作感的场景给删去了,不过,邬丽亚与奥列格相遇的场景,还是保留了。

不过,连环画里的留着辫子的邬丽亚的造型,以及马车的构图,都可以看出,借鉴了苏联插图里的原创设计。

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华三川在绘制《青年近卫军》连环画时,将苏联插图家的作品,作为重要的参考基础。下面,我们就不逐一比较了,仅将我们搜集到的苏联插画家的作品粘贴如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下面这幅作品是另一位苏联画家索柯洛夫·斯卡利亚所绘的青年近卫军战士收听莫斯科广播时的画面:

华三川为《青年近卫军》连环画绘制了近600 幅画页,实际上,连环画对小说的删减还是相当大的,如果按照《铁道游击队》、《红岩》的体量复原《青年近卫军》的小说的话,这套《青年近卫军》应该有十册的篇幅,才能把小说的内容给更为完整地表现出来。

连环画《青年近卫军》打破了小说的“以人物视角为主导”的“板块结构”,抓住了主要人物的动作主线,进行了概略性的描写,严格的意义上讲,只能说是原作的故事梗概演绎。

尽管如此,华三川为这部连环画还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一鼓作气,将连环画绘制成功。

连环画第一部于1958年出版,然而,之后的中、下两部筹划出版的时候,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事关苏联的文艺作品,都停了下来,这一停,便是20年。

文革期间,苏联题材的文艺作品,部分开禁,在连环画方面,高尔基自传三部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都重新出版。

人民美术出版社当时也把《青年近卫军》连环画提上了议事日程。按道理讲,1975年,《青年近卫军》小说原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这意味着原著已经不存在不能出版的外围阻力,但当时的华三川失去了创作的权利,他所在的单位(应该是少年儿童出版社)明确回应,华三川的作品不能出版,于是,《青年近卫军》连环画的出版,便搁置了下来。

文革结束,人民美术出版社迅速将《青年近卫军》连环画提上议事日程,但考虑到华三川作品在之前出版时曾受到的阻挠,人民美术出版社采取了一种折衷方案,在作者栏目里,只注明了改编者王素的名字,而绘画作者则付之阙如,也算是当时的一道奇景。

1977年版,没有绘者姓名

1977年9月,《青年近卫军》连环画上、中、下三部首次三合一出版, 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三册共印了360万册,今天看来,这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一版没有绘者署名的《青年近卫军》,甚至启蒙了许多绘画爱好者,把这部作品作为习练绘画技艺的教材。

1978年版,署上了绘者的姓名

1979年,《青年近卫军》再版,在绘者一栏里,署上了华三川的名字。

现在看来,《青年近卫军》三部作品,上部画的最为精细,它采用钢笔画的画风,图形勾勒笔笔到位,环境渲染得富有层次,到了中部、下部,作者显然是出于加快速度的需要,对人物采取了简笔勾勒的风格,在细腻性上与上部明显退步。这也导致了整个连环画的整体风格不够统一协调,影响了这套连环画的品位。

综合对比下来,《铁道游击队》连环画,绘者在画完了整个十本连环画之后,感到开始所绘的两本单册,已经难以匹合绘者越来越炉火纯青的画风,于是回过头来,对第一册、第二册又进行了重新绘制,使得《铁道游击队》的第一、二册与结尾几册成为整套连环画中最为成熟的作品,相对而言,中间几册反而笔力比较薄弱。

这也是《铁道游击队》连环画的长处之一,就是整体风格一致,十册作品,作者平均发力,堪称长篇连环画的精品。

贺友直的《山乡巨变》也称得上前后画风一致,水准均衡。

而《红岩》八册连环画前几册画风严谨,到了后几册,明显有为了赶进度而敷衍潦草的现象,这也影响了《红岩》连环画的整体品位。

在长篇连环画这一整体画廊中,我们也可以定位《青年近卫军》连环画的品位,它与最受读者追捧的经典连环画相比,有其惊艳之处,但也有其整体质量不够均匀的不足之处。

华三川在《青年近卫军》中的风格,由于受题材的限制与决定,画风偏硬朗,明暗对比的构图,产生一种立体性的逼真情境。

有意思的是,晚年华三川却一改早年连环画鼎盛期的画风,转而创作仕女图为风格的单幅作品,而这可以说是很多连环画绘者在晚年都转型的共同的选项。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不说仕女图有着社会层面的更广泛的承接力与嗜好度。连环画绘者的创作风向,受到了市场趣味的左右。

但是,华三川的连环画作品《青年近卫军》仍堪称是连环画中的精品,值得回味与鉴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