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概览》丨第二章 中国传统节日与十二生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二生肖故事传说相关风俗 《传统节日概览》丨第二章 中国传统节日与十二生肖

《传统节日概览》丨第二章 中国传统节日与十二生肖

2024-06-01 15: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中国传统节日符号的提炼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或展示出来。这些表达或展示出传统节日内涵的标识,可以是物件、语言、食物、行为等,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看见、听见、品尝到、体会到,并能感知其中文化内涵和韵味的一切节日物象。这些节日物象统称为“节日符号”。

从理论上来说,符号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的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简单地说,符号就是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俗成,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较强的特定的艺术魅力。从本质上来讲,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心理、趣味、知识、信仰、价值、道德、风俗、习惯的综合构成,符号是其概括和表现。在传统节日中出现的特定符号就是“节日符号”。

在中国诸多的传统节日中,能否提炼出一个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风习俗,被广大民众口耳相承喜闻乐见,又能体现中华民族之魂,展示华夏儿女风采的宏观层面上较为统一的一个“节日符号”?这个“节日符号”不仅仅是某一个传统节日的符号,而应该是在中国大多数重要的传统节日中都能够看到其身影,同时具有普遍性、突出性、典型性、文化性、娱乐性等诸多的特点,甚至可以称之为是中国传统节日之魂,或者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最大的符号。这个符号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可以提炼出来的。本书就探讨着做这样一个尝试,以抛砖引玉。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演变,许多传统节日在淡化、在变更,一些古老传统节日符号在消失。但是,经过对一些列重要传统节日的探究,我们发现,有这么一个传统节日符号,历经数千年之洗礼,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却愈发展示出其不凡的风貌和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诸多的传统节日中都能看见这个节日符号的影子,这个传统节日符号,就应该成为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最突出,堪称最大的节日符号。

让我们先翻开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历史画卷,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中,经常能见到一些可亲可爱的象征物,这些象征物具有共同的属性,组成了一组标识性的符号,贯穿在一年四季祖国各地炎黄子孙许多较为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中,是民间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男女老少了如指掌、了然入怀的最大众化的节日符号。这组节日符号就是在中国传承数千年、在广大民间喜闻乐见、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的传统民俗文化之精灵——“十二生肖”。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亮丽的“十二生肖符号”,不仅仅是中国各地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中可以提炼出来的最为突出、最为普遍、最大的节日符号,也是全世界流淌着炎黄子孙血脉的华人中最喜欢、最喜闻乐见的节日符号,甚至可以直接称之为“中国节日符号”。

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商业团队也在尝试着提炼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大的节日符号(或者称之为最大的文化符号、民俗符号)。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挖掘和提炼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和有益的借鉴。

例如,童子图。中国童子图内容丰富,形象喜人,能反映出一定的民俗心态,表达着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能为民间百姓带来精彩的视觉享受和心理愉悦。童子图种类繁多,耀眼夺目,诸如招财童子、善财童子、莲花童子、吉祥童子、东方童子、牧牛童、如意童、麒麟童、福娃以及传统的古典童子图案等,甚至有些图案展示的就是一个美好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再如,中国结。中国结是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装饰手工艺品,古称络子,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服饰之结、吉祥音结、神灵之结,再到时尚之结,可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结是由一根线或绳编成,每一个基本结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中国结。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风顺”等组配,以表示祝福或祈求。中国结具有飘逸雅致的韵味,其中所显示出来的精致与智慧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暗藏着人类世代繁衍的隐喻。同时,也体现出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因为中国结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

相比而言,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国结”比“童子图”的文化内涵更加久远而广博,其寓意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不论“中国结”还是“童子图”与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相比较,其历史的久远程度、内容的丰富性、深邃性、多元性、层次性方面均有一定差距,尤其在人文表达和民族精神的展示方面,以及在我国民间社会传承的心理潜意识当中,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应该说是相去甚远。

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最大符号——十二生肖

在传统民俗节日的演变发展中,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中记载有远古神话传说中女娲创世的过程:由大年初一开始,女娲创造万物用了八天,每天创造一种生灵,先后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也就是说,初一是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猪的生日,以此类推,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谷物的生日。年节(即现在的春节)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风习俗的标志性节日。农历新年的前六天就分别出现了6个生肖的“诞辰日”,其中古老的民俗传承文化贯穿和体现在春节期间每一天的节日活动与行为禁忌之中。

自古以来,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年节”都是第一大节日。所谓年节就是一年之首的节日,被称为岁首之节。现如今的“年节”就是我们过的“春节”。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年节”并非只是现在的“春节”。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确定每年的岁首(即农历年的第一个月)时有“三正”之说,“正”就是正月,即有三种不同岁首的历法。三正分别是夏正、殷正、周正。夏朝之历法为夏正,是以孟春之月即寅月(农历正月)为岁首;商朝之历法为殷正,是以季冬之月即丑月(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为岁首;周朝之历法为周正,是以仲冬之月即子月(农历十一月,也称冬月)为岁首。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杞国和齐国等地以孟冬之月即亥月(农历十月)为岁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亥月即农历十月为正月,也称端月(因避“嬴政”之名讳,将正月称为端月)。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又恢复了夏历。至此,岁首也称正月旦、正日,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岁首新年与新春同时庆贺,从此确定了大年节的时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岁首年节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农历十月立冬前后、农历十一月冬至前后、农历十二月小大寒节气前后(历史上传统的腊日节后来与腊八节合并庆祝节日)、农历正月立春前后,曾经都是“年节”,相当于现在的“春节”或“年关”。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性符号,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又有物质文化遗产的标识物,这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年节文化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现在的“春节”也是中华民族的诸多传统节日里,中国人过得最认真、最热闹、最丰富、最持久、各种民俗传承保存得最完整的节日。因此,研究探讨“春节”的象征性符号,挖掘出最具特色最为突出的“节日符号”,很有代表意义。同时,对于研究我国其他传统节日符号,也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在传递着一种文化精神,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能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的。可以说,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魂。在诸多传统节日中,春节所展示出的民俗文化精神就是中国人最大的魂。假如没有春节,那么中国人的文化根基将丢失,中国人的身份也会淡化乃至消失。“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属于民俗符号、属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这个符号——“春节符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中华民族的符号、是中华文明的符号,这一点也是被全世界所公认的。在我国举国上下欢度传统春节的过程中又有很多象征春节庆典的节日符号,这些符号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春节的节日符号是一组丰富多彩的符号群体、是一组内涵久远的符号体系、是诸多文化载体相关联的符号荟萃。

从视觉感官角度来看,传统春节符号有门神、桃符、春联、年画(包括木板年画、月份牌年画、新年画、挂历等)、窗花、“福”字、生肖标识物、灯笼、爆竹、“中国结”挂饰、饺子、贺年卡、压岁钱等。色彩大多以红、黄两色为主,包含敬神祭祀、求吉纳福、辞旧迎新、欢乐喜庆等民俗内涵,可以增强节日气氛,传递文化信息,是春节文化精神、民族思维与行为方式的符号化呈现,是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从行为礼仪角度来看,传统春节符号有忙年(包括备年货、赶集、扫房子、包饺子等)、敬祖先、迎财神、祭灶神、燃放爆竹、守岁、吃团圆饭、穿新衣、拜年、说吉利话、走亲访友、庆典娱乐(包括扭秧歌、打腰鼓、躁高晓、闹灯会、猜灯谜、逛庙会、耍狮子、舞龙、看灯展、耍龙灯等)、回娘家、跑百病等。春节期间人们的行为符号,呈现出一定的社会传承和约定性,既表现有语言性符号交流,又有礼仪性、娱乐性、民俗禁忌等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是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可以促使人们在春节丰富的节庆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慰籍和心灵上的舒展与满足。这种具有约定性的节日行为符号系统,本质上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承担着重大的文化传承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历史的发展,传统的春节期间的节日符号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烙上了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印记,被称之为“当代春节符号”。例如,春运(包括回家过年、春节出行等)、春节联欢晚会(尤其是央视的春晚)、新春茶话会、春节慰问等新时代的春节符号。同时,在市场经济下,大量的商家对春节期间的年货包装和炒作也增添了不少节日氛围。

在所有的春节符号中,最为典型、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当属“生肖符号”。因为每年一个生肖,一个生肖就是一个主题。十二生肖在我国民间文化中根深蒂固。在民间,每逢一个农历新年的到来,人们首先要关心的就是新年是什么生肖年,在新的一年里,要做什么打算,要忌讳什么。俗话说“龙年说龙,狗年说狗;一年一生肖(属相),一岁一瑞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属相,在不同的生肖年里有不同的禁忌。民俗认为,每个生肖都有各自的喜忌,每个人在不同的生肖年中也会有不同的机遇。所以才有“每逢生肖本命年、冲克年,行为举止要谨慎”“每逢生肖生助年、合局年,大展宏图遇贵人”之说。这才是民间百姓最为关注的古老话题。在传统农历新的一年里,如果有孩子出生,尤其是春节期间,结合不同的生肖年,民间百姓对新生儿有不同的亲密称谓(昵称),代表着不同的生肖寓意和企盼。例如,鼠年得子,称之为“小白鼠”“米老鼠”“鼠爷”(排序第一的生肖,《三侠五义》中的五鼠);牛年的孩子称“牛娃”“金牛”(每个生肖结合天干地支,都有五种属性,分别是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生肖也有五种,例如金牛、水牛、土牛、木牛、火牛等,这也是民间给孩子起“昵称”的重要来源);虎年的孩子称“虎子”“虎妞”;兔年的孩子为“玉兔”“小药师”(来自“玉兔捣药”的传说);龙年的孩子是“龙子”“龙女”;蛇年的孩子称为“小龙子”“小龙女”;马年的是“千里驹”“小天马”;羊年的是“喜羊羊”“美羊羊”;猴年的称为“小行者”“齐天大圣”;鸡年的是“金鸡”“小土鸡”;狗年的是“狗娃”“狗剩”“哮天犬”;猪年的称之为“富贵猪”“金猪”“银猪”。作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十二生肖(瑞兽)是每一个人的吉祥物,天赐之物,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份礼物。“生肖文化,华夏一家”,生肖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无法选择和更替的终身标记和烙印,是维系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文化的纽带。拥有十二生肖也就代表无论你在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同属于一个华夏民族。生肖信仰,是中国传统宗教哲学和术数文化结合,辅以生肖动物性情的联想,形成的想象性信仰体系,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核心是生肖对其所标记的人和事起决定作用。在新春佳节的辞旧岁、迎新年、庆丰稔、谢神灵、除灾祸、保平安等民俗活动中,十二生肖符号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的春节符号中,每当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的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微信等宣传媒体,总是少不了要介绍新年“生肖”的来历和相关故事,各地春节联欢晚会也是围绕新的“生肖年”为主题。“虎年说虎,鸡年话鸡”,每年央视春晚最显著的标识物就是当年的“生肖图案”。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春节的诸多节日符号体系当中,每年的“生肖符号”毋庸置疑地应该排在第一位。十二生肖一年一更替,成为每年新春佳节的主题符号,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春节中的最大“节日符号”。

实际上,十二生肖作为节日符号,不仅仅是春节中的最大符号,在我国许多传统的农历佳节中,都可以寻觅到十二生肖的影子。让我们先从生肖说起。

生肖又称属相,是中国各民族(基本上涵盖所有少数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12种动物,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生肖的一轮周期为12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个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统称十二生肖。古人除了用生肖纪年之外,还用生肖纪月纪日纪时辰。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天文学的背景,也有着复杂的人文因素。在远古时代,成为先民们体验寒暑交替循环往复一个重要依据。作为一种自古传承的民俗文化中的“生肖符号”,延绵数千年,经久不衰。至今,在我国各民族一年四季当中的许多传统节日和民风习俗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生肖”印迹。例如: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其间各地的民俗节日中有传统的“老鼠娶亲日”或“老鼠嫁女节”;农历正月廿五为“填仓节”,粮商米贩祭“仓神”老鼠;北方有在屋角撒盐巴米粒,称“老鼠分钱”;南方则有脱鞋当迎亲花轿,果皮当礼盒;青海的“蒸瞎老鼠”于正月十四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点灯烧香乞求老鼠勿伤庄稼;鼠居生肖之首,古语用“仓鼠有余粮”来证明家中鼠多象征富裕;老鼠嫁女也是年画和剪纸的重要题材,民间艺人常把老鼠与葫芦、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组成吉祥图案,表达着繁衍后代的愿望。

立春日鞭春牛、迎土牛;正月二十三帖金牛,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牛和春耕的企盼;清代每年给地方下发《春牛芒神图》,图中春牛各部位颜色根据当年干支与五行阴阳的关系设计,芒神的年纪、服饰、姿态也是如此,起到历书的作用;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等是古代民间最常见门上装饰品之一;“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世间贤人志士的座右铭。

虎是百兽之王、威武之神,代表着征服,在端午节人们常常要佩戴“艾虎”,以示驱五毒;在一些传统节日里人们互赠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布老虎,寓意是祝福孩子们成长“虎虎有生”;画虎于门”,以虎为门神来镇宅,自汉代就盛行,最早可追溯到周代;人斗虎起源于汉代,由人扮演的虎与人相斗,唐以后被舞狮取代;客家地区依然保留由斗虎演变的舞虎习俗;台湾在庙宇庆典或妈祖诞辰时也有舞虎;“虎斗牛”是东营的民间舞蹈,表现老虎凶猛和耕牛的沉稳勇敢,至今仍然红火。

元宵节、七夕节、中秋节都可以看到月宫嫦娥和玉兔的影子,在古代“兔”是月亮的象征;古人有赠“吉祥兔画”的育儿风俗,预祝孩子生活安宁、步步高升;汉族民间还有“挂兔头”的岁时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面兔头或面蛇,以竹筒盛雪水,与年幡面具同挂门额上,以示镇邪禳灾。重阳节时,华北一带要吃迎霜兔,多用野兔烹调,古书载有“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免,谓之迎霜免”;山西有女儿出嫁前吃象征男性的兔形礼馍和象征女性的鱼形礼馍;山东渔民清明出海前,妻子以兔塞入丈夫怀里以求平安。

元宵节舞龙灯、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赛龙舟,从中可以体会到民间百姓对龙的信仰;盘古氏开天辟地,是中国民间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古籍中盘古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成为图腾之标准,古代先民认为祖先盘古就是龙的后代;龙的吉祥图案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都广为流传;中华各地各民族,每月都有龙的节日,如正月的云南瑶族祭龙节,三月山东祭龙王,四月大同雷音寺会,五月的吴越分龙日,六月晒龙袍,七月的无锡龙娘庙会等;龙是行云布雨之神,被民间称为“九五之尊”,象征着出人头地,不同凡响;长辈对晚辈的企盼是“望子成龙”。

蛇是一种古老的图腾,是我国龙图腾的前身,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和伏羲均为人首蛇身;南方沿海地区有蟒蛇吐火驱瘟的传说,民间还立庙供奉蛇王,当地元宵节有“游蛇灯”的习俗;七月七日为蛇节,一些地方民间村民将装有活蛇的瓮,置于庙中朝拜,盛游全村,有人戏蛇于手臂,还有人戴枷锁装罪犯,认为可消灾免病;蛇在我国民间被称之为小龙,在传统节日中,“蛇”往往成为民俗禁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历三月五日为惊蛰节,我国西南地区的民俗忌雷鸣声,否则预示着当年会蛇虫成灾。

华夏自古就有祭马的民间风俗,所谓“春祭马祖(即天驷,指马在天上的星宿),夏祭先牧(即最开始教人牧马的神灵),秋祭马社(即马厩中的土地神),冬祭马步(即使马受灾害的神灵)”;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农家于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马是六畜之首,在古代,除了交通运输,还是强大的军事装备。在古代,马很贵重,买马需要千挑万选,“相马”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和职业,并有专著《相马经》问世,民间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感叹。

“羊”通“祥”,古人云:“羊,祥也,故吉礼用之”;汉族民间各地在每年农历正月、二月、六月或七月间均有“送羊”的岁时风俗,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后来改送面羊;民间以每月初六、初九为羊日,禁止抓羊;又有谚语:“六月六日阴,牛羊贵如金”之说。

中国自古就有“猴为人祖”的传说,《山海经》记载的夸父形象就是猴子;西南地区神话认为盘古开天地,猴群中的伏羲女娲繁衍出人类; 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由于猴与侯谐音,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猴爱吃桃,桃子象征长寿;在许多重大民俗节日的剪纸、图画、工艺品中,“封侯挂印”“马上封侯”“猴桃瑞寿”是不可或缺的吉祥符号。

“鸡”通“吉”,雄鸡司晨,日出而作;古人认为鸡有“五德”,是德禽;民间常把玉兔与月亮,金乌(金鸡)与太阳常相提并论,认为“日中有金鸡”;古代汉族有“杀鸡”的岁时风俗,每年七月初七,民间杀雄鸡(禁司晨),以祈盼当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永不分离;民俗认为鸡和鸡血具有驱鬼邪去灾祸的作用,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画鸡”悬于门上,插桃符于其旁,百鬼畏之;农历十月一日,不少地方要杀鸡吓鬼;雄鸡好斗,自古清明节各地都有斗鸡的传统习俗;凤凰源于雉鸡的美化与神化,与龙相配,为“龙凤呈祥”。

狗是人类患难与共的朋友,被认为是最通人性的动物,代表着忠贞不渝;在古代,如果谁家里突然来了一只狗,主人会很高兴地收养它,预示着财富来临;旧时汉族民间有“赶毛狗”的节日风俗,“毛狗”即狐妖,相传妖于正月十五日群出拜月,扰害生灵,人们在这一天晚上搭毛狗棚,并放火烧掉,同时鸣锣击鼓放鞭炮,以送瘟驱邪;南方有“打狗饼”的丧葬风俗,地方民俗认为,人死之后要经过恶狗村,打狗饼是用来喂野狗以保死者亡灵顺利通过;蒙古族有“射草狗”的仪式,人们将稻草扎成狗形,并用箭射,以消除不祥;古人认为日月食是天狗所吞,民间有“天狗吃月亮,地下放炮仗”“天狗吃月,脸盆子敲缺”的习俗,试图以声响吓退天狗。

猪有“乌金”之名,是财富标志;猪即豕,陈豕于室,富贵多子,就是汉字“家”的构成;汉族凡重大祭祀必用猪祭品,并以猪头为重,俗称“猪头三牲”;腊月二十六割年肉,指的就是备年货中的大肉,并腌制成咸猪肉;春节其间,民间要张贴“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表示招财进宝之意;大年初三为猪日,忌杀猪;清明节南方人爱用烤猪祭祖,俗语“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形容祭后全家分食祭品;陕西一带有送猪蹄的婚俗;东北汉满族都有结婚“离娘肉”的风俗;过去汉族有“打母猪鬼”习俗,凡家中有病灾不幸之事,家中长者便设香案,以打母猪鬼来祭,向神灵许愿,求得驱邪。

从以上传统节日和民风习俗中可以看到,十二生肖的“亮丽身影”几乎是无处不在,俯拾皆是。十二生肖符号不仅已经融入广大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生肖符号背后所蕴藏的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底蕴及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也已经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和灵魂深处。“十二生肖符号”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可以称之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便在当今的新时代,这种生肖文化的影响力也丝毫没有被减弱。现在社会,很多妈妈们在怀宝宝的时候,首先就会考虑到孩子的生肖,在给孩子取名时也往往会查阅一些生肖方面的喜忌。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民俗习惯,成为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一种文化基因。同时,也成为构成中国民俗文化社会遗传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十二生肖符号,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国符号”,这一点也是毋庸赘述的。

可以说,在中国民俗文化传承的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十二生肖从最初简单的纪年开始,到融入天文历法,再到发展成为具有弥漫性质、普天匝地的民间信仰喜好,这种文化现象可谓历久不衰、愈久弥新。生肖文化的不断演变发展和大众化的深入普及正是我国民俗文化生命力旺盛的重要表现。有关十二生肖的民歌、对联、剪纸、版画、手工艺品等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品一直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民间流行的生肖剪纸、生肖卡、生肖图、生肖灯、生肖面食、生肖游戏、生肖算命等,更是多不胜举。古人在习俗上,不仅生前要使用生肖屏风、生肖镜、生肖钱币、佩带生肖护符等以图吉祥安康,就是人死之后也要带上生肖俑,一些棺材墓室还要绘上生肖图。真可谓是“生生死死与生肖相伴”。

十二生肖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生肖所代表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祖先对中国人理想人格的认识与期待。那么,究竟什么是生肖文化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定义。虽然,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但是其文化内涵的真实所在,还是有许多论证分歧的。“生肖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渊源于远古时期原始的图腾崇拜,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又历经各朝各代的演变发展,至今愈发光彩夺目,令世人乐此不疲、津津乐道。早在秦朝就已经有了基本完整的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文字记载。东汉王充的著作《论衡》中,对十二生肖有较为系统的明确记载。生肖文化在我国各个民族的流传中沿袭着不同的风俗差异。

生肖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围绕着十二生肖编织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生发出形形色色的习俗。如老鼠嫁女、艾虎驱毒、玉兔捣药、腾龙驾雾、天马行空、封侯挂印、鸡日迎春、灵犬异事等充满想象的有趣典故及春夏秋冬的节令习俗。尤其是将生肖作为祥瑞的象征,既有传神写照、惟妙惟肖的造型艺术,也蕴含着言近旨远的人生哲理。

本来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生肖符号,但是,在民间人们赋予了生肖许多寓意,并演变出每个生肖各自色彩斑斓、千奇百怪的“生命史”,不同生肖属相的人也随着生肖的自然寓意而呈现出一定的吉凶祸福,人们从中窥探自身的奥秘与命运,且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到《周礼·春宫·冯相氏》以及《国语·晋语四》和《后汉书·旬爽传》记载的多是:纪年、生肖、天干、地支、阴阳推溯的都很久远。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由此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为人们所敬畏的介入人类生活的如虎、蛇;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忌讳,却依赖人类生存的鼠类;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第三类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龙的位置。从上可以看出生肖动物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义,所选择的动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带有一定意义。

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观照生肖的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生肖的文化知识,也促进了生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用道家的文化思想将十二生肖动物分为阴阳相对的两类;将其纳入中国人五行信仰的观念之中,目的是把属相与儒家的礼仪文化相关联;同时,十二生肖的两两相对,也寓意着佛家对众生六道轮回的界定。由此可知,十二生肖不仅诠释了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也囊括了我国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粹思想与底蕴;道家的阳刚、佛家的圆融、儒家的刚柔并济均被我们的祖先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彰显着对后人殷切的期许和启迪。

下面,我们通过周恩来总理谈论十二生肖的故事,来阐明我国传统十二生肖文化理念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之文化根脉和民族精神。

三、周恩来总理谈论十二生肖

周恩来总理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一次,周恩来和欧洲同学聚餐。可能酒喝多了,一位德国同学站了起来,讽刺说:“你们中国人都是属什么猪啊、狗啊、老鼠啊,不像我们,都是金牛座、狮子座、仙女座……真不知道你们祖先怎么想的?”当时这些贵族同学听完哈哈大笑,还互相碰杯,先前的优雅完全不见了。按理说,人家在骂你祖宗了,你即使没有话说,起码可以掀桌子啊!但所有人都坐着不吭声,也可能是还没反应过来,此时,周恩来站起来平和地告诉在场所有外宾:“中国人的祖先是很实在的,我们十二生肖两两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国人全部的期望跟要求。”这时,现场气氛虽然从嬉闹转为安静,但是他们脸上还是一副不屑的样子。周恩来总理说 :

“第一组是老鼠和牛。

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所以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一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第二组是老虎和兔子。

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谓的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你没有勇猛,一味的谨慎,谨慎就变成胆怯。这一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周恩来看着这些贵族,补上一句:“所以当我们表现出谨慎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中国人没有勇猛的一面。实际上,我们祖先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智慧和圆融,从来不会单独给一个要求和任务。”看着大家陷入沉思,周恩来继续往下说:

“第三组是龙和蛇。

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

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 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历代的祖训。”

“接下来是马和羊。

马代表勇往直前,直奔目标,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周围,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如果光顾着和周围和顺,之后他连方向都没有了,目标也失去了。所以一往无前的秉性一定要与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四组期望。”

“再接下来是猴子和鸡。

猴子代表灵活,至于鸡呢,以前的年代没有钟,都是听鸡鸣声决定一天的开始,所以鸡定时打鸣,代表稳定。灵活和稳定一定要紧紧结合起来。如果你光灵活,没有稳定,再好的政策最后也得不到收获。但如果说你光是稳定,一潭死水、一块铁板,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了。只有它们之间非常圆融的结合,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的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变通地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最后是狗和猪。

狗是代表忠诚,猪是代表随和。一个人如果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而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所以无论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忠诚、对团队的忠诚,还是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真正保持内心深处的忠诚。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坚持的外圆内方,君子和而不同。

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属猪,有的人属狗,这意义何在? 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期望我们要圆融,不能偏颇,要求我们懂得到对应面切入。比如属猪的人能够在他的随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诚;而属狗的人则在忠诚的本性中,去做到随和。”

解释完十二生肖,周恩来总理说:“不知道你们那些宝瓶座啊、射手座啊、公羊座啊,体现了你们祖先哪些期望和要求?也希望不吝赐教。结果呢,席间都没说话,全场鸦雀无声,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最后贵族同学们纷纷由衷地表示对中国人和中国人的祖先非常敬佩:“没有想到中国的十二生肖有这么多的寓意啊!”

这个故事展示了周恩来总理随机应变的大智慧、因时制宜的果断性、趁风杨帆的主动性!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学识、睿智和风范!周总理的慧言慧语源于其自身丰富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国学文化根基,体现的是一种博大而深刻的自身文化修为。正是周恩来总理在潜意识中具备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的支撑,所以才会激发创造性思维,才会妙思泉涌、出口成章。

周总理对十二生肖的论述,讲出了生肖符号其中之“道”。所谓“道”,其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真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个提出来的,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正所谓“道无处不在,天地万物皆由此化生”,这正是中国最传统、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根基。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中的一种符号,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演变,必然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基础,也必然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之“道”。这个“道”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周恩来总理从“人文”的角度揭示出十二生肖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阐释了华人先祖圣贤对“人道”的认识和对后代的期望。

“人文”是与天文、地理相对而言的,出自《易经》,与人道相通,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国古代哲学观点认为“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天、地、人是各行其道的。《易经》发现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会通,人们可以向天道、地道学习,以法天正己,遵时守位,知常明变,居安思危,趋利避害,开物成务,建功立业,以探索改变人生命运的奥秘,并倡导人们在尊重宇宙乾坤秩序的前提下,实践人道与天道、地道相融合。这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天地人三合”的道理。

四、中国十二生肖文化渊源之探究

十二生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十分久远而深刻,既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意味,又有内在逻辑思维之传承,表达了古人许多美好的愿望和企盼。

我国的古书文献中有关十二生肖文化的记载有很多,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生肖文化的根本源头问题。可以说,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十二生肖的来源和传说有很多种版本,其见解、推测和说法至少可以总结罗列出10种以上相关的理论。这么多理论来说明一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现象在我国诸多的传统民俗文化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也许有关十二生肖的源头最终将成为一个永远的未解之谜。例如,关于我国十二生肖文化起源主要有图腾说、地支说、文字说、星宿说、岁星说、时辰说、自然说、华夏说、兽历说、西北说、外来说、佛家说、术家说、阴阳说等,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序就有民间故事说、动物习性说、阴阳五行说、佛教说、神格象征说等。下面,我们重点列出14个关于生肖起源(含生肖排序)的说法,以供读者参考。

1、图腾说

原始社会的先民常用某种动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即图腾。《山海经》诸如人和野兽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远古各地的图腾神。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周族的图腾则有龙、鸟、龟、犬、虎诸说。十二生肖除龙为民间创立的虚幻之物外,其余皆是日常可见。总体上可分两类(含龙),即“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兽”(鼠虎兔龙蛇猴),前者是人们为了经济目的而驯养,后者则一定程度骚扰人类生活,先民对其心生畏惧的动物。因此这些动物被作为本氏族的名号标记来崇拜。

图腾说在民间直接称为“崇拜说”。专家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与自已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了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原始人的动物崇拜还表现在傩舞等原始舞蹈上。“傩”是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大约产生于周代前后,大傩仪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兽。驱傩舞蹈选中十二兽,是原始人对动物崇敬心理的表现。大傩仪式上选中的十二兽(或十二神)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驱除四方疫鬼,照应十二个方位的。对十二个方位的照应当然牵涉到十二支,于是与十二生肖挂钩,在驱傩仪式中的十二属相被派上逢凶化吉的用场。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兽、十二生肖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共同的来源都是原始动物崇拜。《史记·五帝本纪》记述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图腾,绝非真有降龙伏虎本领。十二生肖来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说法,成为目前各方专家最令人信服的学说。

2、兽历说

有专家学者认为十二生肖与彝族“十二兽”纪日及“十月历”法有关。居住于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有以十二兽纪日的历法,他们以十二种动物纪日,今日为鼠日,明日为牛日,以此类推三轮为一个月,计三十六天,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便为十个月,这就是后来的“十月历”法。据考证,以十二属相纪日的十月历法产生于夏禹时代,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汉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历法”的影响,彝族十二兽历后来发展为十二生肖。

有关专家从彝族的图腾遗迹,反推“十二兽历”的来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兽历法将人与纪历十二兽同列,是原始人“人兽不分”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的遗留。至今彝族仍用十二兽历纪日并用于集市之名(如虎街、兔街)。这一学说的本质上仍然属于图腾说,其侧重点是突出反映了出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之间,在民风习俗的传承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为融通、演变发展的过程。

3、地支说

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史记》中所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就是这类说法的反映,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讲生肖的渊源,必然要将生肖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根据历史记载及研究证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作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

4、文字说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发现十二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确有大同小异之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由于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这一学说,从根本上来说与地支说同源,但侧重于字形的构造。古人造字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从文明的起源和古人的敬畏意识上来说,造字的过程,尤其是创造动物的字形字体,也能反映出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崇拜的心理。

清代的乾隆皇帝颇有文采,他曾以析字的技法创作过一首词。其中巧妙地融进了十二地支诸字。作品形象地刻画了少男少女卿卿我我的热恋情景,读来颇有情趣。因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兽历)密切相关,故一并录来以相参印。其词为:

好良宵,正与女娘偕,佳人抽身去得快。扭着她,却把那手推开。演出那百般态,珠泪儿点滴落窗台。柳腰斜依栏杆外,又将那木槿花儿抓下来。振精神,步香阶,即时不见那秀才。已还书斋。许订佳期,毁前言,又把相思害。朱帘半卷莫聊奈,金钗懒向头上戴。神前伐示,永合偕。酒醉心狂,莫点水来解。荷戈人小脚儿,欣然肯招,刻骨铭心,何尝又把刀儿带。

“好良宵,正与女娘偕,佳人抽身去得快”一句中的“好”字去掉“佳人”(女)后,就是个“子”字。“扭着她”的“扭”字却把那手(扌)推开,剩下的就是个“丑”字。“演出那百般态,珠泪儿点滴落窗台”中的“演”字去掉“珠泪儿”(氵)就是个“寅”字。“柳腰斜依栏杆外,又将那木槿花儿抓下来”中的“柳”字去掉“木槿花儿”(木)后就是个“卯”字。“振精神,步香阶,即时不见那秀才”中的“振”字没有了“秀才”(扌)就是个“辰”字。“已还书斋”中的“已”字,关起门来就是个“巳”字。“许订佳期,毁前言,又把相思害”中的“许”字“毁前言”(讠)后就是个“午”字。“朱帘半卷莫聊奈,金钗懒向头上戴”中的“朱”若不戴头上的“金钗”(丿)就是个“未”字。“神前伐示,永合偕”中的“神”字伐去“示”(礻)后便是“申”字。“酒醉心狂,莫点水来解”中的“酒”字没有了“水”(氵),就是个“酉”字。“荷戈人小脚儿,欣然肯招”中的“荷戈人”(人、戈)按《说文》的解释,“人”持“戈”为“戍”(守边也,从人持戈)。而“人”字的“小脚儿”若再“招”起来,也就是“戌”字了。“刻骨铭心,何尝又把刀儿带”中的“刻”字若没有了“刀”(刂),就是个“亥”字。

全词构思巧妙,不但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悱恻缠绵,铭心刻骨,且以离合、会意两种技法暗示出了子、丑、寅、卯、申、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充分展示了汉字文化的艺术魅力,堪称奇文绝技。

5、岁星说

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从木星位置可确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辑佚书》认为每十二年,“三岁穰,三岁毁,三岁康,三岁旱”。另说是“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几十二岁一饥”。 植物兴衰和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周期,食草动物(鼠、牛、马、羊)和肉食杂食动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古人认为,人法自然,如果不同年份出生的人能模仿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则能从中获益,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与人相对应生肖动物。所以,古人以此推定动物兴衰与木星年有关,十二生肖和十二辰(辰本意指日、月的交会点,“十二辰”则为 夏历一年十二个月的月朔时,太阳所在的位置)相统一。

6、星宿说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 二十八星宿”,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在古代天文学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明代大学士王鏊认为,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统之”,成“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清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认为,二十八宿配动物“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也”“亢金龙,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龙类也”,体现以十二生肖为基础汇集了二十八种星宿动物。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并对不同的领域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一直以来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7、时辰说

有人认为,十二生肖首先出现于记时。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同时他们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

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

8、自然说

对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时辰,还有一种源于自然的说法。实质上也属于时辰说,只是对不同时辰动物出现的解释不同,不完全按照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来说明问题,更具有一些自然思辨和推理的性质。

据说天地生成于子时,生之初,没有缝隙,气体跑不出来,物质无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缝隙,才使气体跑出来,物质便能利用了。老鼠有打开天体之神通,子时就属鼠了。老鼠打开了天地之缝,牛便出来耕耘在地,于是丑时就属牛了。传说人生于寅(指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时人最怕老虎,寅时便属虎了。卯时已经进入清晨,但太阳还没有出来,照亮大地的还是月亮,而月宫中唯一的动物是“玉兔”,于是卯时便属兔。传说辰时正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此时自然属龙了。蛇善于利用草掩藏其行踪,据说巳时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动,不能伤人,所以巳时属蛇。午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刚欲产生,马跑离不开地,是属阴类动物,故午时属马。传说羊吃了未时的草,并不影响草的再生,未时就属羊了。申有“伸”的意思,而猴子最善于伸屈攀登,故申时属猴。酉时鸡开始归窝,此时当属鸡。戌时天渐渐黑了,狗开始“工作”,看家望门护院,这时就属狗。亥时已入夜,万物寂静,天地混沌,而猪和天地混沌一样,除“吃”以外一无所知,亥时自然就属猪了。

9、西北说

有学者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云:“益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10、术家说

元末明初大学者叶世杰在《草木子》中,把12生肖的来历解释为:“术家以12肖配12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无牙、牛无齿、虎无脾、兔无唇、龙无耳、蛇无足、马无胆、羊无瞳、猴无臀、鸡无肾、犬无胃、猪无筋、人则无不足。”

11、阴阳说

“阴阳说”是“术家说”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按中国人自古奉行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猪,四趾(偶)。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学者郎瑛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归类,在其所著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另外六项地支。郎瑛的归类法,是借洪巽的分类法,二者大同小异。

将十二种生肖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将其纳入中国人五行信仰的观念之中,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连,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它有关的人生文化现象。

12、华夏说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已,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杰作。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 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记载“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十二生肖已普遍使用。北史《宇文护传》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内容是:“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生年了。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南朝·陈·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其言曰: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这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十分熟悉。

13、外来说

有的学者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讲“十二肖象于巴比伦、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另外佛经《大集经》记有十二生肖轮流游行的故事,但其中无虎而有狮子,因此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以虎代狮,可能与中原不产狮有关。

14、佛家说

唐代道世法师据各种经典编纂而成的《法苑珠林》引《大集经》言十二生肖由来曰:“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即属此兽护持、得益,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

据佛经记载,该十二兽即是现在的十二生肖,他们均有相应的一位菩萨化导、护持。这就是信众所称的本命佛。“本命佛”是佛教密宗通过天干地支、十二因缘、“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相生,推出了有八位佛和菩萨保佑十二生肖,故称为“本命佛”,也叫八大守护神。佛教密宗本命佛原是人们所供奉的护法善神,能使众生逢凶化吉、事业顺利、健康平安、家庭如意。

十二生肖对应的本名佛如下所叙:

鼠——千手观音菩萨;

牛——虚空藏菩萨;

虎——虚空藏菩萨;

兔——文殊菩萨;

龙——普贤菩萨;

蛇——普贤菩萨;

马——大势至菩萨;

羊——大日如来;

猴——大日如来;

鸡——不动尊菩萨;

狗——阿弥陀佛;

猪——阿弥陀佛。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就被附于黄老之学,魏晋时期又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佛教开始流行,初与道家文化相结合,依附道教宏传,故有佛道之争,老子化胡之说。至隋唐方全面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后经过宋朝程朱理学和明朝陆王心学的改造,才逐步融通于我国特有的儒学和道教思想,期间历经了1500多年,最终被改造成“中国佛教”。

人的运气本有盛衰之别,人们在面对不可知的命数时,往往显得茫然无助。中国传统佛教的民间信仰,正好弥补了人们的茫然和无助,人们信奉佛经记载,每个人从先天生下来就有位菩萨或者佛在守护着每一个人,所生之日与有缘之佛结缘,就被称为“本命佛”。属相不同本命佛也不同,属相不同性格也不同,性格是决定运势的关键。“本命佛”的信仰是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敬畏和对未来命运的美好祈盼,希望通过各自的守护神能打通流年关节、疏通流年运势、逢凶化吉、离苦得乐。

综上所述,十二生肖应当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十二兽历,由来甚为古远。从地域上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及中国等四个亚非文明古国恰好均在其流行的范围之内。其流传的区域虽广达亚、欧、非大陆,但主要集中于亚洲。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一文化当起源于亚洲的某一民族,其后始逐步扩散,而先后为这一广大地区的诸多民族所接受。然而,最初究竟为哪个民族所创,至今却仍是个不解之迷。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虽然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但是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和考古学的佐证,本书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应该是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也是古代华夏各民族图腾信仰的遗迹。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代,许多民族都曾将某种最为关切的动物作为本氏族的象征或保护者,形成一种图腾信仰,如盘古氏(龙首蛇身)、伏羲氏(人面蛇身)、女娲氏(人面蛇身)、有熊氏族、炎帝(牛首人身)、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应龙氏、夸父族(又称巨人族,猿猴形象)、应龙氏(有翅膀的龙)、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猪氏族、虎氏族、蛇氏族等。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氏族的不断融合,经过长久的自然筛选,其中主要的氏族图腾作为代表被保存下来,演变成华夏大民族共同信仰的十二属相。十二属相中的龙是虚拟物,它的身上综合了多种现实中动物的特征,故而是人口最多、结构复杂的汉民族的图腾形象,位列一天中阳气开启的辰时。当然,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也吸收和融合了大量中西方各族人民的优秀文明成果,这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

事实上,整个世界人类文明史在发展初期都有图腾崇拜和动物崇拜的现象。例如,在西方,2000多年前希腊的天文学家希巴克斯(公元前190~120)为标示太阳在黄道上观行的位置,就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区段,以春分点为0°,自春分点(即黄道零度)算起,每隔30°为一宫,并以当时各宫内所包含的主要星座来命名,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等宫,称之为黄道十二宫,总计为十二个星群。而这十二个星群的诞生时间更早,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阿拉托斯写的《物象》中提到47个星座,从《物象》所记载的星区可得知,由于岁差的原因,书中所描述时期的南极点与现在的南极点并不一致,据此可以推断出书中所记录的是公元前2000年前的星空。在地球运转到每个等份(星群)时所出生的婴儿,长大后总有若干相似的特征,包括行为特质等。将这些联想(丰富的想像和创造力)串联起来,便使这些星群的人性具体化、形象化了;又加入神话的色彩,成为文化(主要指希腊和罗马神话)的重要部份。这套命理演进、流传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它们以这十二个星座为代表。同样,我国的生肖也源自远古时期的动物崇拜,应该与天干地支的诞生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至今也流传了至少5000年以上的历史。近年来,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神话故事,讲干支,讲玄黄神、女娲神,讲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远。可以说,人类在有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就是世代相传的由传说故事和神话故事构成的历史。东西方远古时期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就是很好的说明。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文字是清朝末年考古学家发现的距今33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甲骨文虽然是考古学家发现的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但是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已经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考古专家虽然还没有发现更早的远古文字历史,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甲骨文出现之前就有光辉灿烂的远古文明。在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文字创立之前,人们结绳记事,许多传说故事口碑相承,代代相传。那时候的历史被后人称之为“人神共处”,许多民间传说都具有神话色彩,包括三皇五帝都被赋予了神秘而又神奇的能力,被后人称之为“创世之神”。从现有的考古学来说,存在着许多客观的历史局限性,往往专家学者们也各持一词,还远远不足以证明我国的民俗文化符号“生肖”的传承与外来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关于十二生肖的来源和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诞生和座次的排定,是经过历史的长期的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过程,是被后人逐步完善的,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生肖创立之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更多的超额的局面,后来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渐优化精选、优胜劣汰,最终定额定员并定位在十二生肖上,一直传至今日。由于生肖产生于远古的古老图腾文化,因时间的久远人们已将排列的初衷丢失了,今人的传说故事和阴阳五行的理论解释只是对它的一种附会,人们只能依赖于某些传说、想象和现在的理论来推断前人创立十二生肖的初衷,这种探源本身就具有理论上和客观上的不完备性。

五、中国十二生肖文化的价值取向

任何国家或社会所存在的民俗文化现象,都是当地人们固有的思想情感外在表现形式。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不管是外来文化的“舶来品”,还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各种起源说都共认十二生肖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界动物之间存在的情感关系,内涵的意义基本相同。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密切相关,既要捕食动物维持生活的需要,又经常受到动物的伤害而丧失性命。喜爱、恐惧与无奈的复杂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原始的生存意识:万物有灵,与人共存。他们既希望与人类相益相助的动物如猪、羊、牛、马之类,能够共存共荣,繁衍昌盛,又希望与人类相克相害的动物如鼠、蛇、虎之类,能够化敌为友,和睦共处,甚至转变为人类的保护者。他们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在天地间都应有生存的权利,都应有平等的地位,都应有被爱护和敬仰的自由,彼此的命运都相互关联。十二生肖就是人类这种生存意识逐渐形象化的产物。在十二生肖中,十二种与人类相益或相害的动物都组合到一起,轮流值宿,平等对待,而且都有主宰时间的权力和感应人类命运的神灵。这种构想体现出人类的善良本性和追求生存和谐的良好愿望,这是十二生肖文化内涵的核心价值。

十二生肖文化内涵的人类思想情感属于人类的共性,因此它极易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共同接受。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印度、埃及以及俄国的西伯利亚地区,都是它流传的范围。尤其是在中国,十二生肖流传的历史最为悠久,范围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它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凝定为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融入了各民族的民情风俗之中,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内。在我国,用十二生肖纪年纪时的方法自古至今沿袭不断,而且已经从民间习俗进入了官方的理念,成为全社会认同的共识,推崇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公历用数字纪年。每个农历年的启始,当值该年的某种动物便成为该一年中的吉祥物。人们用文字、绘图、歌舞、灯彩、剪纸、刺绣、雕塑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书刊、报纸、广播电视、演出、展览、陈列装饰、商品销售等传媒手段,展示这种值年动物的可爱形象和象征意义,构成了欢庆新年的主题内容,营造出欢乐祥和的社会气氛。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认知自己的属相,社会交往时往往以属相代替年龄而回答。许多人对自己属相的动物怀有特殊的感情和心理,喜欢以属相动物的工艺品作为服饰的装饰品和家中的摆设物。有人还喜欢宠养属相动物或者养成不食属相动物肉的饮食习惯。在各民族的风俗中,至今仍保存了许多与十二生肖有关的传统节日。汉族新年正月的元宵节,民间传说是鼠节,人们张灯结彩是为了给“老鼠嫁女”照明。五月的端午节,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以一百多条考据资料,证实它原本是汉民族祭祀龙的节日。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汉族人的心目中幻想出可爱的白兔与美女嫦娥同居于月宫中,玉兔成了汉文化中月亮的代名词。此外,其他民族还有许多以生肖动物为主题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如壮族的“牛魂节”、藏族的“赛马节”、彝族的“剽羊节”、侗族的“洗牛节”、哈尼族的“祭龙节”、崩龙族的“祭蛇神节”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生肖文化形态和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情趣,而且陶冶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操。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都在努力发掘和利用这类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和旅游事业,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民俗文化在物质建设领域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丰厚的经济价值。

由于十二生肖文化起源于人类原始信仰意识,在漫长历史的自然演变过程中,不少内容已经融入了宗教思想,变成了传统的民间俗信,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一种社会民风习俗中潜在意识。其中以“十二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流传最广。自古以来,在民间流行的算命、占卜、看风水之类的活动中,往往就以“生肖相克”的理论为依据。例如“龙虎相斗,必有一伤”“子午相冲,鸡犬不宁”“龙居蛇窟,子孙难出”“鼠入羊群,合家不宁”“本命年不吉利”等民间说法。当然,这种现象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民俗文化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所谓的“生肖命理学”会逐步成为人们茶前饭后的娱乐性谈资和话题。从历史和学术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化传承和民俗符号,都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的两重性,我们要学会从“扬弃”的角度,去伪存真,留其精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光大民族文化。

总而言之,十二生肖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独特标识,是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愫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大交流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对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加以重视、保护和研究,弘扬精华,认清糟粕,使之健康地继承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祖国而服务。

六、民俗活动中十二生肖守护神的来历和寓意

本书作为《传统节日概览》重点是要说明和解读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民风习俗以及来源。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民俗活动既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溯源中,有一部分节日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成对神灵的祭祀和敬畏,并逐步烙上了 宗教思想的印记。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大的象征性符号“十二生肖”同样也被烙上了宗教思想的印记。尤其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家在产品多样性和价值性的操作过程中,迎合民间百姓的民俗信仰,在产品中加入了宗教因素,使十二生肖文化得到进一步繁荣。作为市场化的商业运作,这一点本身无可厚非。何况我国生肖文化的佛教来源之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祖国各地的民间有关每一个生肖对应一个守护神的说法有数百年的传承,尤其在我国西藏地区关于生肖守护神的传说有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这一点不可否认,也必须正视。

佛教传入中国,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被我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所改造,成为“中国佛教”。千百年来,儒释道文化思想已经在我国民间百姓中间根深蒂固,并融于我国大江南北各民族各种传统节日的民俗庆典活动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血脉和民族灵魂的一部分。宗教中的一些向善因素,诸如“行善积德、助人为乐、淡泊宁静、孝敬父母”等教化思想已是深入人心;宗教中的“敬畏天地、趋吉避凶、祈求安康、求生净土”的禁忌和修炼思想也已经普遍成为各地的民风习俗。一个人只有懂得对天地的敬畏,随时有敬畏感,才不至于放肆无忌,才懂得慎独,其思虑就会深远,处事也不至于鲁莽,说话就会谨慎,交际不至于随便。同时,为人也会谦卑,知道待人宽容,办事也会沉稳有着落,脚踏实地。所以,对民众的宗教信仰的问题,必须客观公正来评价。

在我国十二生肖文化来源的理论学说中,有一种外来说叫“印度始创说”,这是近些年有专家提出的,当然这一学说已经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古巴比伦始创说”(这一学说本书也不赞同,在此不再赘述)。“印度始创说”的论据是有许多相关的记载见诸于文献之中。据《阿婆缚纱》和《行林钞》记载,十二生肖动物原是十二位神祗座下的十二神兽:招杜罗神将驾鼠;毗羯罗神将驾牛;宫毗罗神将驾狮;伐折罗神将驾兔;迷企罗神将驾龙;安底罗神将驾蛇;安弥罗神将驾马;珊底罗神将驾羊;因达罗神将驾猴;婆夷罗神将驾金翅鸟;摩虎罗神将驾狗;直达罗神将驾猪。另在许多佛经中亦有相关的记载,如《大集经》卷二三,《虚空目分中净目品》五称,十二生肖原是分别住于四海山中主十二时辰的十二种动物,各应其所主之时辰而巡行人世,为:子鼠、丑牛、寅虎(原文为狮)、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据《药师本愿功德经》等所说,则系东方药师佛之眷属,为昼夜十二时之护法神将,其名为:毗羯罗大将(子时)、招杜罗大将(丑时)、真达罗大将(寅时)、摩虎罗大将(卯时)、婆夷罗大将(辰时)、因达罗大将(巳时)、珊底罗大将(午时)、额儞罗大将(未时)、安底罗大将(申时)、迷企罗大将(酉时)、伐折罗大将(戌时)、宫毗罗大将(亥时)。称其为十二佛、菩萨之化身,各自头戴表其所值时辰的鼠、牛、虎等冠。这十二神兽的名称及排序均与现代印度的十二兽历相同,因而有人认为,十二兽历是由这十二神兽演变而来的,而世界其他民族的十二生肖(兽历)则是在印度十二兽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的结果。

然而,如若对这一观点作进一步考察,便会发现其中致命的问题。从起源上看,十二生肖(兽历)的形成与十二辰密切相关,而十二辰是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法,这源于天文学的发展。所谓十二辰者,系指自子至亥十二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早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我国十二辰周天划分法就已经初见端倪。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十二辰之制定”在殷商时期,在此之前就有华夏民族传统的唯物朴素的“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而佛教的诞生时间要晚很多,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存和发展,时间就更晚了。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那时候正是我国的春秋时期,其天文历法已经较为完备。佛教真正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期,而此时中国的天文历法已经十分成熟。由此看来,十二生肖(兽历)的“印度始创说”在时间上来看就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有关印度佛教的“生肖来源说”虽然被否定了,但是十二生肖守护神(即本命佛)的说法却在我国民间流传下来了。

事实上,藏传佛教的起源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多年前远古时期的古象雄王朝。当时就有“古象雄佛法”(即雍仲本波佛法,是藏传本教,简称“雍仲本教”)。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直到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改造后的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延续至今。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两大传承。所谓“本命佛”就是藏传佛教密宗通过佛教典籍、十二因缘、“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相生,推出的十二生肖者的八位本尊。佛教认为,众生根器不同、因缘不同,也需以不同方式接引,“本命佛”是与十二生肖者气场最接近、感应力最强的佛,诚心信奉,本命佛的灵体自然旺盛,能使众生逢凶化吉、事业顺利、健康平安、家庭如意。可以说,十二生肖守护神的依据就是由中国佛教(大、小乘教)密宗引发的被人们普遍所接受,且与人们自身信息密切相关联的守护之佛菩萨。

在东西方文明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有十二生肖佛教菩萨守护神,西方有十二星座希腊神话守护神,可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东西方传统文化及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东西方两个传统文明的重要标志性符号。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十二生肖比西方的十二星座更加稳定而科学。因为中国的十二生肖属相是每一年一交替,周期是年(约365天),12年一轮回;西方的星座是每一个月一交替,周期为月(约30天),1年一轮回。中国的天文历法实行的是阴阳历(中国的农历,也称夏历),由于中国人二十四节气的重大发明,在天文历法中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关系,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月亮位相变化)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而西方的公历的前身是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闰年30日。由于累积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1582年后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变为格里历,沿用至今。西方天文学家证实许多人的猜测——“你的星座可能错了”,原因是地球轴心在过去3000年的变动,已经改变了12星座,同时还冒出了第13个星座——蛇夫座。即使如此,蛇夫座却仍不属于占星学里的十二个黄道星座之一。关于蛇夫座在天文学与占星学的不同之处,一直以来都是占星学爱好者之间颇具争议的一个老话题。这种搞不清自身究竟是哪个星座的情况,在我们中国的十二生肖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由此也可以提看出,中国先人的睿智和东方哲学的伟大。

按照东方佛教的观点,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因果使然,都有神秘莫测的寓意。据佛经记载,十二兽即十二生肖均有相应的一位菩萨化导、护持,这就是信众所称的本命佛,是千年以来人们所供奉的护法善神。无论贫富贵贱,十二生肖属相是由每个人出生的本命年所决定的,生肖属相给予每一个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盛衰变化。十二生肖共对应着八尊守护神或本命佛。在我国民间,人们普遍相信本命佛能帮助人们逢凶化吉、健康平安、招财转运、达成愿景。实质上,人们是要通过本命佛来教导人们遵守佛规戒律,提升自我修行,弘扬佛法正气。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十二生肖守护神的来历和相关的佛教及民俗寓意:

1、生肖属相——鼠,对应的守护神是“千手观音”

观音菩萨旧译为“观世音菩萨”,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菩萨。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千手观音为观音部果德之尊。“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千手观音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千手观音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中由男神变成女神的标志性神祗,是中国佛教诸菩萨中最具代表性的菩萨,也是中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菩萨,还是民俗中最善良的菩萨之一。据说能及时出现在人们处于危难灾难时刻,并且保佑缘主顺利平安度过厄运。千手观音作为守护神的寓意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当众生困难之时能够消灾解厄,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而满足一切愿求。

2、生肖属相——牛、虎,对应的守护神是“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又称为虚空、苍穹、胎藏、库藏,亦译为虚空孕、虚空库,密号如意金刚、库藏金刚等,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药师经》说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在众多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其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如愿满足世人的需求,使众生获得无穷利益,故有此名。虚空藏菩萨为三世诸佛第一辅臣,功德浩荡遍满虚空,智慧无边恒沙难喻,忍辱心如金刚,精进猛如疾风,具足一切三昧。为一切众生无上福田,一切人天所应供养。当知一切佛子学佛无不由戒入门,而戒律之考核为虚空藏菩萨所专司。大抵六尘不染,日间尚易,梦中难免。而梦中持戒如何,即为菩萨考试。时至梦中无犯,戒斯成矣。虚空藏菩萨对一切众生甚为慈愍,常加护持。如果有人赤诚、如法地礼拜过去世三十五佛之后,再别称大悲虚空藏菩萨名号,则此菩萨当会现身加以庇佑。虚空藏菩萨作为守护神的寓意是隐忍之智慧的象征,其智慧广大如虚空,其财富遍满三界,能满足信众求智慧、财富、美名、美满眷属之愿望。

3、生肖属相——兔,对应的守护神是“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音译为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可爱;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文殊菩萨在我国民间是除观世音菩萨之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列在佛像两旁。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在道教中称文殊广法天尊。我国民间传说文殊菩萨的前身是黄帝之臣——大桡氏(桡,一作挠)。《世本·作篇》载“大桡作甲子”(作甲子,谓将干支相配,用以纪日、纪年也)。宋注“大桡,黄帝史官”。《吕氏春秋·尊师》载“黄帝师大挠”。据《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载,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称震那国,佛教徒认为中国在佛经中所说的南赡部洲,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和地理形势与经中描述的大桡的住处极其相似,这是五台山被视为佛教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据 《华严经》中所记述的大桡的住处也非常相似,这是五台山被称为佛教圣地的又一原因。我国北方佛教圣地——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大桡氏)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文殊菩萨作为守护神的寓意是智慧和悟性的象征,是德与吉祥的代表,能发心行菩萨道,证无上佛智,教导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4、生肖属相——龙、蛇,对应的守护神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曾译为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大行深誓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依深菩提心所起大愿行深誓愿,及身、口、意悉皆清净,遍尽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大德,所以尊名为“普贤”。普贤菩萨又称“大行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与释迦牟尼佛及左胁侍文殊菩萨,并称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行的大愿大行的代表,象征着中国大乘佛教的精神,代表一切菩萨行德本体。普贤为菩萨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于一切佛法无碍无尽。普贤菩萨作为法王之子,在《普贤行愿品》中,发大弘愿,以果立因,使众生在大愿中得到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众从行菩萨道中证入圣果。许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认为普贤菩萨是普贤王佛的报身。普贤菩萨是遍身十方的菩萨,因为自己的杰出德行得到众生的认可。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二圣,各相融摄,依体起行,行能显理;普贤与文殊,象征学佛要有信有解,信而无解,信是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见。因此,这二位大菩萨,在释尊的常随菩萨众中是不能分离的一对。普贤菩萨作为守护神的寓意是广大佛事、广大行愿、度无边有情之象征,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获菩萨护佑,灾邪远离,延年益寿并有意外收获。

5、生肖属相——马,对应的守护神是“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梵名摩诃娑太摩钵罗钵眵,意译作大势至或大精进,略称势至菩萨(势志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菩萨在极乐世界,是第二顺位递补佛位的菩萨,也是智慧文明的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智慧含有消解的力量,能调节世人终生纠纷。《悲华经》中说过去有个转轮圣王,大太子是观世音菩萨,二太子是大势至菩萨,三太子是文殊菩萨,八太子是普贤菩萨。后来转轮,圣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成为父亲的左右胁侍。《观无量寿经》载,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大势至菩萨作为守护神的寓意是光明智慧第一的象征,所到之处天地震动,能保护众生,免受邪魔所害。

6、生肖属相——羊、猴,对应的守护神是“大日如来”

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佛。“如来”即是“佛”的意思;“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光明的理智,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启动萌生佛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经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佛陀有三种佛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和释迦牟尼佛(应身佛)。佛教密宗称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大日如来是整个密宗佛教的最高领袖也是最高神明,一直是全部菩萨和佛的领导。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民间认为大日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祖。大日如来作为守护神的寓意是光明理智的象征,能除妖避邪,使信徒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

7、生肖属相——鸡,对应的守护神是“不动尊菩萨”

不动尊菩萨,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乃驾驭一切现象者。依密教三轮身之分类而总判,不动明王为一切诸佛教令轮身,故又称为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五大明王又称为五大尊、五忿怒、五部忿怒,为九识所变,是五佛为降伏内外魔障所变现之教令轮身。五大明王分别为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与金刚夜叉明王)之主尊。就金刚胎藏两部而分别其德,五方佛,各有三轮身。中央毗如遮那佛为自性轮身,金刚般若蜜多菩萨为正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所以不动明王是奉大日如来教令,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之大威势明王。他的身相是对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悟、受魔障遮蔽的众生而变化的,以喝醒众生和吓退魔障。不动明王其誓愿为“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论汉地佛教或藏传佛教,都重视修习本尊法门,又被称作大威力不动明王或常住金刚。不动尊菩萨作为守护神的寓意是理性的象征和佛性坚定的象征,使人们感悟人生,抵挡邪魔,扫除障碍。

8、生肖属相——狗、猪,对应的守护神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又称安乐世界,安乐刹,安乐处等)之教主,又号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静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藏传佛教称为月巴墨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净土宗则以专心信仰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日本东密兴教大师认为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乃释迦牟尼佛法身),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藏传佛教中,班禅喇嘛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西方是指安稳、安养的意思),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三尊像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净土念佛法门教导人们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能都摄六根、仰承佛力感应加持,配以净业三福、五戒十善等行为修持,使人在生能净化心灵、提升品格、业消智朗、健康身心、增福增慧、幸福人生;临终又能蒙佛关怀而接引往生佛国净土。阿弥陀佛作为守护神的寓意是脱离苦海、光明乐土、无量寿命的象征,能够使人们免遭痛苦,消除罪业,往生极乐。

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版权。

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原文旅摄影研究会

weiyuxiaoxiangh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