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温和灸偏于扶正而为补,而雀啄灸偏于祛邪而为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医学真传所述通法不包括 艾条温和灸偏于扶正而为补,而雀啄灸偏于祛邪而为泻!

艾条温和灸偏于扶正而为补,而雀啄灸偏于祛邪而为泻!

2024-03-06 04: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机理探讨

艾灸治病,归根结底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作用,这一作用是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借助火力的帮助,以腧穴为施灸点,以经络为途径来实现的..........

经络不通应当包括虚、实两方面,水渠干涸,谓之不通;水流滞涩,亦谓之不通;使虚者补,实者泻,寒者温,热者凉,皆通经络之意。

正如《医学真传》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也”。因此,笔者认为泻热、散寒、补虚、泻实是通过艾灸通利经络这一中心来完成的。

3、操作方法

《内经》始论灸法补泻。在《灵枢·背腧》中就有艾灸补泻操作方法的论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显然,《灵枢》是以艾火燃烧速度徐疾和火力缓急来区分补泻。《针灸大成》亦有类似称述,“以火补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且又将其同开合补泻复合在一起。

现代临床对于各种邪实为患之疾,施以艾灸泻法,用黄豆大艾炷点燃后以口吹艾火,艾火必须迅猛而强烈,每壮燃至大半,以患者感觉灼痛不可忍耐为度,随即移去艾火,连续施灸8—10壮,灸后不按孔穴。

根据临床运用体会,认为艾条温和灸偏于扶正而为补,而雀啄灸偏于祛邪而为泻。

4、作用机制

4.1祛邪逐实,疏经却病

“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而发散也。“

艾灸泻法,疾吹其火,火力迅猛,通透力强,不按其穴,达邪之路通畅,故“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六淫之邪自可外泄。

4.2宣通发散,以热引热

“热者灸之,引其郁热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热邪内蕴,壅滞经脉,不得泄越,可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立“火郁发之”的治疗大法,采用艾灸有“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的作用。热为阳邪,轻扬升浮,易行易散。火能畅达解郁,透通诸经,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苦能泄热,辛能发散,温热则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艾灸治热病,正所谓“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而揭其被。"

5、临床应用

灸之泻法可泻毒散瘀。在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腮腺炎等选用局部穴位为主,同样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说明灸法不仅可治虚寒证,也可治实热证;既可治内脏发热,又可治肌肤发热;血压升高者可降,偏低者可升。

病例:张某,男,48岁,已婚,农民。初诊:1992年6月20日。因患痔疾反复发作2年余,曾在外地医院用消痔灵局部注射数次,一度好转,后因劳累又复发.伴有便秘并时有便血。平素嗜好烟酒。诊见:肛门外3点及6点各有一约0.5cm大小痔核。质地较硬,按之疼痛,舌红脉数。治法:用艾条在长强穴及痔核处同时熏灸,每日1次,每次约30min。五诊后痔核明显缩小,便血症状消失。后改为隔日艾灸1次。以巩固疗效。十诊时痔核已消失,只遗留皮瓣还在。4个月后随访,痔疮未见复发。

按:本病例因长期负重劳动,加上嗜食辛辣食物,导致肛肠气血不调,络脉瘀滞,蕴生湿热而成痔疮。长强穴络属督脉,灸之可疏导肛门之瘀滞气血,熏灸痔核,清泻肛肠湿热,消炎止痛,促使痔核枯萎。

6、对不同观点的讨论

6.1如何理解艾灸治热与《内经》“热者寒之”的矛盾

“热者寒之”是热证治疗之准则,但是由于艾灸是通过“通经络”的作用来实现补泻的。因而与一般用药准则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应把“通经络”与“火”分别开来,通经络是艾叶的作用,火只是将这种作用施加给人体的一种手段,所以不能将艾灸作为一种温热性的物理刺激或温法来理解。

6.2如何理解《伤寒论》热证忌灸的论述

《伤寒论》是一部热病专书,在该书中十分强调顾护津液,因而热证不主张用灸,恐热灸助火伤津。事实上,艾灸确有伤津之嫌,如灸治过程中,可能出现大便干结、口干等症,但这并不影响其治疗作用,张机为了强调顾护津液的重要性,而提出种种禁忌,所以我们只需把握张机顾护津液的意义即可。

点此了解大会详情 , 见证年度灸界盛典 !

手工艾条 丨艾灸教材 丨艾灸培训 丨艾田领养

戳这里,立即进入艾灸商城选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