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恐怖的核辐射,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切尔诺贝利死亡 老照片: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恐怖的核辐射,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老照片: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恐怖的核辐射,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22-12-31 20: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图为航拍爆炸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上个世纪80年代,前苏联辖下乌克兰境内爆发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这个事件导致的后果严重,甚至还成为了乌克兰与苏联离心离德的诱因之一,那么前后始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图为因辐射而出现精神障碍的儿童,大约45万儿童受到了核辐射的影响】在上个世纪,人类社会逐渐发现了核能源。以核能作为能源既清洁亦高效,一座核电站便可支撑数个城市供电。于是,很多国家便在国内开始大量修建核电站,苏联便在其中。

【图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核反应堆,当时发生了爆炸】切尔诺贝利则建在70、80年代,承担了乌克兰百分之十的电力供应。先后建成了四个核反应堆,在事故发生时还有两个在建。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发生大爆炸。

【图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停了大量的军用车辆、坦克和飞机】一开始苏联政府将责任完全推给了核电站的操纵者,认为是他们的错误操控方式导致了核电站产生了爆炸事故。切尔诺贝利的操纵员确确实实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的不专业,是导致这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厂长也并非核专业,也没有核电站工作经验。

【图为事故发生后,前往现场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专业的表现非常多。比如操作人员不遵守安全规定,把反应堆堆芯中的大量的控制棒给拔了出来,致使反应堆失控;再比如规定中核电站的安全保护系统除非发生故障,否则是绝对不能关闭的,可操纵员却关闭了很多核电站安保系统。

【图为当时营救人员住的营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辐射区,组织人员撤离,清理场地】但事情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在苏联调查组的调查下,发现了苏联核电站堆芯中的控制棒以及石磨置换剂的设计缺陷。这使得事故发生过程中,难以替换控制棒,核反应堆温度也因置换剂导致过热难以降温。当控制棒插入反应堆时,石磨一端直接接触核反应堆,非但起不到控制效果,还会加速核裂变。

【图为苏联法院审判相关的责任人】苏联政府一开始并不承认这个原因,并且多方游说调查组想使其放弃公布。这是因为苏联大多核电站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设计的控制棒,替换成本极大。如果公布的话,对政府来说是不小的影响。但调查组还是坚持公布真相,这才使得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前因完整的公诸于世。

【图为维修工作现场】事故发生之初其实并没有得到政府重视,或者说被地方政府有意隐瞒。第一批投入救援工作的消防员甚至都以为只是一场灭火行动,并不知道这是一场核电站爆炸的灾难。

【图为站岗的警察,事发地周围的道路也被封锁了】结果事故48小时后,政府才开始组织周边城镇村落进行疏散,然而这早已过了最佳时期。此前地方政府官员们或怕民众恐慌,问题处理不及时,甚至宁可幻想辐射不高,也不通知民众撤离。这也是导致切尔诺贝利事故死亡者数量极高的原因之一。

【图为卡车运送混凝土,用来建设“石棺”】不过好在苏联中央政府最终还是进行了高效的补救措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后来也成功灭了核反应堆的大火,并且苏联中央政府将周围人口全部撤离,还为切尔诺贝利盖住了一个“大石棺”,以防止核辐射蔓延他国。可以说是较好地处理了切尔诺贝利事件。

【图为大街上的电话亭,周围人群已经被迁走了,电话亭也严重锈蚀了】然而这场事故所喷发的辐射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又是一场人类灾难。事后,反核人士组成的绿色和平组织认为,这次事故导致了前后有9.3万人死亡,27万人因受到核辐射而产生各种疾病所折磨。

【曾经的餐厅,核泄漏后,如同“鬼宅”】爆炸发生后,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周边方圆三十公里的十多万人民不得不离开家乡迁居他所。灾难造成经济损失高达两千亿美元,是史上代价最昂贵的事故。苏联内部政治也因这事件导致矛盾重重,为日后苏联分裂、东欧巨变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