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切尔诺贝利事故起因 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分析

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分析

2023-08-05 2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专栏部分图片资料由另一位up主@rizhi提供。

up主八年级,若本文有错误之处还请指出,望海涵。

1986年4月25日,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

那天,是星期五。明天就是难得的周末假日了。早上孩子们起床上学,大人们去工作,城市里洋溢着春光与生活的气息。

但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幸福的生活将止于明天。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45秒,普里皮亚季市郊三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传出巨响,随后反应堆厂房被炸开,火光冲天,人们在两天后撤离附近30平方公里的地区,普里皮亚季沦为鬼城......

在了解事故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核电站的原理。切尔诺贝利使用的是РБМК(RBMK)-1000石墨慢化压力管反应堆。它的原理就是:铀235富集度为2%的铀燃料棒把水烧成310°C的水蒸气,经过汽水分离器(因为水蒸气里不允许有液态水存在,会损坏汽轮机叶片)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而水蒸气经过汽轮机之后变成270°C的液态水由水泵经汽水分离器泵入反应堆,如此循环。如果想快点烧水,就把燃料棒之间碳化硼做的控制棒拔出几根,反之就插回去几根。

这个反应堆它大概长这样

这个核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军民两用的反应堆。它的特点之一就是用石墨作慢化剂------为了让每个铀原子裂变飞出的中子能够减速,更容易被铀235捕获,继续裂变放出热量。其次就是军方要从反应堆的裂变副产物里提取钚244作为核弹材料,这就意味着反应堆要在不停堆情况下更换燃料棒,所以反应堆没有完整安全壳,只有一个钢盖和普通厂房屋顶,这是事故的一大隐患。

反应堆石墨砌体,图源@rizhi反应堆上方的钢盖和更换堆芯装置堆芯通道布置,图源@rizhi

了解了反应堆的情况,我们接下来回到事故前那天,看看4号反应堆究竟发生了什么。

4月25日,反应堆要进行一项测试,内容是在反应堆停电时汽轮机能否用惯性给水泵发电一分钟(备用柴油发电机启动要一分钟),让水泵把水泵入反应堆防止堆芯过热熔毁。此时白班工作人员把反应堆热功率由3200MW降到1600MW。但是厂长接到了基辅电力局的通知:为保证基辅白天电力供应,暂停测试。于是,测试改到了半夜。这时,有两个问题出现了:晚班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反应堆热功率并未被恢复。第二个问题便是事故关键之一。

到了半夜0时23分,测试准备中。副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要求把功率降至700MW。此时意外出现了:功率开始不可控地下降到了30MW。这是因为铀235裂变的产物之一是碘135,碘135变成氙135,它会吸收中子变为氙136影响反应进行。正常情况下氙135吸收中子没有什么影响,但反应堆半功率运行了10小时左右,中子数量变少,氙135大量积累,所以功率会越来越低,这种情况叫反应堆毒化。

展示了反应堆毒化的图像,图源@rizhi

迪亚特洛夫要求尽量提升功率,值班主任阿基莫夫和操作员托图诺夫坚决反对,操作手册上写着这种情况应关闭反应堆等氙135半衰期过去再重启。但迫于压力,他们还是照做了。规定反应堆内控制棒不得少于21根,那晚,他们仅剩下6根在堆内!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阿基莫夫利奥尼德·费奥多罗维奇·托图诺夫

经过一番折腾,功率总算上升到200MW。迪亚特洛夫要求在此功率下开始实验,水泵关闭。一段时间之后,反应堆内的水开始逐渐沸腾,产生气泡。这就有一个问题:在当时欧洲(除了苏联)反应堆里,慢化剂是水,当水沸腾时产生空泡,对中子慢化作用减小,功率也会得以控制。但在РБМК-1000反应堆中,由于慢化剂是石墨,所以水对中子表现出吸收的作用。当水沸腾产生空泡,被吸收的中子越来越少,反应愈加剧烈。此时碘135已经差不多全变为氙135,阻碍反应的氙135已经没有来源。控制棒仅有6根,冷却剂(水)和能吸收中子(水)的物质越来越少,阻碍反应的物质(氙135)也越来越少,反应堆逐渐走向失控。

1:23:40,爆炸前5秒,值班主任阿基莫夫发现功率暴增,急忙拧开АЗ-5(AZ-5)按钮,它叫做紧急停堆按钮。拧开的时候所有控制棒会一起插入反应堆,吸收大部分中子,反应停止。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旋钮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AЗ-5旋钮  图源@rizhi

控制棒的结构,是引发爆炸的关键。在主体结构碳化硼下面,还有一节促进反应的石墨。设计师的想法是:当反应堆开机时,控制棒上提,下端的石墨会经过堆芯促进反应。功率降低,碳化硼经过堆芯阻碍反应。这本应是绝妙的设计,但这次,控制棒完全被提出堆芯,当要往下放的时候,经过堆芯的是控制棒下端的石墨!由于水已经烧开,堆芯压力过大,控制棒管道被挤压变形,上不去下不来,石墨的部分正好被卡在反应堆里进一步加速反应。

РБМК-1000反应堆内控制棒的结构 图源@rizhi

在反应堆大厅的反应堆值长佩列沃兹琴科发现每个350kg左右的钢盖在上下跳动------这是由于下方水蒸气把控制棒顶上来,控制棒本身又由于重力掉下去造成的。他连忙跑去警告控制室,但接下来的事情已经无法停止。

瓦列里·伊万诺维奇·佩列沃兹琴科HBO切尔诺贝利剧中,当时的反应堆顶盖特写

1:23:45,反应堆1400吨的钢制顶盖被水蒸气爆炸掀开,先前反应堆内水蒸汽与高温石墨反应生成的氢气,一氧化碳遇到氧气发生二次爆炸。反应堆大厅厂房被炸开,火光冲天。石墨块飞得满地都是,放射性物质,石墨尘埃,水蒸气飘到上空形成辐射云,飘往下风处的西欧,北欧,北美,甚至绕了地球一圈到达日本。反应堆上空升起一道蓝色光柱,那是空气受到大量电离辐射时放出的光。许多人围在远处铁路桥上看,殊不知他们几周后将会死于急性放射病......

事故发生了,那时的人们是如何控制住这起核灾的?下期为大家讲述,人们是如何勇敢的,把这起事故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使得全球人免于辐射之苦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