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最美的开场白,那些惊艳了时光的诗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冬天开幕词开头 《中国诗词大会》最美的开场白,那些惊艳了时光的诗句

《中国诗词大会》最美的开场白,那些惊艳了时光的诗句

2023-10-09 2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呼唤当局尊重、发掘优秀人才,渴望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当时中国沉闷和迟滞的局面。这首诗大气磅礴,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董卿在首场比赛中借此句开场,表达了对《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优秀选手涌现的期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既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现实感,也表现了作者看淡功名成败的旷达之心、开阔豪放的人生格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道尽了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正是满怀着这种文化自信,选手们得以欢聚一堂,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以诗会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既写“寻芳”所见所得,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诗人“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中国诗词大会》希望能让观众收获诗词的万紫千红,更收获人生的万紫千红。

意境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

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诗歌所写恋爱行为是很有节制性的,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

《中国诗词大会》希望能从《诗经》这一中国诗词的源头开始,开启一场奇妙的诗词之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此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这首诗也曾被认为是用来表达统治者招引隐居的贤士、贤士渴望明君发现自己而不可得。

相信对于所有的诗词爱好者来说,中国的诗词、美好的意境,所有令我们神往的一切就是我们向往的“伊人”。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这首诗反复吟颂了士大夫几个方面的优秀之处:

首先是外貌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个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赞美这位君子的处理文章的能力,“猗重较兮”“善戏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颂了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可见是一位贤人。

上文中提到的这些词句日后成为了人们称许某种品德或性格的词语,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

这句大家不太熟悉的句子同样来自《诗经》,借以此句诗词,蒙曼老师希望选手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能够切磋琢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贴切地写出了春雨的"好"处,“乃发生”“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中国诗词大会》像一场《春夜喜雨》,在这冬去春来的美好时节里,如春雨般滋润我们的心灵。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主题是抒写诗人忽闻安史之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通过具体的动作表达了作者迫不及待的兴奋之情,有水到渠成之妙。

希望大家如这首诗所言,与春天为伴,与诗词为伴,与青春为伴,诗酒趁年华!

乡愁篇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这首诗经常能勾起游子们心中淡淡的乡愁。

乡愁是那间回不去的老屋子,是离家时的那条小路,是诗人到老都改不了的乡音。故乡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永远是我们忘不掉的那一块最柔软、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地方。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因为诗词相聚在一起,希望它能成为彼此心中的一片故土, 一片净土,吾心安处便是吾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首尾照应,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值得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但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讲,中国古代的诗词就是我们共同的故乡、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共同想要不断回忆、不断梦想、不断追求的那一块文学的芳草地。

美 德 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营造出了深沉悲凉的意境。

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得以再次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进壮阔的诗词篇章,激扬文字,谈笑古今。

真 情 篇

人生百味读苏轼

《中国诗词大会》的导演在参赛者中就“我最爱的诗人”做了一个粗略统计,发现苏轼始终榜上有名。也许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人间的情感,都可以在苏东坡的诗词当中找到寄托和呼应。

就像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有时会有“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铭心的思念,有时会有“老夫聊发少年狂”豪情顿生,有时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豁达之感,有时会有“人生几度秋凉”的惆怅与感慨。若想要创作出好的诗词,就少不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浩然之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在第二季最后一场诗词大比拼中,董卿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词形容最后一场比赛,再贴切不过了。选手们在诗词的国度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诗词大会,谁主沉浮!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位点评嘉宾:康震、王立群、郦波和蒙曼老师同样以铿锵激昂的诗词激励在场的选手珍惜华年、珍惜一切如诗词般美好的事物;奋发有为,在诗词大会和人生的舞台上大展宏图!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风景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曲苍茫的《敕勒歌》,那是来自风云激荡的南北朝的声音,那是一千五百年前气势恢宏的历史的画卷。

短短的二十七个字,装点了诗词的国度,让中国诗词在《诗经》的纯真,在《楚辞》的泛滥,在唐诗的繁盛和宋词的高雅之外,又多了一种气质和风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笔下的长江,有着这世界上最美的景象。清晨,那是“朝辞白帝彩云间”;春天,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个人坐船,那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而登高怀古,那是“凤去台空江自流”。

这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了李白,也为在江上奔波的旅客们,找到了一份心灵的寄托。

- END -

来源 |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中国教育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责编 | 牧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