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天干地支多少年一个轮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农历的天干地支顺序 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天干地支多少年一个轮回

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天干地支多少年一个轮回

2024-06-16 19: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常说的年庚其实就是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计算?天干地支是古代的纪年法,根据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顺序形成的六十甲子,就是纪年的年庚啦,天干地支全部轮回一轮的时间就是六十甲子,那么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天干地支多少年一个轮回的解析,快来看看吧,不容错过的精彩内容!

【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纪表”。

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u第一声)、亥。

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地支的起源是什么?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天干地支纪年法算法:

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 我们以2010年为例;

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综上公元2010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庚寅年。

【天干地支多少年一个轮回】

60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按序相配的,顺序奇数的天干只会跟顺序奇数的地支、顺序偶数的天干只会跟顺序偶数的地支相配,即单与单配,偶与偶合,单不与偶组合。

天干和地支是有阴阳之分的。阴、阳大家都很青春,就是相反的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说就是“对立统一”,比如“太阳”和“月亮”、“天”和“地”、“光明”和“黑暗”等等。对于天干地支,采取“奇为阳,偶为阴”的办法,将十天干分成了五个阳干-甲、丙、戊、庚、壬,五个阴干-乙、丁、己、辛、癸。将十二地支分成了六个阳支-子、寅、辰、午、申、戌,六个阴支-丑、卯、巳、未、酉、亥。再采取“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原则,从“甲子”到“癸亥”,则是六十载,而非120年。

六十甲子

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份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天干”是以“甲”字开始,“地支”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以下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

从甲子开始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所以这种计算年份的方法也被称为“六十甲子”。

天干地支的简介

《史记》称十天干为十母,十二地支为十二子,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据考证,可能先有天干、后有十二支,最后才有甲子。据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1562 至前 1066 年殷商时期,便已有了干支甲子。“十干”首先被用于商王朝世系的称号,如成汤名天乙,其子叫大 丁、中丙、中壬,孙子名大甲等。据《运气学说》言:“大桡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支)。”说明“干支”是用于历法的。又如《殷墟书契前编》“七.四四卜”辞云“乙卯卜,昱丙雨”,“辛亥卜,昱壬雨”等,均说明干支是用来记日的。

对于“干支”的来历,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十天干、十二地支”是由大桡氏排定的。据《通鉴 ·外记》云:“帝命大桡氏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始作甲子……”宋代钱塘人氏东斋徐升编的《评注渊海子平》里有一段“论天干地支所出”之文,其文为:“窃以奸诈生,妖怪出,黄帝时有蚩尤神作乱。当是之时,黄帝甚忧夏民之所苦,遂战蚩尤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于是斋戒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希乃将十干圆布象天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合光仰职门放之,然后乃能治也,自后有大挠氏,为后人忧之曰:嗟吁,黄帝乃圣人;尚不能治此恶煞,万一后人见灾报苦,将奈何乎?遂将天十干十二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云。”高邮茆泮林所编辑的《世本佚文》也谓:“黄帝令大挠作甲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