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属于东北、华北,还是西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内蒙算不算北方城市 内蒙古,属于东北、华北,还是西北?

内蒙古,属于东北、华北,还是西北?

2023-08-11 18: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2019“两会”国家领导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我馆前不久科普了我国的地理大区知识。行政大区中,内蒙古是被归入“华北”的,留言中有许多人反映:我大内蒙明明属于“东北”啊!这位朋友所言并非无理,因为他们所处的赤峰、通辽地区距辽宁省一步之遥,与东北在文化上难以割舍。

内蒙古自治区有这样的地理之最:跨经度最多的省份、拥有临省最多的省份。关于其属于“西北”“华北”或“东北”的不同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东西跨度所致。

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内蒙古与西北、东北和华北的渊源关系。

|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的位置|

三北

西北、华北、东北又常常合称“三北”。最著名的例子是: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一项名为“三北防护林”的生态工程,它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13个省份。

|三北防护林分布地图|

其他省份要么属西北防护林区,要么属东北防护林区,要么属华北防护林区,只有内蒙古跨越了三大林区。

地域狭长的内蒙古自治区版图首次定型于1956年。在此之前,这一区域经历了一系列分分合合和区划调整。

|1820年清朝疆域|

明末清初,大体以戈壁荒漠为界,蒙古族地区分为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大体为今甘肃、青海和新疆境内的蒙古族地区;漠北蒙古大体为今蒙古国,又称外蒙古;漠南蒙古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为主体。清代以来到外蒙古独立期间,这三大地区均为我国领土。清代中后期,官方文件正式出现内蒙古和外蒙古说法。

|1911年清朝疆域|

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成立后就筹划在内蒙古地区设立省级行政区,分别于1913年11月、1914年1月、1914年6月,设立绥远、热河、察哈尔三个特别区。到了1928年9月17日,国民政府设置热河、察哈尔、绥远省,原内蒙古各部、盟旗分属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甘肃8省。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将内蒙古自治政府改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为张家口,当时今呼和浩特地区为绥远省。1950年9月22日,原属察哈尔省的多伦县、宝昌县、化德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省于1952年9月撤销。1952年6月、7月,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迁往归绥市。

两年后,1954年3月6日绥远省撤销,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4月25日,归绥改称呼和浩特。1956年1月,热河省撤销,原属热河省的赤峰县、宁城县、乌丹县、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和敖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4月3日,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至此,今内蒙古自治区版图正式确立——按照地理区位和自然地理特征,内蒙古的确是跨三北地区的,广袤的跨度让它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与国内八个省份相邻——在内蒙古西北角,如果不是甘肃的“阻拦”,内蒙古就要与新疆接壤了。

|1949-1978年内蒙古行政沿革地图|

1968-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又划给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1979年又划了回来,这一状况延续至今。

华北

中华民国时期也有过大区划分,今内蒙古地区在当时大体属于“塞北”,东部部分地区属于“东北”。当时的大区“华北”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

1949-1953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包括东部五盟,但首府并不在行政区内,而是与绥远省会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合署办公。当时全国的六个行政大区中,内蒙古自治区既不属于东北、也不属于华北,而是归中央直管——这段时间,内蒙古的首府是位于华北的“飞地”。

|1949-1953年的全国行政区地图|

今天的省份编排中,内蒙古自治区一般属于“华北”:正式文件和地图集的编撰,内蒙古是跟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放在一个板块的。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无论地理还是文化,都与华北地区相近。

清代晚期,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等“河套”地区曾短暂划入山西省——这加深了内蒙古和华北的联系。

|晚清时期的山西省区域地图|

在方言上,内蒙古中部的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属“晋语”区:首先是历史原因,自古以来,山西地区就与塞北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古晋语;然后是近代移民,晚清以来又有大量人口进入河套垦荒移民,即所谓的走西口。

|晋语方言分布地图|

晋语是覆盖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的主要方言,包头、鄂尔多斯和山西大同、陕西榆林同属晋语方言的“大包片”;首府呼和浩特则属晋语方言的“张呼片”。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它与包头、鄂尔多斯等经济重镇,构成了全区的话语中心。以首府及周边地区为依据将全区划入“华北”,有一定合理性。

军事区划上,内蒙古此前在原七大军区划分中属北京军区管辖,北京军区辖区即我们今天常说的华北地区。2016年大军区改制,内蒙古同东北三省和山东一起,被列入“北部战区”。

|五大战区之前的“七大军区”|

制图:徐珍珍

|五大战区地图|

东北

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赤峰、通辽一带曾被称为“东蒙古”,正式名称为1946年成立的“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后改为兴安省,是当时的“东北九省”之一。另外,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兴安盟等地在文化、方言上跟东北也走得比较近,习惯上也被当地人视为东北地区的一部分。

东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人们对“东北”的认同,往往大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市的个体认同感,先有“东北地区”和“东北人”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市籍的认同。

|1945年到1949年的“东北九省”|

东北地区文化的认同是基于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满族、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锡伯及俄罗斯等民族的文化共同体。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文化融合,内蒙古东部地区自然地被视为“东北”的一部分。

|东北官话分布地图|

|1979年形成的内蒙古行政区地图|

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内蒙古版图首次形成于1956年,到了1968年,东部五盟地区划入东北三省。1979年,这些地区又划回内蒙古,直到今天。

经济地理上,我国国土被划分为四部分:西部、中部、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东部四盟市——呼伦贝尔、兴安、赤峰、通辽被列入东北地区,即振兴东北经济区,而剩余部分则被列入西部地区,即西部大开发地区。

|经济地理的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图|

尽管内蒙古被在大区划分上属于“华北”,但东北地区对内蒙古还有一个重要影响:电话区号。通讯区划上,东北地区转换中心为沈阳024,省级分中心的开头都是04X1,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在这个布局中用的是东北大区的编号——0471,而华北地区的太原、石家庄用的是03X1,不过后来023的华北区号给了新成立的直辖市重庆。

西北

狭长的内蒙古自治区,在自然地理上有多种区划方式: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大体可以分成两部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进而衍生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将内蒙古分成两大部分|

阴山-贺兰山为分水岭,内蒙古境内的高原(东部大兴安岭地区除外)分为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中,内蒙古高原几乎从大兴安岭延伸到阿拉善地区——阴山西段到内阿拉善高原区域,在气候区上跟西北的新疆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在四大综合地理区中,属于“西北地区”。

植被上,除了东部林区,内蒙古从东向西呈现出这样的地带分异: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里的荒漠主要包括内蒙古西部的戈壁、沙漠,包括浑善达克沙地、巴丹吉林沙漠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位于地理方位上的“西北”。

小结

地理学家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内蒙古大部分区域(大兴安岭以西)跟新疆大部(昆仑山以北)、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属“西北地区”。

民国六大地理大区中,内蒙古大部(除呼伦贝尔及赤峰、通辽部分地区外)属于“塞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六大地理行政区中,内蒙古先是不属于任何大区,后来的争取编排中,跟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同处“华北”。

电话通讯区划中,内蒙古分中心的“0341”是“东北”地区的编号;身份证号编排中,内蒙古以“15”开头,为华北地区。

军事区划五大战区中,内蒙古和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属“北部战区”。

汉语方言区划中,内蒙古中部地区属“晋语区”,更接近华北;赤峰、通辽以及呼伦贝尔的部分地区属“东北官话区”,更接近东北。

经济地理和国土开发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为“东北地区”,其他地区为“西部地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