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5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长护险能否打破照护支付瓶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原因 仅1/5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长护险能否打破照护支付瓶颈

仅1/5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长护险能否打破照护支付瓶颈

2023-10-11 2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报告称,“十四五”时期,养老机构的护理功能提升已经成为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已经发布老龄事业发展或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地方来看,“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成为各个规划中必然出现的指标,江苏省的指标定得最高,达到70%,多数省份与国家定的平均指标55%持平,或略高于平均水平,定在60%上。

高华俊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养老机构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功能不足的首要原因是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照护失能人员需要很高的照护比,有些甚至需要一对一的服务,这决定了这类养老机构一定不能大,床位数不能过多,但这些机构若是缺乏资本支持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输入就很难运营下去,因此要提升养老机构照护能力,连锁化是这类机构发展的方向。

长护险打破养老照护支付瓶颈

长寿时代,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料需求在增加,这为养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潜在的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其中最大的瓶颈是缺乏支付保障。

报告称,我国养老机构发展普遍缺少支付机制保障。当前,除了既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之外,长期护理保险和护理服务补贴是对老年人影响最大的制度。在子女尽赡养义务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的基础上,能否建立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支撑,以护理补贴和重点人群兜底保障制度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直接关系着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报告建议,解决筹资和支付问题,从最紧迫的近250万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手,投入250亿元全面普及养老护理保险或护理补贴制度;增加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机构持续运营能力。

从我国最早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青岛以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已经成为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根据国内外经验,保障方式一般是根据老年人失能等级,测算需要的照护服务时数,按市场服务成本价格确定补贴标准。 如果按照严重失能的老年人约为243.3万人,每个老年人每年平均补贴一万元,全国即是约250亿元。

报告称,以上海为例,其长期照护保险针对重度失能人员的补贴是7小时/周,每月在30小时左右,全国按每小时30元计(上海为40元标准稍高),每年需要10800元。据此测算,250亿元应该能够使重度失能老年人得到基本护理保障。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各地要在摸清失能等老年人底数的基础上,结合入住需求和意愿,采取差异化补助等多种措施,推动养老机构改造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主要接收需要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同时加大保险支持,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适应失能老年人基本护理保障需求。

来源:第一财经

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

好书推荐:新型养老模式研究《生态养老》,新华书店等有售

北大康养产业班报名二维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