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五篇大文章” 书写金融高质量发展“兴业答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兴业银行服务质量如何 做好“五篇大文章” 书写金融高质量发展“兴业答卷”

做好“五篇大文章” 书写金融高质量发展“兴业答卷”

2024-06-18 17: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兴业银行服务的科创企业复星安特金研发人员正在进行疫苗研发测试

兴业银行金融特派员送金融服务下乡

兴业银行宁波分行工作人员走访东方日升新能源公司生产车间,了解东方日升N型太阳能组件项目进展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兴业银行始终将“国之大者”化为“行之要务”,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将做好“五篇大文章”与擦亮“三张名片”、布局“五大新赛道”、打造“数字兴业”有机结合、融合推进,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兴业答卷”。

做强科技金融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油助力

特种酶,被誉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上游“芯片”。“前期做研发,几乎零收入,按照传统信贷要求很难贷到款。”武汉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先生说,公司主要从事体外诊断(IVD)核心原料酶及辅酶的研发、生产。

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东湖高新科技支行了解到瀚海新酶的融资需求,与行内推出的“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十分匹配。“技术流”从发明专利、科研团队、技术优势等15个维度考察企业,让“技术流”变“资金流”。多次前往企业调研后,兴业银行采用股债联动的方式,为瀚海新酶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输血供氧”。短短几年间,瀚海新酶建成了全国较大的高品质蛋白酶K生产线,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兴业银行依托“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在服务科技创新、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上跑出“加速度”。截至2023年底,兴业银行通过“技术流”审批金额超2万亿元,已投放各类融资超过6000亿元。

兴业银行不断迭代升级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提供“线上+线下”“商行+投行”“金融+非金融”的接力式、全方位、多元化服务方案。截至2023年底,兴业银行科技金融客户15.96万户,较年初增长30.61%;科技金融贷款余额8270亿元,较年初增长27.84%,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均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兴业银行一方面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利用科技金融风险补偿、专项贴息及政银风险共担等政策,积极联合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开展贷款合作,进一步扩大中小微科创企业融资服务覆盖面;另一方面,积极联动股权投资机构、证券交易所等,与近百家创投机构建立战略合作生态联盟,助力专精特新等优质科创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在体制机制上,兴业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并围绕国家产业布局和区域科创资源禀赋,确定了19家科技金融重点分行,进一步壮大科技支行,实施科创专属审查审批派驻机制,构建前、中、后台协同服务体系,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障。

深耕绿色金融

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色添彩

“在兴业银行绿色融资支持下,我们光伏电站建设有序推进,实现并网发电,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9800吨。”福州财茂城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兴业银行全程跟进,提供专业的绿色金融服务方案,积极支持园区分期开展节能改造绿色转型,推动园区率先成为福州市“零碳产业园区”。

兴业银行围绕服务“双碳”战略,做好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统筹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和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底,兴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绿色融资余额1.8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4%,其中,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1742.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30%。

在北方工业重镇吉林省长春市,当地某钢铁企业陆续增建了热回收余热发电、烟气脱硫、除尘等系列绿色升级改造项目,资金压力逐渐增大。为助力企业回收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兴业银行迅速为企业定制绿色金融融资方案,提供2.2亿元绿色贷款,项目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减排100万吨工业二氧化碳,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截至2023年底,兴业银行累计为石化、钢铁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提供融资1321亿元。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需要持续健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近年来,兴业银行围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化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等全方位、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底,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余额合计9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89%。

在碳金融领域,兴业银行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持续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兴业碳金融研究院专业融智服务,上线自主研发的“双碳”管理平台,发布了基于企业碳账户的碳金融服务专案。截至2023年底,兴业银行“降碳”领域绿色融资余额1.06万亿元,已为1700多家企业客户创建“碳账户”,个人碳账户开户16万户。

兴业银行将ESG作为落实“双碳”战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践行ESG理念,推动将ESG纳入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构建ESG与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将领先优势转化为差异化服务能力,帮助客户构建ESG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提升ESG绩效,促进银企同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2023年明晟(MSCI)ESG评级上调至AA。

发力普惠金融

让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

今年以来,兴业银行深入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活动,依托金融特派员,将普惠金融服务宣讲走下去、政策送上门。目前,兴业银行已选聘金融特派员超900人。

2023年8月,兴业银行借鉴科技特派员制度,出台了《兴业银行金融特派员工作制度》,并在福建省实践推广“金融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通过金融特派员联合科技特派员了解乡村、服务乡村,助力农业、帮扶农户,打造政银企联合业务模式,引金融活水直达乡村。

兴业银行发挥金融科技优势,针对农批农贸市场信息化水平和运营管理模式滞后等问题,打造“非金融系统+金融服务”行业解决方案,于2022年9月推出“兴业普惠·智慧农批系统”。目前已对接320个农批市场,农批业务全场景融资余额超180亿元。

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手段为金融服务的“普”与“惠”开辟了新路径。兴业银行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围绕“产品线上化”和“场景数字化”2条主线,构建数字普惠服务新模式。截至目前,兴业银行线上融资余额近900亿元。

兴业银行建设运营“兴业普惠”开放式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引领、数据赋能,以融资服务为核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非金融”的全方位综合服务。截至目前,兴业普惠平台注册用户数2.49万户,累计解决融资需求金额3015亿元。

“过去要抵押房子、土地经营权证来获得贷款,有了兴业银行的‘活体抵押贷’,奶牛也能用来抵押贷款了。”福建省建瓯市富雅饲草饲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此业务的落地正是依托于兴业银行打造的生物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平台通过“物联网+区块链+AI技术”实现对不同生物品种、养殖场景的活体存栏情况智能盘点,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银行贷后管理工作,并以此创设生物资产抵押融资产品,破解了养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兴业银行已在山东、吉林、山西、福建、湖北等地办理活体抵押贷款超11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不仅在“能贷”“会贷”上做文章,兴业银行还在“敢贷”“愿贷”上下功夫,专门设置普惠金融考核指标,强化专职审查审批队伍建设,落实尽职免责机制,给予普惠贷款专门定价补贴,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截至2023年底,兴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95%,当年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3.87%。

完善养老金融

深耕银发经济新蓝海

上海是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城市。目前,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辖内59家综合型支行及19家社区支行与周边相关单位共建“敬老社区”78个,拥有“敬老服务示范网点”24家。

一组组数据串起的,不仅是兴业银行金融服务的温度。兴业银行早在2012年就率先推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安愉人生”,经10余年深耕,着力构建涵盖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等在内的养老金融综合化服务体系,打造“安愉人生”养老金融生态圈。目前服务老年客户已超2400万户。

作为首批获得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办资格的商业银行之一,兴业银行推动个人养老金业务实现从“账户”到“产品”,再到“规划”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陪伴”服务。目前服务个人养老金客户数超过430万人,实现个人养老金储蓄、基金、理财、保险全覆盖,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产品数量位居行业前列。

养老服务金融方面,兴业银行搭建了以“养老保障、薪酬规划、增值权益、活动平台”为支撑的“安愉人生”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打造老年友好型银行,用心搭建老年客户活动平台,营造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在成都,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牵手成都市老年大学,联合共建成都市老年大学青羊校区,共建“安愉学堂”。兴业银行围绕养老重点产业,制定了养老产业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综合运用信贷、债券、产业基金、并购贷款、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等投融资工具,助力养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夕阳事业”成为“朝阳产业”。

兴业银行还积极培育养老金融生态,强化与政府、医养机构、产业企业、金融同业等合作,满足老年群体多方面养老需求。同时,连续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敬老月”活动,13家分支机构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

探索数字金融

打造数字化转型“兴业样本”

走进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兴业银行展馆,以“数据要素和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借助兴业银行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建立“种植流”模型,不仅可以测算茶园种植面积、估算产量,还能监测长势风险、识别茶叶病虫害,为茶叶收成保驾护航,而且通过精准画像,为茶农提供便捷融资支持。

卫星遥感引入的“新数据”,已经在兴业银行农业、林业、新能源项目建设等场景中得到应用,破解传统涉农融资过程中遇到的缺少抵质押物、资产价值难评估等问题,探索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数字兴业”模式。

近年来,兴业银行紧跟数字福建、数字中国建设步伐,秉承“科技兴行”基本方略,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生死存亡之战,推动全行转理念、促改革、增投入、强人才、夯底座、建平台、搭场景、扩生态,探索数字金融服务新生态。2023年,兴业银行科技投入83.98亿元,较2021年初增长72.73%;科技人才队伍发展至7828人,较2021年初增长235.82%,占全行员工数量比重达13.91%。

在组织架构上,兴业银行从“一委一部一司”发展到现在的“一委四部一院二司”(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科技管理部、数据管理部、数字运营部、安全保卫部、金融科技研究院、兴业数金公司、兴业普惠科技公司)。

在运营体系上,加快从“网点兴业”向“数字兴业”转变,目前已初步构建起涵盖“1(手机银行)+5(兴业普惠、兴业管家、兴业生活、钱大掌柜、银银平台)+N(各类场景生态)”的“数字兴业”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场景生态建设,持续融入各类生态场景,深化数字兴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开放银行API接口接近2000个,覆盖机构近9000家;升级数字人民币产品体系,累计开立兴业钱包近700万个,签约服务2.5层中小银行超过120家。

将金融服务融入更多生产生活场景的同时,兴业银行数字化底座也不断夯实——坚持“企业级、标准化”方法论,推动业务架构和企业架构重塑,推进流程、数据、模型、开发、运营“五个标准化”工作,完成“五大企架工程”主体建设;顺应“东数西算”战略,实施上海、福州、贵州3地算力规划,算力供应逐步扩大,基础设施“云化”转型加快;抢占数据先机,初步建成2.1万项企业级数据字典标准,上线大模型产品ChatCIB,切实以科技力量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据来源: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