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三千年群舒国故地 六十载龙河口传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安市灾后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16 安徽舒城:三千年群舒国故地 六十载龙河口传奇!

安徽舒城:三千年群舒国故地 六十载龙河口传奇!

2024-06-03 1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摘要:龙河口位于舒城县城关镇西南25公里,为龙舒水上游。春秋时期,曾为舒龙、舒鲍、舒龚邦国所在地,汉代在此地设龙舒县,东汉时立为龙舒侯国。历史文化悠久,向为大别山东南麓的交通门户,物产丰富。1958年修建龙河口水库,原址成为今日水库区域,古集镇、古迹遗址大部分消失。依据文献和年长老者回忆,将历史资料整理出来,对万佛湖旅游发展提供一点线索,增加历史文化底蕴,也让后人留下一点记忆。

龙河口水库,今称万佛湖,是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58年秋开始动员,1959年1月16日破土动工兴建。今年,刚好60年,一个甲子。弹指一挥间,孩提的我变成老头子,当时随同父母整村庄从乌沙河边,迁移至龙潭河旁。对那里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耳熟能详地聆听长辈们常唠叨着那里的山山水水,集镇村庄、典故传说等。通过有关史料阅读,亲切、怀念的心情油然而生,与情与理都应尽微薄之力,将历史资料整理出来,对万佛湖旅游发展提供一点线索,给后人留下一点记忆。

1958年,修建龙河口水库(来源:资料图片)

原貌简述

龙河口水库,原为大别山山脉绵延为四壁合围的平畈区域,1958年,建为防洪蓄水灌溉的水库,又发展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安徽省风景名胜区等。这里,湖光潋滟,绿岛浮动。一碧万倾,纤舟扇影,风光旖旎。这里,曾是龙舒侯国,历史悠久,中华龙乡,溯源之地,环湖皆山,处处古迹,传说纷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

万佛湖(张为 摄)

未修水库之前,这里土地肥沃,岗圩互补,河渠纵横,物产丰富。有梅河镇、乌沙、洪畈、五板桥、毛竹园乡,前三个乡镇为整建置的被淹没,五板桥、毛竹园为大部分区域被淹没,沿库区的其他乡镇也有个别村或少数村庄被淹没。其中乌沙乡,梅河镇,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1958年修水库之前建置沿革一直未变。梅河镇一直与桃溪镇和城关镇并称舒城县三大集镇。洪畈乡是1950年增设的,1956年小乡并大乡时撤销。 [1] 龙河口水库建成后,蓄水达8.2亿立方米。淹没耕地4.91万亩,经济林0.56万亩,菜园、宅基地0.74万亩。淹没区房屋36700间,移民11851户,人口55264人。

龙舒水

1、上游河流。今万佛湖湖区原为平畈阶地,河流较多,主干河流有乌沙河、巴洋河,是今杭埠河上游山水汇集区。南有河棚河,发源于舒城县草关岭,由南向北经田畈、庐镇、河棚、廖家河,沿途汇集姜冲河、占冲河、岚冲河、项冲河、石冲河和龙骨河等支流山水在螺丝墩汇入乌沙河;西有晓天河,发源于岳西县同安寨西侧石关的猫耳尖。东北流经主簿源西台龙井河水,又北流至姚西。纳西河水,向北入舒城县查湾与源出岳西县境枫香坳的查水河汇合。东流至晓天镇,有双河自南向北流入,折北有石皂、救母河从西汇入,折东经小河口、右汇山七里河,曲折流向东北,于碎石滩进入巴洋河。

晓天河(丁文新 摄)

2、龙潭河。龙舒水主要支流之一。明《隆庆志》:“在县西十里。上有龙王庙。知县刘显作坝障水,以灌诸堰处。” [2] 龙潭河为南北流向。途经绿化、西汤池、胡畈、方畈、将军岭、杜店、叶畈一条河流,在七门堰之西与龙河来水汇合,形成龙舒水干流。

龙潭河(来源:网络图片)

3、龙河。未修水库之前,大别山来水基本上都汇集在这里。巴洋河还有一条分叉支流,汇集着五显河来水,称之梅河,经寺冲口东南流。巴洋河与乌沙河在中梅河镇东南会合后,穿过龙豁口东流,约在一里处与寺冲口梅河来水汇合后继续东流,这段河流称为龙河。至七门山之西(杜店神墩东)与龙潭河汇合,形成了龙舒水主干流。有人说乌沙河亦称龙河,这是误传。

4、龙舒水。史籍记载较多:如《舆地纪胜》:“龙舒水,《左传》杜预注曰:庐江西有龙舒。即此水也。” 《天下明胜志》:“南溪在(舒城)南门外。发源孤井,去县西百五十里,东南流经七门堰,归巢湖。龙舒水在城南三里,即南溪也。”据《汉书》记载:高祖七年(200),刘邦封其伯兄子刘信为羹颉候食邑于舒。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闸,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去贯,灌田八万亩”。 [3] 由大别山西山峻岭来水经乌沙河、巴洋河汇集,穿过龙豁口东流与龙潭河汇合,经七门山、古舒国城邑的南溪,沿途汇集舒城境内其他支流注巢湖,史称龙舒水,亦称龙舒河,今称杭埠河(延伸阅读:安徽舒城:龙舒山川二百舸 千言史话杭埠河!)。

杭埠河(束文杰 摄)

龙河口名称来历

“龙河口”命名,从地名学来说,它具有地理性、历史性、时代性的特征,内涵丰富。

从地理看龙河口命名。(见图)。龙河口水库最大工程是大坝建设,大坝位于三山之间。西为栲栳山;中间为公牛蛋山,“公”,方言读[g](古),今改为坝中山;东为龙望顶山,又称龙河寨,今改为西山公园。公牛蛋山与栲栳山相连成为山岗;公牛蛋山与龙河寨山构成一个豁口,称为“龙豁口”。豁口,是乌沙河与巴洋河两水汇合穿流处。龙河口水库大坝坐落龙河水上游,拦截“龙豁口”上游来水直接东流,是整个工程的重点、难点处。龙河寨位于龙河水首的“豁口”处,此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龙河口的命名也象征着它的历史意义,也符合地理实体。

从建设史看龙河口命名。杭埠河在龙河口水库以上为山区,落差大,多岩石,卵石河床,河宽80~200m;龙河口以下为平畈,落差小,多砂质河床,河宽120~300m;由于上游积水面积大,中下游河道弯曲狭窄,泄洪不畅,经常水患成灾。 [4] 每当洪水来袭,冲毁田园房屋,人民流离失所。若逢干旱年景,不仅庄稼颗粒无收,人畜饮水都困难。“盼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可以说千百年来,舒城人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建国后,舒城县决定兴建龙河口水库,工程始建于1958年11月,成立了龙河口工程指挥部、舒城县民兵野战军司令部,下设办公室、工交部、后勤部、政治部,县长李屏兼任工程总指挥。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财力、物力匮乏,只有采取“人海”战术。从全县21个人民公社抽调4万多民工,最多达十万人,以民兵野战军司令部辖三个民兵师,13个民兵团的军事化组织施工。工程最难是大坝合拢,经历三破三复拦水坝、二毁二建主副坝、九战春汛的千辛万苦。1959年的春汛提前到来,水库上游连降大雨,山洪势如风,猛似虎,奔腾而下。龙河口水库的主坝前建有一道临时拦水坝,顷刻间土崩瓦解,刚刚垒起的主坝,也被冲开一个缺口。3月5日夜间,大坝面临塌毁的危急关头,县长李屏奋不顾身,纵身跳进洪流。紧接着,数百名D.员、T.员争先恐后,纷纷往下跳。在咆哮的山洪中,工地上D.员干部带头,与民工手拉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用血肉之躯保住了龙河口大坝。修建龙河口水库,没有水泥钢筋,没有风镐电钻,没有运输机械,只有民心的合力,1960年2月前主、副大坝合拢,筑起了一座七十四米高、二百八十米长的大坝,拦截了乌沙河与巴洋河汇合于“龙豁口”上游的大别山来水,蓄水7亿立方米、灌溉130多万亩农田的龙河口水库正式建成,创造了人间奇迹。水库大坝是世界上第一人工土石大坝,受到联合国大坝委员会的盛赞,举世闻名。中华龙乡,树龙雄风,扬龙精神,坚持愚公移山的意志,把泛滥成灾的河流改造成为舒城百万人口及庐江部分地区人口受益的河道、渠道。龙河口命名赋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1958年,修建龙河口水库(来源:资料图片)

综上所述,原来境内只有“龙豁口”和“龙河”名称,是没有“龙河口”地名的。1958年修水库时,定名为龙河口水库。1960年,舒城县将21个人民公社合并为12个,龙河口水库所在地的新梅河镇更名为龙河口镇,由专项水利工程名称正式演变为地名。 [5] 有人说:龙河口原名叫“龙豁口”,这是不对的。“龙豁口”旧名对水库名称命名可能起到一定的联想作用。将“豁”改为“河”,一字之变,两个名称有本质上区别。龙河口地名,既有历史地理的底蕴,也有历史文化的内涵,更集聚着舒城人民战天斗地的意志与精神。

龙河口水库大坝周边名山考

1、龙河寨,位于龙河口水库大坝之东,亦称龙望顶。绍兴十一年(1141)正月十五日,金兵兀术乘宋无备,派兵突袭寿春,守臣孙晖、统制官雷仲全力抵抗,终因兵力悬殊,战至十七日城陷。舒城为防御金兵来犯,在多处交通要道和高山上设立兵防戍守处,《读史方舆纪要》卷26条曰:“县西七十里有龙河寨,县南五十里有方山寨,俱宋设戍守处。” [6]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进入此地,做了一些危害百姓的事,老百姓十分恐惧,称太平军为“长毛”。为防长毛再次闯入,居住在中梅河镇、乌沙镇的许、朱、叶、刘四大家族自发地联合起来,组织自卫队伍,驻扎龙河寨,日夜站岗放哨。因山势较高,看到太平军从远处过来时,在山顶上放烟火。梅河、乌沙看到信号,携带家中贵重物品往山里躲藏,避免遭到太平军的骚扰。在龙河寨西侧下方有一观音洞,洞内有一座观音像,自然石形成的香火台灯,洞内可容纳近十人。因观音与斩乌龙传说有关,受百姓特别崇拜,香火不绝。龙河寨具有丰富历史军事文化之山。

(原文附图)

观音洞、乌龙潭位于龙河寨山上向下位置(原文附图)

2、栲栳山,位于龙河口水库大坝之西。古木参天,奇石嵯峨,巍巍壮观。山南是周瑜祖坟地 [7] ,我岳母是周氏后代,居住在马家河口,她的家族祖坟就在此地。每年清明期间,她们家族都要来这里上祖坟。山北之西原有一个尼姑庵;山北之东有一个强盗寨,在民间强盗抢劫尼姑的之说。栲栳山共有五个山峰,弯转构成内收弧形,有“五老观太极”之说 [8] 。所以,中梅河镇是一块风水宝地。栲栳山与镇上的北闸门成一条直线,隔河相望;沿着山脚向南,约长百多米处即是北闸门和街道的方位。栲栳山西麓有一条道路约三华里,通过近百米长的桥,直接进入梅河古镇河北小街。若水将大桥淹没时,只能乘船通行。曾有人咏“过桥难”诗一首:北岸倚山南岸楼,长桥高耸两沙头;河宽水阔风波险,多少行人仰面愁。

栲栳山(来源;万佛湖风景区)

3、伏虎山,位于栲栳山之西北。山上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已毁。伏虎山与栲栳山之间形成一个冲口,取名寺冲口。巴洋河支流梅河水经寺冲口顺流而下,与龙河水汇合。历史上,“龙豁口”也能通船筏,当山水过大时,“龙豁口”水急,船筏就停止通行。寺冲口成为梅河镇通往外界的主要运输水道。寺庙、仙井传说在民间流传较广。

4、梅山,又称大梅山,位于湖北岸。记载:明《隆庆志》:“梅山,在县西七十里。汉南昌尉梅福隐于此。”余懋熙《游梅山寻梅仙洞诗》:“此山‘梅’作姓,真赏杳高贤。” [9] 山名来自名人之姓。

梅仙岛(原小梅山,来源:百度百科)

据《汉书梅福传》记载:“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后去官归寿春,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是时,成帝委任大将军王凤,凤专势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王氏浸盛,灾异数见,群下莫敢正言。福复上书曰:‘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隆,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10]梅福亦曾上言:“宜建三统,封孔子之为殷后。”绥和元年,汉成帝下诏封孔子为殷绍嘉公。这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生死,直言王凤专横跋扈的县尉梅福,必然会得到后世反对外戚专权的士大夫的赞扬;他还建言“奉孔子后以奉汤祀”,这也必然会得到后世儒学家的赞扬;况且梅福在王莽专权时还能全身而退,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故班固赞曰:“梅福之辞,合于《大雅》,虽无老成,尚有典刑。殷监不远,夏后所闻。遂从所好,全性市门。”[11]从梅福真的事迹来看,梅福真可谓是完美地实践了儒家所提倡的不畏强权,不避刀祸,以道事君,无道则隐的道德理念,所以梅福在后世的声望十越来越高,从东汉时已被逐渐神化。他作为道教中被神化的一位重要人物,对宋代道教影响发展最大。《道藏》中的《梅仙观记》是南宋末年成书的,《梅仙观记》全文约3000字,详述梅福于上书指陈王氏专权及弃官修道炼丹飞升之事。是研究他的史实与仙迹,宋代梅福崇拜的情况及道教宫观赐额制度的重要资料。

梅福为什么来舒城梅山隐居?“至元始中,王莽颛(专)政,福一朝弃妻子去(离开)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今苏州市)市门卒云”。有人见梅福在吴市作看门小吏,可能是传言。事实上,在公元25年左右,他流落到舒城隐居来了。清光绪《舒城县志》对梅福来舒城隐居的缘由,作出了回答:“庐之属州县列有五,而地饶,五谷桑麻六畜,林谷深秀,惟舒为最,故来者不远千里,谓此间乐不思故土也。” 这里是北风吹海螺,五老观太极的风水宝地。山峰碧岚,峡间溪清,峰高松叠韵,壑谷舟浮影。“长板贯穿流水道,神仙到此也思凡”(清人凤梅春《梅山晓烟赋》)。这里,地处龙舒水上游巴洋河与乌沙河交会处,顺龙舒水而下到巢湖,经巢肥水道可直达寿春故乡。

根据《梅仙观记》,从历史学、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梅福信仰的形成与传播。在宋代,民间对他的信仰与崇拜,得到炽热程度。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隐居之山称为梅山,山脚下的河流称为梅河,河南边的集镇称为中梅河镇。在他隐居修建简陋道观遗址,嘉庆年间重建,咸丰初年夏又予整修。飞檐斗拱,古朴典雅。殿正中,设有南昌尉梅讳福之神位。其东北坡有梅山洞等古迹,还建有梅仙阁、梅仙亭等,常年香火不断,游人不绝。在梅福修道处,每当东方破晓,烟云缭绕峰顶,晨雾笼罩河面,云蒸霞蔚,如诗如画,“梅山晓烟”奇景由此得名。明代诗人芒文缜有诗为赞,《梅山晓烟》:

昔闻仙尉隐兹峰,烟护岩峦晓正浓。曙色朦胧迷翡翠,岚光清沥湿芙蓉。一朝吴氏逃名姓,千载舒鸠托遁踪。此日登临寻古迹,霏霏晴雾起长松。

今日,这里已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一水之隔的中梅河虽淹没在湖中央,但建有梅岭进水闸、梅岭电站,烟波浩瀚。登临梅岭山峰,极目远眺,万佛湖碧波万顷,烟云浩渺,辽阔壮观,眼底小岛时隐时现,水面风帆往来如织。俯视山下,松杉成林,红楼掩映,风光独好。

梅岭电站(来源:《舒城县志》)

古龙舒考

先秦。西周时期,此地属舒国(延伸阅读:舒城历史:古舒国)。春秋战国时期,文献记载中的“舒”,已由周之方国分衍成若干邦国。其中,舒龙、舒鲍、舒龚就位于舒城龙河口及其周边一带。《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有龙舒县,应劭曰:“群舒之邑”。 [12] 《太平寰宇记》卷126云:“龙舒城,在(舒城)县西一百里,龙舒水西”,又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谓:“今舒城西有龙舒故城,去(庐州)三百(里),而舒城、怀宁皆有龙舒乡,大小龙山,曰龙以别群舒,然境以龙称水,城在龙舒水西南”。舒鲍,《太平寰宇记》卷126云:谓在“(舒城)县西一百里,龙舒水南”, [13] 依此则今舒城县汤池至芦镇一带。在徐与楚、吴与楚争霸中,失考。舒龙:“群舒”之一,位今舒城县龙河口。春秋时为楚灭亡。《姓觿》:“舒龙:《姓纂》云:‘偃姓国,今舒城西南有舒龙故城,后以国为氏。’” [14] 舒龙、舒鲍、舒龚等邦国,据《左传》文十二年(前615年),群舒叛楚,先后为楚灭亡,成为楚邑。于公元前547年之前被楚灭之,汉在旧邑建龙舒县,初属九江国。

龙舒县。《舒城县志》记载:“汉高祖四年(前203),置舒县,翌年,别置龙舒县。”《太平寰宇记》于庐江县曰:“本汉龙舒县,故城在(庐江)县西一百二十里。《方舆纪要》用其说:是虽龙舒为庐江治,然考庐江西北至舒城县九十里,今日在县一百二十里,不已为舒城境地乎?” [15] 古龙舒县故城不在庐江县,而是位于舒城境内。《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考证:龙舒城遗址在今舒城县龙河口。龙舒县大体范围,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舒西南有龙舒,东汉侯国,六朝县废,今怀宁、桐城之间有大小龙山,意古龙舒境乎。”清代姚鼐在《汉庐江郡沿革考》写道:“龙舒,盖得今怀宁北、桐城南地。”按照今天地理位置划分,东为龙潭河与七门堰之西,北与霍山接壤,西到岳西主薄,南到桐城怀宁北。

《楚汉诸侯疆域志》庐江郡下列12县,其中有“舒”、“龙舒”。 [16] 汉代,今舒城县地域分属舒、龙舒二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10月,九江郡改属刘长淮南国(改都寿春邑,今寿县城关镇)。文帝七年(前173年),九江郡归汉。十二年,改属刘喜淮南国(仍都寿春邑)。十六年4月,改九江郡为刘安淮南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为九江郡(仍治寿春邑),仍之。二年7月,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南部地区组建江北庐江郡(治舒县),龙舒县改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4月,庐江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王莽新朝,续设龙舒县。东汉、三国续设龙舒县,属扬州庐江郡。

西晋、东晋复置龙舒县,治属仍旧。《历代地理沿革表》记:龙舒县“南北朝时并入庐江郡。梁武帝置,属庐江郡,并立湘州,北齐废。

龙舒名称来历,一种说法是以龙舒水命名的;另一说法是以龙山命名的,后者认同者较多。清·姚鼐曰:“今怀宁桐城之间,有大小龙山,意古之龙舒境乎。”《太平环寰宇记》:“舒城县有龙眠山。按《括地志》云,龙山在舒城,状如龙形。”《舆地纪胜》:“龙眠山,在舒城县西南八十里。春秋村如卧龙状。邑人李公麟因取此山号‘龙眠居士’。”《元丰九域志》《晏公类要》《天下名胜志》史籍及诸多的诗赋均有记载 [17] 。《舒城县志》记载:“龙眠山属其(花岩山)麓支脉,宋代名画家李公麟(延伸阅读:安徽舒城:龙舒志 李公麟家世与仕宦绘画经历考略)的‘龙眠山庄’在此山中”。

龙眠山庄图(局部,来源:网络图片)

吕亭左县。南朝宋文帝二十五年(448),废龙舒县,析其南境为吕亭左县,北境归舒县。“庐江郡:舒(建元二年为郡治)……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谯(建元二年,割南谯属)。” [18] “吕亭左县:南朝宋文帝析舒置,属寿熙郡,齐愍属庐江郡,梁省。” [19] 又称“吕左亭”,位于今桐城吕亭镇,《南畿志》云:“桐城东有吕亭左县,今吕亭驿是也。”《宋书·地理志》记述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吕亭县。《南齐书·州郡志》:“南齐建元二年(480),废吕亭左县。”吕亭左县从设置至废止只有32年,存在时间十分短暂。

龙舒侯国。《舒城县志》载:“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置龙舒侯国,封楚王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领舒县、龙舒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庐江县记载:“龙舒城县西百二十里。汉县,属庐江郡。后汉永平初,封许昌为龙舒侯,邑于此。 [20] 《安徽省志》记载,龙舒侯国在汉时立国13年(延伸阅读:舒城历史:汉代羹颉侯国、龙舒侯国)。

龙舒侯国(县)示意图(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梅河镇考

参考资料:安徽舒城:千年龙舒古都城 第二县治中梅河——水下中梅河镇考

舒城县原中梅河街道地形示意图(徐程福 制)

参考资料:

[1] 《舒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251,39——41。[2] 《庐州府志·山川志下》,黄山书社,2012:83。[3] 卢茂村,安徽省博物馆《话说七门堰》,《农业考古》1986年01期。[4] 六安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灾后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六政办秘〔2017〕160号。[5] 《舒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251,41。[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中华书局,2005年:1282。[7] 沈兴耕,周瑜故里今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3.27,第7版。[8] 徐程富《再忆中梅河镇》,《舒城文史资料》第三辑。[9] (嘉庆)《庐州府志·山川志上》黄山书社,2012:39。[10] 《汉书》卷六十七《梅福传》页2917。[11] 刘全波《梅子考》,《中华典籍与文化》2010,总第73期。[12] (汉)班固着、(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1568。[13] 胡嘏《群舒史迹钩沉》:安徽史学,1998年第6期。[14] (明)陈士元《姓觿》,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5:39。[15] 杨铸秋《汉书·地理志》庐江郡考,安徽大学月刊,1933年第二期。[16] (清)刘文琪撰《楚汉诸侯疆域志》,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26。[17] (嘉庆)《庐州府志·山川志上》,黄山书社,2012:36。[18]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254。[19] (清)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1870。[20]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1298。

作者:许昭堂运营:束文杰编辑:束文杰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1958年,修建龙河口水库(来源:资料图片)

万佛湖(张为 摄)

晓天河(丁文新 摄)

龙潭河(来源:网络图片)

杭埠河(束文杰 摄)

1958年,修建龙河口水库(来源:资料图片)

(原文附图)

观音洞、乌龙潭位于龙河寨山上向下位置(原文附图)

栲栳山(来源;万佛湖风景区)

梅仙岛(原小梅山,来源:百度百科)

梅岭电站(来源:《舒城县志》)

龙眠山庄图(局部,来源:网络图片)

龙舒侯国(县)示意图(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舒城县原中梅河街道地形示意图(徐程福 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