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创新实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方位了解美国新闻报道 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创新实践

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创新实践

2024-06-01 0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杨雪 王天浩 传媒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中国社会的传播格局、传播样态和传播主体都在发生转变:传播格局由传统媒体独大到新旧媒体平分秋色,传播样态百花齐放,传播主体由专业媒体人向大众转变。技术的革新推进媒体进一步融合与发展,各大主流媒体着力于传播手段的建设和方式方法的创新,逐步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其新媒体平台央视频上推出《疫情24小时》慢直播,传播效果显著,社会影响力较大,给主流媒体重大公共事件报道创新带来了诸多启示。

Part

1

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创新实践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湖北省武汉市作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成为大众关注的重中之重,国家决定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时间修建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用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如何报道该重大公共事件成为媒体机构聚焦的热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除常规报道外,另辟蹊径——在新媒体平台央视频上推出《疫情24小时》慢直播,7×24小时不间断直播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建筑工地的实时画面。

慢直播是一种以马拉松式全程直播某种普通事件的电视节目类型。慢直播多借助公共监控来向受众展示某地某时某刻的实时情况,“慢”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直播时间较长,二是直播节奏较慢。较传统直播而言,慢直播最大的特征是原生态:直播没有慢放、快放的镜头剪辑;没有后期的包装制作;没有主持人的介绍解说。慢直播具备自我阐释事件的能力,由一个或几个固定机位不间断地给受众提供实时信息。

慢直播这种节目样态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安迪·沃霍尔拍摄的电影《沉睡》,片中实时记录了诗人约翰·乔尔诺历时320分钟的睡眠过程。之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媒体机构相继进行尝试。2009年,挪威广播公司拍摄的《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可以称之为慢直播的开山鼻祖。鉴于此,挪威广播公司于2011年推出《海达路德巡航之旅》,整个直播长达134个小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为世界上最长的电视纪录片。

其实,早在2003年,中国的媒体人就对慢直播有所关注,只是当时没有足够的条件开展慢直播。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媒体人也在逐步对这一节目样态进行实践。2016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联合国内十家电视台以7×24小时的形式推出“国庆秋韵”主题的慢直播联播,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尝试;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与北京新媒体集团联合推出“中欧班列”慢直播,历时100个小时;2018年,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推出中国首个鸟类湿地慢直播,“鸟岛慢直播”活动持续一个月,受众可通过手机或电脑24小时在线观看。

Part

2

重大公共事件报道创新的成效与影响

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不明朗、负面舆论不断发酵、媒体公信力遭到质疑之际,作为国家级媒体平台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选择了“不报道”——即不采用主持人解说、不经过后期加工,以慢直播的方式将第一手资料原原本本呈现给大众。

1月27日,央视频与中国电信合作,通过监控摄像对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工地进行全景、近景24小时不间断直播。观看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到2月4日,观看人数突破1亿,同时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超8500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取慢直播的方式对重大公共事件进行报道可谓是传媒业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在这样的节目样态下公民被赋予了更多权利,媒体公信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1.公民赋权得以推进。20世纪60—70年代,“赋权”(Empowerment,又译为“增权”)一词开始在西方社会出现。“赋权”是一个多层面、跨学科的概念,西方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维度对其进行阐析。在心理学范畴下,赋权源于个体的内在需求,是一个让个体不断提升自我意愿并感受到自我可以把控局面的过程。在社会学范畴下,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于权利,认为权利只有基于社会关系下才有被讨论的价值,“赋权”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传播学范畴下,学者认为“赋权”离不开信息流动和人际交流,从某一层面而言,“赋权”是人类的一种传播行为。进入媒体融合时代,“赋权”研究的边界逐步扩大,学者普遍认为网络赋予了公民更多的权利,提供了一个可供公民发声的平台。

《疫情24小时》慢直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公民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慢直播全覆盖、全天候、无加工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公民拥有更多自主权,这种看似“不作为”的报道方式实则赋予了公民更多的权利。

首先,公民知情权得到保障。知情权是指公民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此次央视频慢直播与中国电信合作,将原本公民很难获取的公共资源毫无保留、原封不动地呈现,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保障。慢直播拉取全景、近景两个景别对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进行直播,公民可以全方位、无死角的对医院建设情况进行实时观看。

其次,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更加多元化。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疫情24小时》慢直播衍生出了一种新的监督模式——云监督,5000万网友摇身一变成了“云监工”,通过央视频的直播镜头去监督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进度。这种新的监督模式依托于网络,对于公民而言,监督渠道清晰,更易行使权利。

近些年,公民逐渐通过新媒体参与到重大公共事件的监督中来,慢直播拓宽了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通过慢直播进行云监督使监督变得更加透明化、可操作化。云监督不仅为公民提供了行使监督权的新途径,还创新了新媒体和公民监督相结合的路径。

2.媒体公信力有所提升。媒体公信力代表着媒体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在公民心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与信誉度的重要标尺,也是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存在的基础。

近些年,各大主流媒体都在探索如何提升媒体公信力,尤其是在重大公共事件的报道上,如何能在确保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报道的时效性。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除常规报道外,采取慢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不仅创新了节目样态,还提升了媒体公信力。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8%的受访者喜欢看慢直播,78.1%的受访者看好慢直播的发展。结合调查结果和学者研究可以看出,慢直播的内容呈现增强了受众的过程感与见证感;慢直播的互动方式强化了受众的陪同感和认同感;慢直播的播出时长满足了受众的主导性和选择性。

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取的慢直播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阶段的传播生态,各大媒体争先开展慢直播业务。《疫情24小时》慢直播不仅开创了重大公共事件报道新模式,还有效提升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媒体公信力。

Part

3

主流媒体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路径与思考

主流媒体在报道重大公共事件上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具有先天的报道优势,如何在常规报道外,结合媒体融合的特征,实现大小屏联动是目前媒体的机遇与挑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创的“新闻+慢直播”的报道方式可谓是独树一帜,丰富了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样态。在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应顺势而为,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技术,满足受众需求。

1.更新技术设备,丰富信息来源。《疫情24小时》慢直播的呈现方式基于移动通讯技术,虽减少了记者、摄像、编导、主持人等人员上的协作,但通信、网络、终端等硬件设施显得尤为重要。

央视频是一个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的“视频社交媒体”,内容以短视频为主,兼顾长视频和移动直播。此次慢直播与中国电信合作,接入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附近的监控摄像,传输实时画面到客户端页面。受技术所限,夜晚画面的清晰度并不是很高,现阶段解决夜晚画面清晰度的方法多为在镜头上叠加夜视镜,夜视镜虽能提高画面的清晰度但是所提供的画面为非彩色图像,降低了受众的观感体验。主流媒体应更新技术设备,实现全天候提供4K/8K超高清的彩色图像。

此次慢直播提供了3个景别的画面:全景、全景VR和近景,相较之前的报道方式,可谓是扩展了信息源,受众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尤其是将VR技术应用到慢直播中,全景VR直播为受众带来360度全方位的宽广视角,为受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日后,在对重大公共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机构可以增加多个景别的画面,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还可以将新科技应用到报道中,如VR、AR,丰富信息来源,改善受众观看体验。

2.提供发声平台,保障公民权利。《疫情24小时》慢直播设立了评论区、助力榜、疫情数据、最新动态等信息互动和信息分发渠道,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发声平台。

在报道重大公共事件时,主流媒体应先保障大众的知情权,即需要搭建一个信息互动共享平台,保障信息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时效性。如何确保大众的监督权得以实现也是主流媒体在进行重大公共事件报道时面临的挑战之一。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设的慢直播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众的监督权。2020年1月30日20时左右,一则“武汉火神山医院工人打架”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该事件快速发酵,网友们在微博和央视频评论区纷纷留言,短时间内形成一个超级舆论场。23时左右,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火神山医院项目工人冲突的情况通报》,公开说明情况。这起事件表明了大众通过网络平台行使监督权的可行性,主流媒体的优势在于可搭建相对权威的发声平台,日后在报道重大公共事件时如何搭建平台、优化结构、吸引流量是其面临的挑战也是提升其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机遇。

3.找准媒体定位,扩大传播效果。主流媒体在慢直播这种传播创新实践中应充当何种角色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疫情24小时》慢直播中充当的是一个平台提供者和运维者的角色,提供了一个供受众发声互动的平台。

此次慢直播吸引了亿万网友的关注,平台用户数量激增,提升了日活跃用户数量,扩大了平台的影响力。

在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创新实践中,主流媒体首先要做好“把关人”,维护网络平台秩序。其次,是否充当信息发布者和舆论引导者应因事件类型的不同和事件影响的大小而定。例如,2020年7月,央视频推出《直击南方汛期》慢直播,增添了公告、主持人等功能,公告提供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实时天气讯息,主持人不定时解析卫星云图情况。这些功能是否要运用到日后关于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慢直播中来,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慢直播作为一种传播创新实践,所提供的全方位、全时段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使受众变成了信息的主动接收者和主动思考者,受众有选择何时观看和观看多久的自由,这种无解说、无后期的原始画面为受众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主流媒体在报道重大公共事件,如地震、洪水、疫情等的慢直播中,是否应该进行信息的实时通报;是否应该在网友引发热议时进行舆论的引导;是否应该对网友的问题进行解答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原标题:《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创新实践——以央视频《疫情24小时》慢直播为例》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