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先进典型”事迹展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国劳模李艳红简历 海淀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先进典型”事迹展示

海淀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先进典型”事迹展示

2024-06-18 0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钻研,李墨林在温室蔬菜生产技术方面真称得上是一位专家,练就了近乎神奇的技艺,被比作“中国的米丘林。”

冬季温室生产,风险很大,万一照顾不到,几分种内,秧苗就有完全毁掉的危险。李墨林有个习惯,进温室就“光膀子”,这不是他嫌温室热,而是他管理温室蔬菜的“一绝”。他只要脱光膀子往那儿一站,嘿!他就知道室温是高了,还是低了;是湿度大,还是湿度小。他能准确地告诉你,该加多大的火,该放多长时间的“风”。这都是凭经验、凭感觉。李墨林说:“蔬菜的语言没有声音,它是靠颜色和姿态的变化来说话的。你要听得懂菜苗说话,就不会发生差错了。”各种蔬菜,只要经李墨林一看,他就知道,小苗是“渴”啦,还是“饿”啦;是“消化不良”呢,还是“感冒发烧”啦。该“补”,该“泻”,只要“照方下药”,保证手到病除,妙手回“春”。李墨林有时打比方说:“就拿西红杮来说吧,如打开天窗放风时,小苗两片叶子平坦舒展着,那是在说:‘行,我很舒服,就这么办吧!’如果叶子像兔子耳朵一样竖起来了,那就是它在抗议‘不行。太冷了!’。一看黄瓜秧尖发黑,就是告诉你渴了,叶子发黄,就是说饿了。”所以在一次会议上,在休息室里,郭沫若副委员长见到李墨林曾含有敬意地赞扬他说:“你熟悉蔬菜的脾气,能跟蔬菜‘说话’,是位蔬菜生产的专家呀!”李墨林却谦逊地回答说:“我不是专家,我是砖头——为社会主义大夏加砖添瓦呀!”

李墨林虽然没有文化,没学过什么高深理论,但他从实践经验中,总结掌握了温室种菜的辩证法。他说搞温室要懂得掌握室内植物的冷、热、水、土地的温度、风和其他各种自然条件,但还要从每年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如1955年冬季是降水多,地皮湿、水皮浅,冷热不均,这时还用往年的老办法管理温室就会出毛病。他们针对这个实际情况,根据今年土地温度,改为每7天浇一次水,中间干了就用水润润它,减少了浇水次数,另外还要及时放风,所以温室里最娇气的黄瓜也没有出毛病。

李墨林很早以来就有一个理想:把北方变成“南方”,把冬天变成“夏天”。他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战胜风雪和严寒,使北方的居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品种多样化的新鲜蔬菜。

他一直在为这个理想奋斗着。还在50年代初,他就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开始了培育蔬菜品种的工作。那时候,温室户用的黄瓜品种,大多是大刺瓜和小刺瓜。大刺瓜味美好看,瓜形长大,刺多肉薄,结瓜少,晚熟;小刺瓜结瓜多,刺多内厚,瓜形短小,早熟。李墨林试验着把这两种刺瓜栽到一个菜畦里,一行大刺瓜,一行小刺瓜。黄瓜开花时,他就代大小刺瓜传播花粉,进行杂交试验。李墨林自己心里也没底,只知道蔬菜要选种,品种不能混杂,良种会退化,采取这种杂交办法以后,到底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他耐心地等待着,观察着,结果,结出来的黄瓜还是原样没变,难道功夫白费了!对这件新鲜事儿,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李墨林当开媒人啦,大刺瓜跟小刺瓜结亲,是他给撮合的。”有的说:“咱们种了几十年,就是大刺瓜、小刺瓜,找那份麻烦干啥!”李墨林想:搞试验嘛,兴许成功,也许失败。他把打下来的黄瓜籽,分别盛在两个葫芦里,决定在温室里再试种,好看个究竟。秋后,他把大小刺瓜还是分开播种,分别定植到温室的菜畦里。瓜秧一天天长天,开花了,结果了,大小刺瓜秧上结的却是一样的瓜。小刺瓜变长了,大刺瓜变短了,瓜条很多,瓜形好看,棱大刺多。掰开一条,清香扑鼻,肉厚味美。这就是以后被广泛采用的黄瓜新品种——北京刺瓜。大家听到这个喜讯,都来参观,就是这粒小小的北京刺瓜籽,以后便繁衍开来。

李墨林培育出的黄瓜优良品种,认为这是社会财富,他知道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自己是做不出来的。在他的倡议下,温室每年都拨出几亩来,专门繁殖优良蔬菜品种,讨换菜籽的信件雪片样飞来,每年都有几十斤菜种,寄给全国各地。

后来李墨林为了提高自己的种菜技术,也常到北京农业大学、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听教授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和专家们一同研究,采用24D生长素,解决了西红柿崩花落果问题。他们还先后繁育出了适于温室生产的芹菜、莴笋、菜花、苦瓜、西葫芦、四季架豆等等越来越多的优质、高产品种,为丰富首都市场,做出贡献。

在过去,“同行是冤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四季青蔬菜生产合作社在扩社之初,老社员也有这种思想,新参加进来的人也担心老社员不教给他们技术。随着生产合作社的扩大,温室增多,技术力量也不够,迫切需要培养新人。李墨林领导的四季青温室队,可以说是一所没有挂牌的温室技术学校,经过思想教育,老社员积极热情地把技术传授给新社员,新社员也虚心地学习。1955年冬,组织25个青年成立了技术学习小组,还同温室技术“把式”订立了师徒保教保学合同,干活时手把手教,还每星期上一次课,定期交流经验。在选择培养技术人员时,过去温室里有个迷信说法“妇女进温室丧气”,再就是保守思想作怪,怕青年妇女学会技术,结婚后带着技术走了。李墨林说服了大家,同样也向妇女传授经验。男女一样对待。一批温室生产的技术人员不断成长,最后有100多名男女社员,都学会了一套生产手艺,适应了温室发展的需要。不仅本队的青年技术人员迅速地成长起来,每年还有不少农业院校的学生和外地的温室技术员,到这里来学习和实习。后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师生总结了李墨林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经验,并以温室生产队的名义出版了《温室蔬菜栽培》一书。中国农业科学院蒋百川教授经过3年的实地调查,总结李墨林的温室蔬菜栽培经验,出版了《北京市郊区温室栽培》。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到李墨林温室生产队请李墨林当顾问,拍摄了科技影片《温室黄瓜》。从此李墨林的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得到更进一步的总结提高,向全国各地更加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宣传和推广传播。中国评剧院,评剧二团根据李墨林的事迹,还编导了歌颂他先进事迹的评剧《四季长青》。

(三)

为了实现“把北方变成南方,把冬天变成夏天”的美好理想,解决大城市蔬菜供应问题,四季青农业生产合作社本着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先后派出30多名优秀的技术员,到山东、上海、安徽、新疆、辽宁等10几个省、市、自治区,无偿地传授技术。李墨林自己也曾多次外出,到过河北、天津、山西、内蒙,新疆、黑龙江等地,帮助那里解决冬季温室生产中的问题,训练技术人员。还派人去蒙古人民共和国,传授温室生产技术,进行国际技术援助,为发展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李墨林在社里工作20多年,直到去世,不要说重新盖房子,就连顶棚也没糊上。唯一像样的东西,就是花47元买的一个收音机,还有一块怀表,再就是宝贝得像眼珠子似的一辆凤凰28自行车。他往社里投资的钱最多,但他压根儿就没想往回拿,他只希望全社的人都过上好日子。他一生认准了一条道——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他一生认定了一个理——共产党员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讲奉献精神,他说:“不然,要咱党员干啥!”虽然他一生没给儿女留下什么遗产,但却给人们留下了高尚的一心为公,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