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山主要发展什么产业 深度探索

深度探索

2024-06-03 1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2008、2018年广佛肇制造业企业核密度演变

图:2008、2018年广佛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核密度演变

图:2008、2018年广佛肇金融业企业核密度演变

(3)产业空间关系多元化。广佛产业横向分工比较清晰。广佛两市优势产业重合度较低,广州的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汽车、电子产品和石油化工制造三大支柱产业,佛山的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家电、食品、纺织等传统工业;两市工业内部前后向关联性强,广州的钢铁、石化等基础产业为佛山的家电、机械装备制造、塑料制品等轻型工业提供原材料;而佛山则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向广州输送中间产品及提供最终消费品。

总体来看,广佛肇都市圈产业发展层级显著、分工较明晰、高端服务集聚共享。广州形成“服务中心+大型园区”的结构,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区集中,先进制造业向园区集中;佛山形成“专业镇+园区”的结构,传统制造业形成众多专业镇集群,先进制造业也向园区集中;肇庆以“园区+村镇”结构为主,制造业主要向高新区等优势区位集中,外围村镇以传统工业为主。

4.2深莞惠都市圈产业发展特征:基于深度融合的协作型产业发展格局

图:2008年深莞惠都市圈企业核密度

图:2018年深莞惠都市圈企业核密度

图:深圳2000—2017存续主导企业类型

图:东莞2000—2017存续主导企业类型

图:惠州2000—2017存续主导企业类型

(3)跨界地区重点平台和大型企业成为引领产业创新要素集聚的龙头。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空间分布,深莞惠三市创新格局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脉络。其中深圳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创新要素分布格局,东莞在村镇工业化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均质的创新发展格局,惠州的创新要素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同时,东莞松山湖、惠州环大亚湾石化区等紧邻深圳的跨界地区重点平台以及华为、比亚迪、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周边地区已经成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支点。

图:2008年、2018年深莞惠都市圈专利核密度分析

图:2018年珠三角城镇群高新技术企业核密度分析图

总体来说,深莞惠都市圈产业发展格局呈现深圳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内部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显著调整的演变趋势。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从典型的“马路经济”向“轨道上的深莞惠”转型。跨界地区重点平台及龙头企业成为支撑区域产业网络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4.3珠中江都市圈产业发展特征:立足特色分工的集合型产业发展格局

(1)产业空间呈现团块式集聚特征,整体格局仍较为松散 。从10年企业分布情况来看,珠中江都市圈产业空间扩张程度相对较低,三市主城区尤其是珠海、中山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但量级上仍未形成区域主导核心。 依托各市城区、工业镇以及产业园,产业要素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团块式集聚特征。

产业要素分布从 “主城+散点”,逐步发展为“城区+园区+工业镇”的空间格局,但整体结构仍较为分散。根据各类型企业分布核密度分析,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均有较大增长,制造业表现更为突出。 租赁商务、房地产、技术服务及教育文体服务在三市主城区集聚趋势明显,中山小榄、古镇、坦洲等工业镇及中山火炬高新区、江门高新区等工业园成为制造业企业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

图:2008年、2018年珠中江都市圈企业布局核密度

图:2008年、2018年珠中江都市圈制造业企业核密度

(2)跨界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空间集聚趋势显现。珠中江都市圈产业布局也呈现出在跨界地区集聚的趋势,但相较于广佛、深莞惠跨界地区还处于较为初始的阶段。中山与江门、广州交界地区,由于地缘接近、交通便捷,形成了以制造业企业集聚为主的产业空间集聚。但目前跨界地区的产业集聚很大程度上基于小榄、古镇、坦洲等边界地区工业镇自身的扩张,都市圈层面城市间通勤、居住、服务共享等互动尚不深入。

(3)逐步形成特色分工、服务共享的集合型产业功能格局。珠中江都市圈总体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根据三地存续企业分析结果,珠海以租赁商务、科学技术、金融为主导企业类型,中山与江门则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导类型,珠海逐步向区域服务中心转变。

图:珠海市2007—2017年存续企业分析

图:江门市2007—2017年存续企业分析

珠中江都市圈作为珠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长期以来面临产业同质化造成内部竞争消耗的矛盾。据分行业工业产值贡献度对比分析显示,三地工业主导行业类型结构在10年间逐步调整转变。从结果来看,三市共同优势产业仍较为集中,但逐步形成了基于本地特质的产业分工,制造业集群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珠中江三市针对地区集中的优势产业开展共性技术与服务平台搭建,逐步形成基于特色分工、服务共享,以制造业及其产业服务为主导的集合型产业功能格局。

表: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工业产值分行业贡献率统计

总体来说,珠中江都市圈产业发展格局呈现从同质竞争分散型,逐步向特色分工、服务共享集合型演变的趋势。制造业仍是产业集聚的主要类型,产业空间布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团块式集聚特征,跨界地区产业空间集聚趋势初显,城市间互动尚显不足。

02 用地

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

功能布局重构

2.1经济增长的收敛机制促进都市圈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

内部发展的非均质性是都市圈形成的重要特征,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城镇之间差距逐步放大或逐步缩小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两个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特征,这在都市圈更为明显。从珠三角来看,随着都市圈集聚效应的凸显,以核心城市中心城区为中心,发育程度高的都市圈建设用地已连绵一体。

通过从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到2017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分析,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的用地紧凑指数均呈现较大幅度的提升,通过组团扩散和网络扩展的方式来实现,其中广佛肇都市圈从0.16提高到0.21,深莞惠从0.13提高到0.21,珠中江从0.07提高到0.12。

用地紧凑度的提高为各类要素的集聚提供了支撑,促进了都市圈内部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提高。各个城市形成每亿元GDP所消耗的建设用地大幅减少,其中广佛肇都市圈最为明显,过去十年,GDP增长了53111亿元,现状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0894平方公里。

图:珠三角各县区2017年相对于2009年单位GDP增量所需新增建设用地

2.2功能重构促进都市圈内部形成区域性多中心城镇格局

都市圈是由强大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临近城镇与地域共同组成的高度联系的一体化区域。因在都市圈形成过程中有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推动作用形成的“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的影响,同时受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引导,都市圈内部各个功能组团之间会不断整合和重构。

另一方面,都市圈内部功能格局的重构带来了用地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对比各个城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和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各市中心城区核心区范围内通过用地“退二进三”逐步以服务功能为主,其中改造难度较低的旧厂房地区成为改造重点,通过“三旧”改造等方式,都市圈内圈层居住、公共服务、商业商务、公共绿地等用地功能得到强化,如广州环城高速以内区域、广深高速沿线区域,逐步实现建设品质和建设质量的提升;而在都市圈的外圈层,结合高端产业平台的塑造,外围零散的工业用地通过整合的方式更加集聚,而广州开发区等一批早起的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工改工”的方式,实现产业用地功能的升级。

图:珠江三角洲各个城市202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拼合图

图:珠江三角洲各个城市203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拼合图

图:珠江三角洲各个城市“三旧”改造图斑分布图

2.3临界地区和内湾区成为新增建设的重点

都市圈内部的建设用地空间增长存在非均衡性特征,并且受都市圈的发育程度和核心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影响。从近年来看,由于内部建成区面积较大,可拓展空间较小,都市圈核心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增长开始放缓;而受都市圈内部发展合力的影响,城市之间的行政边界阻力减少,城市发展边界趋向模糊,跨界地区成为新增建设用地增长的重点地区,如广州和佛山交界金沙洲、平洲、陈村等地区,深圳和东莞交界的塘厦、虎门、沙井等地区,深圳和惠州交界的坪山、惠阳、大亚湾等。

其中,广佛肇都市圈跨界地区用地以居住、商业等生活服务功能为主,深莞惠都市圈跨界地区受深圳产业外溢的影响,以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另一方面,内湾区成为各个城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育高端功能的重要载体,南沙、前海、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横琴新区等一批内湾的重大发展平台成为未来新增建设用地的重点。

图:珠三角城市总体规划新增(2017年未建)建设用地分布

表: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城市总体规划新增(2017年未建)建设用地分类

2.4城中村土地、功能和城镇化推进较为缓慢

都市圈是城镇化的重要形式,都市圈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随着都市圈城镇化率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功能格局的优化,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一方面会把部分村庄居民点用地通过“三旧”改造的方式,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另一方面,部分村庄通过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都市型农业,打破城乡二元限制,成为都市圈内部重要的经济单元,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珠三角内部来看,对比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和2020年土规中期调整数据,共有922.47平方公里的村庄居民点建设用地需要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其中佛山、东莞城乡建设用地转化最为剧烈,广州、中山次之,深圳因在全国率先通过统征统转实现全域土地国有化,城乡用地转化已全部实现。

进一步将“三旧”标图建库数据的旧村庄图斑与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调整成果进行叠合,“三旧”改造是旧村庄图斑且2020土规中期调整是城镇用地共391.6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东莞,大量的城中村需要纳入改造。但实际上由于各方利益诉求难以平衡,大量的城中村改造推进进度较为缓慢。

图:2009年变更调查为村庄,2020年土规中期调整为城镇建设用地

图:“三旧”改造标图建库为旧村庄,2020年土规中期调整为城镇建设用地

03

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点

3.1以人民为中心,结合人口区域流动实现跨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都市圈内市民在就业、居住上的高度融合,而在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且受价格、品质、距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城市客运交通要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前提下,需要城市间公共服务的建设和运营要走共建共享的路子。都市圈各圈层的紧密联系,使得重大设施建设能够突破区划界限,打通关键环节,实现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对接共享,打造公共服务网络。拓宽公共服务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推动跨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2凸显“龙头城市”作用,促进区域产业高效分工与功能格局优化

为优化都市圈空间功能组织,围绕龙头城市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都市圈规划要梳理都市圈内部各级城镇的发展现状及潜力,构建开放式的等级体系与功能分工;培育都市圈副中心及各类专项中心,疏解都市圈中心压力,承接中心功能外溢,优化产业功能布局;结合重大交通廊道的拓展延伸,谋划特色小镇及美丽乡村布局建设。为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防止空间无序蔓延,都市圈规划应研究生态空间历史演变及空间格局现状,综合评估现有生态廊道使用效益,研究不同圈层的生态空间的功能、类型、规模、等级及分布,如核心圈层高强度开发地区与外围圈层低强度开发地区将形成不同形态的生态空间类型。

3.3“各有侧重”的圈层式综合交通组织,进一步提高土地开发效益

都市圈规划应重点保障都市圈内部的有机高效连接,优化交通组织串联。结合不同圈层的主导功能特点以及交通使用需求,按圈层结构规划交通廊道及交通设施布局。核心圈层主要由地铁、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及城市内部道路网为基础,实现圈层内部的高效便捷交通联系;近域及郊区圈层主要由放射状的地铁外延线、轨道环线以及高快速路网构成;外围圈层主要是强化城际轨道线网及高速公路网布局建设,实现快速连接。

3.4因地制宜,探索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空间拓展模式

都市圈规划要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空间拓展模式。起步增长阶段的都市圈要重点解决资源要素过度向中心区集聚产生“摊大饼”式扩张问题,可严格划定城市建成区和开发区域,并在近郊地带积极培育卫星城;高速增长阶段的都市圈要重点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可采取“内部限制”和“外部开发”并行的规划思路,一方面强化中心区的中枢功能,另一方面重点推进卫星城的功能综合化;稳定增长阶段的都市圈要解决中心区过度承载功能问题,规划重点在于有选择性疏解中枢功能,以在外围打造相对独立的核心都市,并强化大运量区域交通连接。

文章来源:南粤规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