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伯牙鼓琴典故内容简要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024-06-19 05: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2.感受艺术之美,体会建立在共同爱好、相互了解基础上的友谊。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体会人物形象,了解“知音”的内涵。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请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听老师讲一个故事。3.刚才的故事,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鼓琴》有关系。板书课题,一起读读课题。《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 本味》鼓的意思是什么:弹。(方法指导: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文言词)(板书:借助注释)一起来听课文录音。文中的两个主人公是谁?(伯牙、锺子期)伯牙是何许人也?锺子期有是谁呢?据有关史料记载,,伯牙是当时晋国有名的大夫、琴师,而锺子期仅仅是一名樵夫,他们的身份之间是有差距的。我们走进文本,一起来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锺子期如何善听。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我们更要读通读熟读懂,请看读熟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注意停顿和节奏。(2)为什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以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同学讨论交流,进行汇报。2.有几个字,看谁读得准?我们一起先尝试着一起读读课文。3.交流。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第一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1)读句子,说意思。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2)注意“之”字,这里指什么?代词它,也就是伯牙鼓琴。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板书:联系上下文)第二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3)一起读读。(4)强调重点字的意思:方:正,正在。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志:心志,情志。 若:像。巍巍:高大的样子。 善哉:好啊。(5)注意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字:善哉,相当于现代文中的“啊”,乎也是语气词,翻译时可以去掉。第三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6)齐读。(7)重点词:少选,汤汤乎。少选:形容时间极短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读到汤汤乎,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展开想象,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板书:展开想象)你又会想到哪些词?波涛滚滚、惊涛骇浪、奔腾不息……这就是(汤汤乎)请你读出来。第四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8)读读看,注意停顿和节奏。(9)重点字,以为,足,复,说说意思。以为:认为。 足:值得。 复:再。4.哪个同学能连起来说说课文的意思?(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5.理解了意思再读,相信我们会读的更有味道。(放背景音乐)师生一人一句不同字体显示,体会句式特点: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一个弹,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评论。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再读。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流水潺潺,春雨绵绵,芳草萋萋,云雾蒙蒙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伯牙鼓琴而志在杨柳,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清风。”伯牙鼓琴而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3)出示补充资料。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5)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4.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补充有关知音的名言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选自《红楼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选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选自《增广贤文》4.延伸拓展,作业设计。(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板书:伯牙鼓琴遇知音,欣喜万分 借助注释失知音,悲痛欲绝 联系文本知音难觅 展开想象《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较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因此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一、音乐导入,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三、关注过程,指导学法。这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两篇文言文,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查字典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四、适时补白,丰富文本。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于前文铺垫做的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教学是遗憾的。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在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还有一点就是我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古文。记得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基于这个认识我才对没有让学生具体“翻译”,也不知道这点做的对与不对,上课前应该多找一些老师探讨。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