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的利与弊(浅谈八股文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代币制的利与弊 八股取士的利与弊(浅谈八股文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启示)

八股取士的利与弊(浅谈八股文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启示)

2024-06-18 1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古至今,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始终存在于中国,始于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自出现起就成为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方式。

经过历朝历代的改革创新,科举制也在不断的完善,明清时期出现的八股取士制度,显然是科举考试趋于规范化的一个标志。

它的问世成功实现了科举考试试卷规范化的历程,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以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为主要论点,从明代八股取士利弊分析,谈其对当代考试制度的启示。

一、八股文的基本形式

如果想要了解八股取士,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八股文这种写作题材。因为在八股取士的考试中,八股文是被作为主要考试内容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的文章组织结构,其主要意思为文章由八股组成,在文体上有着极其讲究。

八股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模式化特征,对于写作格式要求非常严格。

八股文将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中为主题头和主体部分。

这两部分在文字中承担不同方面,题头作为导读部分,具有说明题目以及简要概括的作用。

而主体部分则展开议论,进行内容的详细见解,通常来讲,一篇完整的八股文应该具有八个部分,存在“起承转合”的逻辑,具有严格鲜明的写作结构。

二、八股文与科举考试

(1)八股取士起源之说

如果把八股文和科举考试关联在一起,那么就将这种特殊的文学题材赋予了独特的意义。运用八股取士方式选举人才,就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大亮点。

《明史》中说:

科目者, 沿唐、宋之旧, 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 然代古人语气为之, 体用排偶, 谓之八股, 通谓之制义。

可见在明朝时期,八股文就已经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部分,它的存在,等同于读书人敲响仕途的一块敲门砖。

在明清时期,只有充分研习八股文体,能够将以四书五经为命题的文章书写的灵活自如,才有可能真正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八股文这种题材在明清时期,仅运用于科举考试中,除此之外,同一时期的任何公司文书和著作,都不会采用八股文的方式。

由此也可看出八股文除了在科举考试中有可用价值以外,在其他地方丝毫没有用武之地,多数读书人一旦考中,就不会再钻研八股文。

(2)八股取士出现的原因

每一种制度的出现,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八股取士制度能够出现在明清时期,并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也有着其独有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谈。

在经济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制度也在不断变迁中,实际中国历史发展至明朝时期,封建制度就已经遭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冲击,在这种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化,甚至对封建社会产生不满。

而明朝又是一个大肆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朝代,自然不会让资本主义萌芽在本朝滋生。

所以为了更好的控制百姓思想,从而达到“愚民”的效果,统治者推行八股取士政策,企图加强对百姓的思想控制。

在文化方面,明朝时期出现的程朱理学思想,实际是八股文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程朱理学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儒家学说发展完整,而儒家思想的发展,对统治者而言有利无害,他们希望君臣及三纲五常能够在国家内部发展。

而程朱理学思想不重创新,重于模式化过程,这也是八股取士能在明朝时期得到发展的一个原因。

三、浅谈八股文利弊

八股取士这种文体自出现以来,在中国古代持续了近五百年之久,在这期间,八股文题材接连遭到抨击,无数文人对此文体表达反对看法。

但在明清时期,八股文依然僵而不死持续下来,可见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拥有极强的生命力,接下来浅谈八股文是非功过。

(1)八股取士使科举考试规范化

纵观古代考试制度变革,不难发现自隋唐时期出现科举考试以来,为完善科举制度,历朝历代都在做着不同的改变。

而考场条例也在逐渐变得严密起来,与此同时,科技制度的考试科目与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却从未有过规范化的考试内容。

直至宋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已经定型,主要为诗赋和经义两部分,而元朝时期,则是将这两部分减省为经义一科,又增加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

但归其本源来看,宋元两朝的科举考试以评判诗赋和经义这两部分为主。

但与此同时,就会产生一个现象,那就是经义与诗赋并没办法产生标准答案,其主要内容难以评判,很可能使考官在评阅试卷中掺杂主观情感,这就使得科举考试失去了公平性。

但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的出现,实则解决了科举考试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将考试变得规范化起来。因为在八股文具有严谨的考试模式以及字数限制,使得考试能够在一定评判规定上进行。

由此可见,评卷规范化和客观化,对于科举考试而言,无疑是一种跨度非常大的进步。

(2)八股取士为国家选拔人才

尽管后世之人,大多认为八股文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颗“毒瘤”,但基于明清时期社会背景来看,还是有许多人才通过八股文考试走上了仕途之路。

不仅如此,能够通过八股取士走上仕途的读书人,绝对与平常人有很大差别。

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四书五经进行钻研,将以程朱理学为体系的儒家思想进行熟记研究。

而在这个过程中,实则是对读书人心灵的一种影响,使得明清时期文人群体拥有良好的风气。

在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这一方面,八股文考试可以说是古代考试制度中的登峰造极,远大于其他科举考试给予的影响。

(3)八股取士限制读书人培养独立思维

由于单一的考试模式,以及固定化的考试内容,使得八股取士自出现开始,就拥有僵化单一的特点。

这种通过一篇文章决定读书人仕途的惊心动魄的方法,就决定读书人仕途的方式,实则存在许多弊端。

八股文考试,要求学生对四书五经进行细致化了解,在进行文章创作时,也要围绕命题而写。

实际整个过程中,读书人都是在规矩的条框中进行创作,形同于为创作的文字设下无形的牢笼。

久而久之,读书人的思想也会受其牵制,开始呆板化以及模板化,甚至长此以往下去,缺乏独立思考思维。

八股文单一僵化的格式,使得《四书》成为读书人学习的一大标准。

除此之外,其他书籍一概不读,长此以往下去,限制了读书人学习的多样化,甚至出现不知汉祖唐宗是哪朝的可怕现象,真正应了那句“读死书”。

所以在明清时期选拔出的人才,大多都有些思想僵化,能对《四书》了如指掌,却在治理国家上脱离实际,社会风气趋于功利化。

四、八股文对现今考试制度启示

(1)考试制度应保持公平性

科举考试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存在,主要因为它对社会拥有重要的职能作用。

科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流动的功能,在人才更替和选择上具有重要职能。

除此之外,科举考试的公平开放性,也是它能够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强调不看重家世地位等一系列先赋性因素,除小部分特定限制以外,大部分的百姓都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改变自己人生。

这也是封建社会少见的公平平台,也确实有很多底层百姓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成功实现自己价值,走上仕途之路。

这一点,也应当是现代考试制度所借鉴和学习的,在每一场考试中,都应保持高度公平性,以此提倡考试精神,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参与考试的考生都能真正享受到参加考试的利益。

(2)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从古至今,考试带给大家的意义都不仅仅是通往仕途和改写人生的路。实际更重要的,应当是为考试学习过程中,自己收获的知识与思想升华。

纵观八股文考试,实际内容过于单一化,也使得明清时期教育发展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以及不平衡性,长此以往下来,实则是弱化个人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而我国现在许多考试制度,也正在避免八股文制度下的弊端,进行着种种合适的改革方式。

以我国高考为例,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发展,从传统的文理分科考试实行,到开始提倡文理并重,这一政策跨越,实际对考试制度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前的文理分科,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学习中出现“学文不管理,学理不管文”的现象,使得教育趋于功利化发展,与提高个人能力,培养理性思维相背离。

俗话讲“少年强,则国强”,培养青少年对于国家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培养国家青少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结语

八股取士以及古代科举考试的取消,必然是因为其不再适合于社会发展。本篇文章通过八股取士利弊入手,也是为了客观分析八股取士的出现对后世造成的作用与影响。

当然,八股文僵化呆板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不容置否,它对控制读书人的思想以及社会风气上都拥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此处强调,本文对八股取士保持绝对公正看法,更不支持八股取士以及科举考试在现今社会发展。

我们不可否认八股取士中的思想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今,但绝对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毕竟其中仍有利可谈。

如今时代变迁,社会结构以及时代价值观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创造出真正适用于时代发展的考试制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