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880彩铅和uni的区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牌子的水溶性彩铅好用 三菱880彩铅和uni的区别

三菱880彩铅和uni的区别

2023-12-01 0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纯纯科普+干货~

分享给爱画画的小可爱~

9f09ea97dcefbaead12b94750f46b074.png

如何区分水溶彩铅跟油性彩铅

彩铅分为两种,水溶和非水溶。非水溶彩铅大部分为油性。也有比较昂贵的干性铅笔,但是前两者用的居多。

1  外观不同

水溶彩铅笔杆上会有小笔刷标志,而油性彩铅是没有的。

诺~~~看我看我∨∨∨

f301b89d50f16b77acf41bc9424f55ab.png

8fdaf6fbe69fe3edb863e32a9bb43b3c.png

2  特性不同

水溶彩铅加水之后颜色能够晕染开,达到水彩效果。非水溶彩铅加水之后不会有晕染效果。

一直用的辉柏嘉绿系铁盒,水溶跟油性都用。相比之下,感觉除了溶不溶水这一特性之外,色彩鲜艳程度,笔的软硬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①  绿系水溶色彩比较浓烈,特别是水溶完后的颜色更加好看。但是笔的硬度相对于油性来说会稍软,毕竟也是要加水溶开的,笔太硬还怎么好好溶.......

②  油性的话就恰恰相反,笔稍硬,颜色相比水溶没有那么艳丽,但是彩铅叠加二十几层是没问题的。

 水溶的具体操作方法

水溶干画法

就是直接用彩铅铺色,然后用笔刷蘸水水溶。在溶的过程中整理一些小方法分享给大家,适合不同画面的水溶小Tips~

水溶前简单上色

83fcb6e381f7049f4a7a2046e5acd598.png

溶过效果

92f10afaddfa0e2352dd17c693a57e3f.png

以下干画法通过不同画面可以选择不同溶法

1  从浅到深,或从深到浅(溶渐变效果画面可用)

e978bdb8aa1748fe75f65a596772fd7a.png

2  横线竖溶(房子建筑风景适用)

46d5c399be31f04dabb2925931b6269f.png

3   打圈圈水溶方式(天空风景画面)

c2843fd18b1f02ee6f83bbfff5ffaaa1.png

以上的小技法大家可以根据画面效果选择~

 水溶时可能遇到的情况

① 水溶不均匀怎么办?

如下图,边缘部分有颜色堆积情况怎么办?

24f98ac3630ccd988baad567e2a72cb0.png

这个时候要看看画面情况,如果画面还没有干,可以用笔稍微蘸水,从深色位置把颜色推开,跟旁边浅色衔接起来。

fa126044810b202baa6cbbb5dc75c784.png

② 怎样控制水分?

首先根据画面水溶部分选择不同型号的笔刷。

a6550492ebdb76c23361fda23491214f.png

溶小部分画面的时候水分少一些,把笔刷放进水杯打湿,然后在杯口轻蘸两下就可以了。

4078fa34cb11fa85ccdbae9f9edabaa5.png

eda6d13d36e1f3c89a542b893261fa10.png

溶大的画面,比如大片花瓣就需要稍大号的笔刷,放进水杯打湿,就不需要在杯口轻蘸。所以,根据画面大小去控制水分的多少。

③ 水溶跟水彩的区别?

水溶一直是模仿水彩的一种画法。

对刚刚入门的新手来说,可以尝试体验下不同的画法。其次是,水彩在调色上色上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是用水溶借色法调色还比较容易,并且也能画出水彩效果。

想要学习水彩,但是觉得太难不好入门,可以试试水溶画法。

④ 什么时候需要水溶?

水溶会在一些需要表现柔和画面当中,比如皮肤,花卉。当然也可以作为画面底色,比如画人物,可以先溶皮肤底色,然后再用油性彩铅去画细节,这样就能画出丰富的层次感,达到很好的画面效果。

但是也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哪些需要水溶,哪些不水溶。画画前期鼓励大家多尝试不同画法,画多了就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画面效果去选择画画方式就好了。

⑤  水溶画面的表现效果

f8cb6682660c662ce78a50e301c91694.png

6d3752d172db6455875364c7182a594a.png

75d429cc7089f664f45f51c775cfccc2.png

fdfab166d31e7d880d01c36e50a16839.png

cc822dfd495f9cfff0f7bfaf47587b63.png

水溶是彩铅界的心机BOY,

既能有铅笔的特性,又有水彩的效果和乐趣。

对于初学者来说,效果跟乐趣同样重要,

毕竟画画是件长久的事,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

快收藏起来吧!我们会尽力搜集干货,分享给大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