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应知应会(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管控人员筛查点 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应知应会(三)

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应知应会(三)

2023-06-04 1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1 中风险地区划分标准是什么? 采取什么管控措施?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中风险地区。风险区域范围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划定,中风险地区采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等管控措施。

42 中风险地区解除标准是什么?

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地区。

43 针对密切接触者应采用怎样的管控措施?

密切接触者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以下简称“7+3”管理措施),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44 发生较大规模疫情时,针对密切接触者的管控措施应做如何调整?

发生较大规模疫情时,为缓解集中隔离点资源严重不足,对密切接触者可采取“5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5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措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2、5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45 针对密接的密接应采取什么管控措施?

密接的密接采取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每日应做好体温和症状监测,在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密接的密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且对应的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前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可于第7天解除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前两次核酸检测有阳性结果,将密接的密接调整为密切接触者,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

46 针对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判定原则的涉疫场所暴露人员应采取什么管控措施?

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判定原则的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经风险评估对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采取核酸检测措施。

47 对有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要求是什么?

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管理期限自离开风险区域算起。

48 对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要求是什么?

采取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可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期限自离开风险区域算起。

49 对有低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要求是什么?

3天内应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健康监测。

50 实施区域核酸检测的步骤有哪些?

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制定可操作的核酸检测方案;迅速组织调度核酸检测力量(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物资;合理设置采样点;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在区域核酸检测能力不足时,可采用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51 发生本土疫情后,密切接触者应在多长时间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

密切接触者应安排负压救护车在8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做到“应隔尽隔、应隔快隔”。

52 密切接触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转运前要做好人员的组织管理,按照就近原则,合理分配集中隔离点和调度安排车辆,及时掌握转运进展,坚决杜绝将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共同转运。

53 密切接触者转运过程中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转运过程中做到有序就座,控制同车人员数量,尽量保持间隔,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及车辆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4 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的“三区两通道”指什么?

“三区两通道”是指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内部根据需要合理分区和设置通道。“三区”即隔离区、工作准备区(生活区与物资保障区)、缓冲区,“两通道”即工作人员通道、隔离人员通道。

55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分别有什么要求?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应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严格落实单人单间居住,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本人及共同居住人不得外出。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6 隔离场所如何解除隔离需注意哪些事项?

解除隔离时,对“人、物、环境”同时采样进行核酸检测,如结果均为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如物品或环境核酸检测阳性,在排除隔离人员感染的可能后,方可解除集中隔离。原则上由隔离点医务人员负责隔离人员采样工作。

57 针对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怎样迅速开展溯源调查?

针对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迅速开展溯源调查,坚持人、物、环境同查,优先排查“人传人”的来源。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核酸筛查、血清抗体动态检测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从人、物品和环境等方面逐一分析论证,综合研判病毒来源、传播途径和传播链关系,并密切关注病毒基因变异情况。

58 对有证据提示物品、环境是传染源的,应采取什么方式避免证据丢失?

对有证据提示物品、环境是传染源的,应采用先封控、再采样、后消毒的方式,避免证据丢失。

59 根据环境风险、污染程度和物品特性,可选择哪些消毒方式?

根据环境风险、污染程度和物品特性,可选择消毒剂喷洒、喷雾、擦拭、浸泡等化学消毒方式,或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机等物理消毒方式,或密闭封存、长时间静置,或按医疗废物处置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60 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运期间、转移后、治愈出院(舱)时怎样进行消毒?

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运期间,应对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随时消毒;转移后,应对其居住地、活动地及其他可能被污染场所进行终末消毒;治愈出院(舱)时,应对其个人物品消毒后方可出院(舱)。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