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广告的生命和灵魂 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知识

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知识

2024-06-17 0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这段话中,隐藏着一个问题:“形式因”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那“形式因”的主体是谁?这个追问形成了西方文化的两个维度:神和人。一方面神拥有全部知识并运用知识创造了宇宙和整个自然;另一方面人分享了神的知识用来改造自然并构建人类社会,从这两种观念出发,形成的是可知论,只要人无限地接近于神就能获得宇宙和整个自然创造的秘密。因此,形式来源于神,被人认知,通过天文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成为人类的知识。由此可知,知识分为两个方面:元知识(神造论)和人类的知识(分有论),知识是世间最神圣和最崇高的存在。在《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知识来源于神,他取消了神的维度,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人对宇宙和整个自然的观察和研究,因为人是有灵魂的主体性存在,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灵魂不能脱离人的躯体而单独存在。

在实体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质料、形式、质料和形式的合成。在神造论的背景之下,这种区分形成了神对宇宙、自然、人和人类社会的创造;在人作为有灵魂的主体性存在的背景下,这种区分形成了人对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形态的探索。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问题并没有超出物的范畴,从而也奠定了他的灵魂论也没有超出生命的范畴。

二、《论灵魂》中的灵魂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实体” [1]67。有些事物有生命,有些事物没有生命,他说:“所谓生命,乃是具有摄取营养、生长和腐败的能力” [1]67,“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必定是复合性的实体” [1]67,“生命是有灵魂与无灵魂的事物的区别所在。” [1]75在这种区分中,灵魂作为有生命的事物存在的原因,排除了无生命的自然物,因此,有生命的存在能够作用于无生命的存在,无生命的存在只能作为第一实体——质料。

在有生命的存在中,亚里士多德将其分为:植物、动物和人,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有自然的躯体,亚里士多德认为:“躯体并不是灵魂。躯体并不隶属于某个主体,它自身即是主体和质料。所以,灵魂,作为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形式,必然是实体,这种实体就是现实。灵魂是我们描述的自然躯体的现实,这个现实有两种意义,类似于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 [1]67,69。

在这段话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灵魂和有生命的躯体,认为:有生命的躯体是质料和主体,灵魂是有生命的躯体的形式,是有生命的躯体是其所是的原因,与实体问题的划分形成了对应的关系:

质料→形式→质料和形式的合成

躯体→灵魂→躯体和灵魂的合成

灵魂作为有生命的躯体是其所是的原因,灵魂成为了生命存在的重要问题。因为有生命的躯体有各个部分,如:眼、耳、鼻、舌、身,灵魂实现了有生命的躯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那灵魂一定有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灵魂有部分,那么灵魂的部分也是不能和躯体分离。因为他们中有一些部分的现实不过是躯体部分的现实而已。有一些部分也许能够分离存在,因为它们根本不是躯体的现实。” [1]73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灵魂的两个部分:一部分使躯体实现的灵魂,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实现;另一部分使知识实现的灵魂,如思辨。但这两部分都在生命的范畴之内,是生命的实现。由此可知,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既是有生命的躯体及其功能的本原,又是思辨的本原。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使生命体具有四种能力:营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及运动能力。这四种能力分别作用于有生命的躯体,是有生命的躯体存在的原因。

1、与躯体结合的灵魂:营养、感觉及其实现。

与躯体结合的灵魂,是有生命的躯体各部分功能实现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仅有营养能力” [1]81,它的营养能力通过根和枝叶来实现,植物没有分有灵魂的其它能力。植物的“营养能力可以和感觉能力相分离” [1]83,没有感觉能力,植物也能够生存。“对于动物来说,首要的是感觉” [1]75,因为动物的营养能力靠感觉,没有感觉,动物必然死亡。有些动物视觉能力发达、有些动物听觉能力发达,有些动物嗅觉能力发达,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动物不同的生存技能。总体来说,感觉是动物生存的全部,如:一只鸟失去了视力,它很快就会被其他动物猎食。以感觉为中心,动物在自然中形成了自己的生存世界,“极少的动物具有推理和思辨的能力” [1]85,通过现代实验发现乌鸦和黑猩猩具有简单的推理能力。在人的世界中,除了具有动物的营养能力和感觉能力之外,尤为突出的是思辨能力,这个思辨能力不是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或拥有很多技艺,而是一种解释性的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有感觉的动物中,摄取营养的方式靠的是外在世界,即:动物摄取营养不像植物,它不是自足的。因此,存在着感觉和感觉对象的问题,即:什么东西可吃,什么东西不可吃,什么地方可住,什么地方不可住,必然在动物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基本的记忆,否则,就很容易被猎食,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感觉和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记忆和感觉之间的关系。

其一:感觉和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感觉对象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感觉方式来实现的,每种感觉方式与感觉对象有着特殊的关系,如:视觉作用于颜色,听觉作用于声音;视觉不能听出声音,听觉不能看出颜色。但它们共同作用于感觉,形成感觉对象的最初实现,感觉是这些功能的最初综合。通过感觉,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正在转动的白色的物体”,一种感觉方式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感觉通过感官感知对象,并对对象进行综合性处理,形成感觉对象的实现。现代认知科学认为:感觉的实现是人体的神经与大脑的相互关联形成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神经问题还没有被提出来,他对人体的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是物质性,而是精神性。他认为这些躯体功能的实现是灵魂作用的结果,因此,灵魂被他称为“生命的本原”。毋庸置疑,亚里士多德对感觉以及感觉对象实现问题的探讨,奠定了认知科学的基础。

其二:记忆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外在事物通过感官获得的感觉体验必然要形成记忆,否则,感觉与感觉对象之间就成了即时性的存在,就会使得感觉对象永远是新鲜性的。因此,对感觉对象的感觉,永远是在体验和记忆中形成,否则,感觉对象就不能实现其存在。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直观的判断,这种判断是根据感觉的对比产生的判断,通过调取感觉对象呈现状态的记忆进行对比,形成是否可以选择的基础判断。这种对比不涉及思辨和知识,但是涉及记忆和体验。日常生活中,记忆和体验是思辨和知识的基础,但思辨和知识可以脱离记忆和体验而自为的存在。在动物的世界里,存储着大量记忆和体验的信息,以此来应对外在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安危问题。感觉与感觉对象在即时性氛围中存在,记忆和体验是对这种氛围的保留,实现了甄别、筛选和定位。因此,动物凭借着感觉、记忆等功能应对外在世界的变化,形成了动物的生存策略。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虽然没有明确探讨记忆的问题,但他认为:“每一种感觉器官接受了感知客体,但没有接受它的质料,这就是为什么,在感觉对象消失后,在感觉器官中仍然存在着感觉和精神影像。” [1]147

综上所述,与躯体结合的灵魂,使躯体的各个部分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实现了生命体与外在世界的沟通,作用于生命体的营养能力和感觉能力。

2、与躯体分离的灵魂:思维及其实现

与躯体分离的灵魂,是灵魂的另一部分:思维。这一部分不是躯体的现实,不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原因,但是,这一部分灵魂是分析和综合的本原,它是知识的现实。这部分灵魂的重要性在于:它不陷入到任何一种与躯体结合的感官感觉之中,它对感官感觉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理性的表达,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概念性把握。

思维在形式上是自为存在的,它不为任何其他外在目的而存在,它自身是自身的本原,并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结构,“心灵潜在地即是思维的对象,但现实上,在思维之前它什么都不是。” [1]169思维是心灵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灵除了接受能力外,并无其他本性。” [1]165心灵接受来自感觉对象的影像,比如:石头在心灵中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石头的形象。心灵的对象就是石头的形象,通过思维对心灵对象的考察,形成思辨和知识。心灵对象在原初的意义上,是一堆混乱的形式,思维通过推理和类比的方法建立起关系和模式。但是,思维之所以能够对混乱的形式进行分析和综合,原因在于思维本身是这些混乱的形式的本原。思维是自为存在的,思维本身拥有知识并运用知识。如果说形式是质料的实现,那么思维就是形式的实现。思维是离质料最远的存在,是心灵中形式的本原。

思维作为灵魂的另一部分,是理智的,这部分不因为感官影像的影响而改变,也不会既是A又是B,这部分是永恒不变的,不可分的。思维是万事万物的原理,它通过心灵接受感官影像,整理感官影像:一方面,它思维心灵的形式形成对外在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它思维它自己,形成充足的理智存在,而思维作为思维就在于它思维它自己。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人的世界的终极存在在于思维。思维在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意义上认识并创造了整个人类世界。

灵魂中的思维部分是灵魂的高级存在,它是自为存在的,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改变,是永恒的,自足的存在。灵魂的这部分存在不容易被应用,因为大部分动物和人都生活在欲望和情感之中,在体验和记忆中,形成对生活的选择,很少有人进入到理智的永恒世界之中,体验思维的存在。因为人的躯体的生理的需求让灵魂的思维部分服务于灵魂的感觉部分。

3、欲望:运动及其实现

有感觉能力的动物一定有欲望,“因为有感觉,就会有痛苦和快乐,有痛苦和快乐就一定会有欲望。” [1]77所以,欲望一定会引起运动,或是思维运动,或是躯体运动,使得欲望的目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我们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那么我们在每一个部分中都可以找到欲望,因为在计算的部分中存在着意志,在非理性的部分中存在着欲念和情感” [1]183,“运动总是与客体有关,并且和想象或欲望联系在一起;因为除非在冲动之下,寻求或躲避某些事物,否则不会产生运动” [1]185,“运动是人躲避或追求某些事物的特征。” [1]185因此,运动在感觉和思维中同时存在,欲望是运动的起点。但是,感觉和思维引起运动与否却存在着矛盾,形成了身体欲望与理智欲望之间的矛盾关系。即:“当心灵命令和思维驱使我们回避或追求某事物时,不会产生运动,但是在缺乏自我控制的情况下,欲望却能怂恿人们行动。” [1]185,187似乎运动是心灵和欲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运动与不运动之间,形成了一种自我控制的,有目的性的选择,产生了实践心灵和思辨心灵的分界。思辨心灵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但是实践心灵是做与不做的决定者。比如:我打算好明天上午在图书馆学习,以确保考试能取得好成绩,但是一位同学叫我去唱歌娱乐,我去还是不去的决定取决于我本身坚定理智,还是服从身体欲望。但无论是去了还是没去,都是一种行动,思维不能决定行动,而是欲望,我不去是想取得好成绩的欲望超越了娱乐的欲望,我去是娱乐的欲望超越了取得好成绩的欲望。“欲望所企求的事物乃是实践心灵的出发点,而实践心灵的最后步骤又是行为的开端。” [1]187因此,欲望是运动的源泉。理智之所以能作用于欲望,不在于欲望的无能为力,而在于对善的目的性追求,因此,形成了理智欲望和身体欲望之间的矛盾,但是,最终的解决在于欲望的压抑或妥协,仍然是欲望的行动。

欲望实现了在世存在的所有行动,欲望是有生命的存在物的重要能力,欲望包括与躯体结合的灵魂的营养、感觉及其实现;与躯体分离的灵魂的思维、心灵(计算能力)及其实现。正因如此,人在理智欲望和感觉欲望的交织之中存在,非欲望的存在,是生命的暂时满足。即使形而上学的起点也是困惑,以及对困惑问题的解决。

灵魂问题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他解释了感觉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也解释了理智存在的原因,对整个生命世界做了一次全面的解读,这两部分回应了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知识不确定性的问题,同时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排除灵魂问题,所得到的就是现代认知科学的基础,因此,当传统的形而上学系统崩溃之后,亚里士多德哲学仍为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三、德性与真理

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既是有生命的躯体的感觉和营养的实现,又是思辨和知识的实现。因此,在人与人结成的城邦之中,公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德性和真理。

在感觉和营养方面,为了个体生命存在和生活的幸福快乐,所有的动物都形成了趋利避害的生存策略,而人类在这个方面做的最为突出,最重要的方式是建立城邦。在《政治学》的开篇,亚里士多德就讲:“城邦是最高最广的善”,城邦的建立是为了追求快乐美好的生活,城邦提供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制度。然而,人作为一个有感觉的趋利避害的动物,在城邦生活中,必然有一部分人享受城邦的利益,另一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城邦的利益。因此,城邦生活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形成良好的城邦风尚。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规定了城邦中各个阶层公民的德性,其中,最重要的德性有四:正义、勇敢、节制、智慧,使得城邦能够保障全体公民的幸福快乐。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之中,亚里士多德确定了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两大范畴,并探讨了三种生活方式:“最为流行的享乐生活、公民大会的或政治的生活,和第三种,沉思的生活。” [2]11因此,最初的德性生活不是作为德性的要求而存在的,而是作为规范人的趋利避害的行为而存在的。关于诗人与城邦之间的关系,柏拉图对诗人的批评主要在于对城邦德性问题的重视。在《理想国》第二卷和第十卷中,柏拉图对荷马史诗的批判,目的是为了建构一个幸福、快乐、美好、正义的永恒城邦。那些只懂得唱歌、跳舞、玩乐的人,哪里懂得维持城邦美好生活的艰辛!城邦提供了唱歌、跳舞的舞台,而唱歌、跳舞也可能毁灭城邦,这是柏拉图充分认识到的,因此,在《理想国》中,城邦的每一位公民都要按照自己的职责保卫城邦,诗人也不例外。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为了美好的生活建立了城邦,城邦反过来又压抑了人的全面感觉,在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城邦的建构和解构的两极,城邦的价值必然被设定,城邦的价值设定也必然不断地被瓦解,因为这一切的建构基础在于感觉、情绪和情感的实现,人是一种在感觉、情绪和情感中存在的动物,而感觉、情绪和情感却是不稳定的。

在思维方面,现代社会中思维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进行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执着于感觉以及感觉所提供的生活,并没有进入思维之中,过一种理智的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生活让一部分人有了闲暇时间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专门从事理智研究的工作,他们不满足于城邦提供的外在的享乐生活。他们对城邦生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保障了城邦的美好生活:一方面是针对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德性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针对公民,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德性和行为规范。在管理者和公民之间如何形成彼此认同,如何形成官民之间和谐的关系,两者如何互相监督促进,共同实践美好的城邦生活。直至今日,西方的哲学和社会实践仍在这些问题的考察之中,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作用于人心,作用于社会现实,形成美好生活的理想。古希腊的城邦问题和现代的社会问题不可同日而语,但正义、自由、平等、爱、美、善等一系列问题是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对公民生活的关注,对美好的城邦生活的实践奠定了最基本的议题,但这部分议题的不在感觉问题的实现之中,在于更进一步的对理智生活的追求,作用于永恒的城邦,形成的是真理问题。伴随着自然科学应用于整个城邦,形成了惠及全民的城邦社会。

在感觉和思维两个方面,一个在思考趋利避害的基础上形成城邦公民的德性生活,一个在思考永恒和自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理智的沉思生活,这两种生活是对灵魂中感觉和思维两部分在现实中回应,因此,灵魂问题是古希腊一切问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Aristotle, translated by W.S. Helt, On the Soul [M],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文艺学

专注学术,分享生活

With attitude / No boundar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