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北京城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京都九门城楼 消失的老北京城门

消失的老北京城门

2024-06-02 21: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初建城用的小城砖和元代城砖相仿,尺寸为29cm×14.5cm×4cm,后来改用大城砖,长47~49cm,宽23~24.5cm,厚11.5~13cm。我们现在所说的48cm×24cm×12cm,是清代的城砖规格。据史料记载,这些修城门、城墙所用的城砖均出自山东临清。之所以选在临清烧砖,一是因为那里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二是因为临清土质细腻、沙黏适当,烧出来的砖质地细腻、硬度高,所谓“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隙”。城砖需走水路进京,大运河上途经临清的漕运船只必须义务捎带贡砖,每艘40块砖。为方便装船、运输,临清烧砖的官窑都修在运河边。明清两代建城、修城,对青砖的需求把临清的烧砖业推向鼎盛时期,据说大运河山东临清段两岸聚集的官窑曾有上万座之多,绵延十几里。

       1406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07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坛庙、修城垣。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重建后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古城墙呈“凸”字形,墙基宽24米,高12-14米,全部为板筑夯土墙,沿用清朝至民国。

       1949年,傅作义投诚,北京城幸免于难,虽然清末就开始有损毁,但内城基本完整,得以完整地迎接新中国。

       50年代初期,有观点认为,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阻碍和限制着城市交通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则建议在城西建一座新城,旧城作为城市博物馆,但当时指导思想是把北京建设成工业城市,观点提出后立刻被否定。

       这一指导思想使古都历史风貌完全被改变。

       1952年,组织市民义务劳动,动员各单位拆墙取砖取土,几年之内,外城的墙被全部拆除,内城墙被拆了一半。

       1953年,为改善交通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被拆除,交通取直线通过。

       1954年,中轴线上的地安门被拆除。

       1956年,永定门城楼周围城墙被拆除。

       1957年,永定门城楼箭楼被拆除,理由是妨碍交通。

       1959年,中华门被拆除,为修建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腾地。

       1965年,地铁工程动工,内城城墙开始拆除。

       1969年,内城城墙在修建地铁和备战备荒中被彻底拆除。

       如今,北京古城仅余幸存的几处原始遗迹。

       值得欣慰的是,北京将复建一部分被拆毁的城楼。

老北京城平面图

北京九门是指明、清北京内城的9座城门,分别为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南面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又称前三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北京内城又称“京城”、“大城”。东段和西段的大部分为元大都城墙,北段和南段修筑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内城有城门九座故又名“内九城”,由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组成,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   京都九门大多无存。

1 朝阳门

2 崇文门

3 正阳门

4 宣武门

5 阜成门

6 德胜门

7 安定门

8 东直门

9 西直门

       老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

内城九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宫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龙脉口四门:大清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增开四门:建国门、和平门、复兴门、水关门

皇城四门

1.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

       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红菱花门扉,60根通天圆柱,贴金的“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天花藻井,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门前金水河架起七座精美汉白玉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桥南东西两侧,各有白玉石华表矗立,极富气势。

       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

2.地安门

地安门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与天安门相互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70年),称北安门,俗称“后门”。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改称地安门。地安门规制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左右次间为门,每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窗,无城台,红墙,门基为青条石。

       1955年春天,为交通让道,地安门被拆除。

3.东安门

东安门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木结构殿宇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中辟三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扇。门内另有东安里门,为随墙门式建筑。其门西对宫城之东华门。东对玉河之“皇恩桥”。

       1912年曹锟兵变推翻张勋时被焚毁。

4.西安门

西安门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垣偏北。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明宫城西侧有大片水面,侧面距紫禁城较远,所以西安门与东安门不在一条直线上。

       1950年12月1日因失火西安门被焚毁。

宫城四门

1.午门

午门

       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

2.神武门

神武门

       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神武门,明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

3.东华门

东华门

       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阴门”。

4.西华门

西华门

       清朝末期,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龙脉口四门

1.大清门

大清门

       大清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正阳门北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是皇城的正南门。明代称大明门,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为大清门,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

       为扩建天安门广场,于1954年被拆除。

2.端门

端门

       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

3.长安左门

长安左门

       长安左门,位于天安门前的东侧,长安街因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与长安右门东西相对,为皇城通往内城东部的孔道之一。

       1912年拆除左、右门汉白玉石槛,1952年长安左门被拆除。

4.长安右门

长安右门

       长安右门在天安门西,又叫白虎门。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与长安左门规格建制完全相同。

       1952年,为了方便长安街的通行,与长安左门一起被拆除。

内九门

1.西直门

西直门

西直门

       西直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北侧。元朝时名为“和义门”。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修缮后改名为“西直门”,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增建瓮城、箭楼、闸楼,并将元和义门包筑在西直门箭楼城台之下。

       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出西便是玉泉山,玉泉山泉水清澈、甘甜。因此每日清晨给皇宫运水的大马车都要进出于西直门,因而又被称之为“水门”。

2.德胜门

德胜门

德胜门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预示打胜仗,故德胜门又被称之为“出兵门”。东边城墙上放一尊炮,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百姓听炮对时。

       元朝时名为“健德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名为“德胜门”。洪武四年(1371年)废除元朝时的旧北垣及诸门将原有二道防线的新城垣加宽加高,西侧门仍称为“德胜门”,这便是今天说的德胜门,明正统元年至四年增建箭楼、瓮城及闸楼。

3.安定门

安定门

安定门

       安定门位于内城北垣东侧。元代时名为“安贞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安贞门”为“安定门”。洪武四年(1371年)废除元朝时的旧北垣及诸门将原有二道防线的新城垣加宽加高,东侧门仍称“安定门”。永乐七年(1409年)修缮安定门城楼及城垣,正统元年再次修缮城楼,并增建瓮城、箭楼、闸楼,从而形成完整意义的安定门。

       安定门以出入粪车为主,过去老北京有一句顺口溜“安定门,三道坎儿,粪场、窑坑、乱坟岗儿”。出了安定门城楼就是城外了,比较荒凉,靠近地坛东、南、北三面均有粪场,粪霸雇人将城内居民厕所的粪运到粪场,掺上炉灰晒干,卖给郊区农民作为肥料。

4.东直门

东直门

东直门

       东直门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朝洪武年间修补城门并沿用旧称,永乐十七年(1419年)改名为“东直门”。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年—1439年)重建城楼、箭楼、瓮城。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过去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明清时期建设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因此又俗称“木门”。

       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铺石板路,共有一百五十多家铺子,茶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5.朝阳门

朝阳门

朝阳门

       朝阳门位于老北京内城东垣南侧!元朝时被称为“齐化门”。洪武元年(1368年)、四年(1371年)都曾对齐化门进行修缮。明正统时期重建城楼、箭楼、瓮城并将“齐化门”改名为“朝阳门”。

       朝阳门走粮车,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要通过水路通惠河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再装车进城,城内九仓之粮都从朝阳门运入,城门洞顶上刻有一束谷穗,每逢京都填仓之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

6.崇文门

崇文门

崇文门

       崇文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东侧,距正阳门约三里。元大都时的“文明门”即在崇文门稍北处。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将元大都城南垣向南拓建,门亦随迁。正统元年(1435年)重修并加筑瓮城、箭楼及闸楼,改名为“崇文门”。因附近有一座“哈达王府”,讹传谐音“哈德”,民间又把“崇文门”称之为“哈德门”。

       崇文门外是酒道,明清时期美酒佳酿多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加之北京南郊大兴县一带还有很多酿酒作坊,酒车从崇文门进城,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故又被称之为“酒门”和“税门”。

7.正阳门

正阳门

正阳门

       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城楼修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统四年(1439年)又修建了箭门和瓮城。其箭楼和城楼中间的门洞只有举行国家大事和皇帝出行时才开启,故正阳门又被称之为“国门”。其建制规模也为内城诸门之最。由于地处内城正南方中间部位因而又被称为“前门”。

       正阳门,走龙车。是皇帝专用门,每年冬季到天坛祭天,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就走正阳门。

8.宣武门

宣武门

宣武门

       宣武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西侧,距正阳门约三里,与崇文门遥相呼应,宣武门城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初名沿用元“顺承门”旧称;正统四年(1439年)重建城楼并加筑瓮城、箭楼、闸楼。

       菜市口是北京闹市,从南方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清朝时,刑场设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在宣武门箭楼西侧立了一块写有“后悔迟”的青石碑,每年秋后问斩时,犯人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故而宣武门又被称作“刑门”。

9.阜成门

阜成门

阜成门

       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南侧,元朝名为“平则门”。明正统年间重修箭楼、城楼、瓮城并改名为“阜成门”。

       阜城门,走煤车,京西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就是阜城门。明清时期煤栈客商募捐镶砌一刻有梅花的石条。梅与煤谐音,阜成门又被称之为“煤门”。

内城后增建四座城门

       北京城门是由箭楼、城楼和瓮城三部分组成。建国门、和平门、复兴门、水关门、是清朝末年、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日伪统治时期为方便出行在城墙上掏出的“洞”并相应的命名。其共同特点是:就城墙墙体而修筑;门上无箭楼、城楼等防御性设施。因此这四座城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城门。

1.水关门

水关门

       水关门,崇文门和正阳门之间。

       以前这里曾是各国列强的势力范围,1900年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使馆区东出口崇文门和西出口正阳门被团团包围,使各国列强成为笼中困兽,虽最终列强获胜,但唯恐再次出现类似围堵而无法逃脱,于是便在北京内城南城墙的御河出水孔水关盖板后扩建成门,以利于战时出逃,因开辟在水关之上,因而得名“水关门”。

2.和平门

和平门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内城原有的九座城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出入的需求,内城去厂甸地区,要么绕道宣武门要么绕道正阳门。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进了京城,商会代表提意开城门。1927年2月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被打通,开辟了两个门洞,分为上、下行通道,并安装了铁门,初名为“新华门”。同年6月张作霖进京“新华门”一度改名为“兴华门”,后改回。1928年北伐战争成功,当局引用“中正和平”之意,将此门改名为“和平门”,以区别于中南海“新华门”。

3.复兴门

复兴门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之后为了东西方向运输便利,于1939年把复兴门内的邱祖胡同和卧佛寺街西口附近的北京内城西城墙扒开一道豁口取名为“长安门”。老北京人习惯称之为“西豁口”。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北平,11月9日“长安门”改名“复兴门”——取国家复兴之意。并于不久将豁口改为中辟券门的城台。

4.建国门

建国门

        建国门位于今建国门内大街东口,古观象台东北处。1939年日本侵略者在北京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并在东郊筹建用于工业区的“东街市”。为沟通两新街市与城内交通,在东西两面城垣各辟一新城门,东称“启明门”即建国门、西称“长安门”即复兴门,启明门仅有豁口而未增加城门设门扇门洞。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启明门”改名为建国门。

外城七门

       北京外城是针对于内城而言,在明嘉靖之前北京城不存在内外之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达部因与明朝就贡市问题难以达成一致,遂率兵攻临北京城下。考虑到京师安全,嘉靖三十二年开始在内城外筑郭环之,以防御蒙古俺达部的威胁。由于施工费用巨大难以一时全部筹措,因此只修筑了南城一面,呈现“凸”字型布局。由于其位置处于北京内城之外故又称“外城”。

1.永定门

永定门

       永定门位于城南垣正中,是明清外城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门。其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三年(1584年)补建瓮城。取名“永定门”。

       由于永定门既是北京中轴线的起点也是从南面出入京城的要道,,故而在清朝乾隆年间重建永定门箭楼、城楼及瓮城,并将永定门城楼的建筑规制改同于内城城楼。2004年为了恢复北京中轴线起点,重建永定门城楼。

2.右安门

右安门

右安门

       右安门位于北京外城南垣西侧,与左安门东西相称,俗称“南西门”。右安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箭楼。

3.广安门

广安门

       广安门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处,是外城中唯一向西开的城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初名为“广宁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瓮城。是京城与南方陆路交通之重要门户。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建城楼并提高了其规制将城楼改为两层面阔三间。1821年道光皇帝登基继位,为避爱新觉罗·旻宁之讳,广宁门遂改为“广安门”沿用至今。

4.西便门

西便门

西便门

       西便门位于外城北垣西段正中,凸字形平面左肩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箭楼。如今尚存500余米城墙遗迹,与崇文门至内城东南角楼一线的明城墙遗址是北京目前仅存的两处城墙遗迹。

5.东便门

东便门

东便门

       东便门位于外城北垣东段偏西,凸字形平面右肩部。与西便门对称,因属偏门,因而建筑规制较低。东便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箭楼。

6.广渠门

广渠门

广渠门

       广渠门位于外城东墙正中偏北处,俗称“沙窝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箭楼。

7.左安门

左安门

左安门

       左安门位于外城南垣东侧,与右安门相对称,俗称“江擦门”。左安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箭楼。

角楼

       除了各座城门,明朝正统年间为了加强城垣防卫特意在城墙与城墙交汇的城台上各修建角楼一座,嘉靖年间修建外城后亦在四角建有角楼。

内城角楼

       内城的四个角楼建在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座与角楼加起来高达29米,底边长约40米。角楼的外观与城门箭楼十分相似,只不过它比城门箭楼更宽大,也更厚实。

       内城四个角楼在庚子事变中严重受损。后来东北、西北、西南角楼先后被拆除,如今仅有内城东南角楼保存。

1.内城东北角楼

内城东北角楼

       内城东北角楼 位于东直门附近。康熙年间中俄雅克萨之战后,59名俄国战俘被安排住在东直门内,并编入镶黄旗。这些人中有一位东正教祭司,于是康熙皇帝将东直门内的一座关帝庙改建为尼古拉教堂供俄国人使用。1949年后,东正教会团体撤离后成为苏联驻华大使馆。

       后为修建环城铁路,部分墙体和墩台被拆除,角楼两侧城墙开辟券洞,供火车穿行。

2.内城西北角楼

内城西北角楼

       内城西北角楼 位于西直门附近,明代有以生产兵器为主的作坊。清代归正黄旗管辖,基本上还是练兵场和生产兵器火药的地方。西北角楼在庚子事变中被俄军炮火轰塌,后残垣被拆除,仅留城台。

       上世纪60年代修地铁时,西北角楼城台与城墙一并被拆除。

3.内城西南角楼

内城西南角楼

       位于内城西南角,是去往京西门头沟的必经之路。

4.内城东南角楼

内城东南角楼

       明正统二年(1437年)施工,正统四年完工。角楼建成后,历代均有修缮。1935年大修,曾将内部的大木结构上的彩绘改为满堂红油饰。

       20世纪60年代末,在绝大部分北京城墙和城门被拆除的时候,东南角楼因为地铁不经过这里,以及拆除东南角楼会影响北京站火车进出而得以保留,是北京现存唯一的角楼。

外城角楼

       与内城角楼相比,外城的角楼就小得多了。外城角楼通高15米,进深均6米,只有两层。外城西南、东北角楼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拆除;西北、东南两座角楼分别在1957年和1955年拆除。

1.外城西北角楼

外城西北角楼

       外城西北角楼位于西便门附近,楼外是天宁寺塔,去西郊的必经之路。

2.外城西南角楼

外城西南角楼

       外城西南角楼,又称右安门角楼,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单檐歇山顶一层的城楼,灰筒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侧、西侧分别有两层箭窗。

3.外城东北角楼

外城东北角楼

        外城东北角楼位于东便门附近。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外城东北角楼东南面架炮轰击北京城。

4.外城东南角楼

外城东南角楼

       外城东南角楼紧邻外城左安门,在明清时期又称左安门角楼。已找不到老照片资料,此为如今复建版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