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2024-06-10 00: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研究报告节选:

资料来源:国投证券研究中心 1933 年,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与相对优势略有不同,相对优势理论是从各国生产率差异解释成本与价格差异,而要素禀赋理论则更侧重从生产产品的投入要素价格角度来对成本价格差异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由于国与国间存在的要素禀赋差异,使得要素价格亦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生产成本以及产品价格的差异。因此,一国应出口那些在生产中需要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廉价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生产中需要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综合而言,比较优势说属于传统贸易理论范畴,在绝对优势、相对优势以及要素禀赋等理论的丰富下,其从国际分工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两个存在显著要素禀赋结构差异的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3.1.2.竞争优势——基于新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但却无法较好解释为何目前大量的国际贸易发生在要素禀赋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之间,以及同一产品在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称为产业内贸易)的情况。对此,新贸易理论力图从动态的、竞争过程和发展的角度来解释竞争力的来源,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产品生命周期等。 技术掌握发展与投入的差距是近禀赋结构国家间贸易以及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波斯纳认为,除了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差别之外,还存在技术投入上的差别。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一个产业的发展将经历以下过程——首先,技术领先国家进行技术创新,其将凭借技术优势向国外出口产品。之后,在技术合作、跨国公司直接对外投资等途径下,其他国家及地区也逐渐熟悉并掌握相关技术,后者基于其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条件,将通过外包、模仿生产等形式向原先具备领先技术的国家实现产品出口。至此,技术领先国原有的创新红利消失,但另一方面伴随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以上的技术创新、转移的进出口过程又将延续。 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差距理论,对基于竞争力下的国际贸易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补充,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竞争力分布做出了一定合理解释。他认为,产品的引入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及高技术人才,同时在其实现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亦需要大量投资。这一情况下,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和资本上显然存在较大优势,因此这一阶段常常在发达国家进行。而当产品生产标准化后,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有所弱化,对人力投入的强需求转向操作工人,因此,具备丰沛低廉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生产标化产品领域往往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