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化合物的摄入调控机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价砷化合物有哪些 砷化合物的摄入调控机制

砷化合物的摄入调控机制

2024-06-02 03: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砷元素主要经地质活动等过程释放入大气、土壤和水体等介质,造成环境砷污染[1-3]。截止2012年,全球超过2亿人处于饮水型慢性高砷暴露[4],我国有近2000万人暴露砷超过WHO安全水平(10 μg·L−1)[5]。流行病学结果显示,人群通过摄食、饮水等途径长期暴露环境砷可导致皮肤癌、膀胱癌、肺癌等恶性疾病[6-7]。此外,砷暴露还会加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病程[8-9]。美国有毒物质和疾病登记署(ATSDR)在2011年优先风险物质清单上将砷列为头号公共健康威胁,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也将砷化合物归为一类(Group 1)致癌物[7]。可见,砷污染引起了全球的环境健康危害。然而,砷暴露致毒/癌的确切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环境介质中砷化合物主要以三价无机砷(iAsⅢ)和五价无机砷(iAsⅤ)形态存在,而无机砷在环境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为三价二甲基砷(DMAⅢ)和一甲基砷(MMAⅢ)、五价二甲基砷(DMAⅤ)和一甲基砷(MMAⅤ)等多种有机砷形态[7]。当环境中的无机砷进入生物体后,通过甲基化、硫化等代谢过程,可进一步转化为多种甲基化和硫化形态,而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较大,毒性也不尽相同[10-11](如表1)。一般认为,五价砷化合物的毒性低于三价砷化合物,有机砷的毒性比无机砷小。但也有例外,如DMAⅢ和MMAⅢ的毒性比iAsⅢ更强[10],五价二甲基一硫代砷酸(DMMTAV)表现出与三价无机砷和甲基砷相当的高毒性[10-11]。

目前,关于砷暴露致毒/癌分子机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砷化合物可诱导产生活性氧(ROS),引起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异常、DNA链发生断裂或缺失突变等,从而诱导细胞癌变[12-13]。2)砷化合物可通过半胱氨酸残基与蛋白质结合[14-15],改变蛋白质构象,影响蛋白功能[16-17]。以上推测机制只关注了砷在胞内的作用途径,并未考虑砷化合物的摄入调控过程对其毒性效应的影响。一方面,砷化合物的摄入是其与细胞作用的第一步,摄入途径、摄入剂量等都直接影响砷化合物在胞内的暴露特征(形态、分布、浓度),影响胞内的生化作用/反应;另一方面,已有文献报道部分砷形态如DMMTAV、DMAⅢ和MMAⅢ的摄入、分布与其毒性密切相关[18-19]。可见,砷的分子摄入途径及摄入形态/浓度的调控机制对其致毒/癌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不同砷形态的摄入行为(摄入载体类型、载体调控通路和摄入模式)和毒性效应等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发现介导砷摄入的载体蛋白类型存在一定的形态依赖性,如iAsV主要借助钠依赖性磷酸转运蛋白NaPi-IIb进入细胞,而iAsⅢ和MMAⅢ等则主要通过水通道蛋白AQPs介导入胞。介导载体的调控则主要通过改变载体表达水平或定位状况来实现,相关调控通路涉及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过程。同时,细胞摄入砷的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毒性效应规律存在一致性。本文强调了砷摄入对其暴露致毒/癌的重要作用,为砷暴露致毒/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针对摄入调控机制中待研究的内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