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时在《雍正王朝》中被父亲雍正赐死,那历史上他的结局又如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乾隆写的福字的解释 弘时在《雍正王朝》中被父亲雍正赐死,那历史上他的结局又如何?

弘时在《雍正王朝》中被父亲雍正赐死,那历史上他的结局又如何?

#弘时在《雍正王朝》中被父亲雍正赐死,那历史上他的结局又如何?|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弘时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第三子,在历史大剧《雍正王朝》中把他设置成了因想和弘历也就是乾隆争位,被父亲雍正狠心赐死。在《雍正王朝》中弘时被赐死的剧情其实是取自于民间传说,历史上的弘时并非被雍正赐死,不过他的结局也没好哪去,24岁就英年早逝。虽然雍正没有狠心杀子,但弘时的死也确实和父亲雍正有很大关系。

自幼弘时就因性格不被父亲雍正所爱

虽然弘时是雍正的第三子,实际上他是长子。雍正一生有十个儿子,但是夭折的就有六个儿子,实际上雍正只有四个儿子活到成年,即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五子弘昼、六子弘曕,因此弘时实际上就是雍正的长子。

弘曕是雍正晚年所生的老来子,在康熙时期雍正只有弘时、弘历、弘昼三个儿子,弘时比弘历和弘昼大了八岁(弘历和弘昼同年生人,弘历仅生日比弘昼大了三个月),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其生母是后来被雍正封为齐妃的李氏。

在年羹尧的妹妹年氏没嫁给雍正之前,雍正最宠爱的就是弘时的生母李氏,所以弘时刚出生的时候很受父亲雍正的喜爱。

但是随着后来年氏嫁给雍正并获得独宠,李氏逐渐失去雍正宠爱,再加上随着弘时年纪渐长,他的性格不被父亲雍正所喜,因此雍正逐渐不再喜爱他。

最能说明弘时不被雍正喜爱的就是他在康熙时期已经成年结婚生子,却没有被雍正报请宗人府受封雍亲王世子封爵。

在清朝按照规矩亲王的儿子年满15岁即可向宗人府报请册封为亲王世子,要知道清朝的亲王世子年收入待遇很高,比郡王的年收入待遇还高,如果亲王报请册封亲王世子之后,就相当于一个亲王可以拿两份俸禄。可是纵观康熙朝册封亲王世子的记录,就没有找到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即雍正皇帝)向宗人府报备过请封亲王世子的记录。

在康熙时期,康熙诸子中只有老三诚亲王胤祉、老四雍亲王胤禛、老五恒亲王胤祺三人被封亲王爵位,而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胤祉和胤祺都向宗人府报请册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世子。

清朝的封爵规矩是有嫡子立嫡子,没嫡子立长子。而胤祉有嫡子弘晟,胤祺的嫡福晋没生育儿子,但有长子弘昇,因此康熙下旨册封胤祉的嫡子弘晟为诚亲王世子,册封胤祺的长子弘昇为恒亲王世子,却唯独没有册封雍亲王世子。

而当时弘时已经年满15岁,并且雍正的嫡妻后来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已经快过了生育年龄,按理雍正已经不存在生育嫡子的可能了,作为长子的弘时完全可以被封为雍亲王世子,但是雍正却偏偏没有给弘时请封,这就说明了雍正对弘时不是很喜爱。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雍正比较喜爱乾隆,他是想等乾隆长大之后给乾隆请封为雍亲王世子,即使将来雍正成不了皇帝,他也希望爵位由乾隆传承下去。

弘时为何会不被雍正所喜爱,历史上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通过历史资料中记载可以推断出弘时很可能是因为性格方面原因而不被父亲雍正所喜爱。

《清史稿》中对弘时的记载为: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但是弘时如何放纵不谨没有进一步详细的记载,但是根据《清世宗实录》中记载的一则关于弘时与雍正的事情,大致可以刻画出弘时的性格。

《清世宗实录》中记载在雍正元年(1723年)年底,雍正在即将过年时,亲手给一些王公大臣们写了一个“福”字赏赐。这时候恰好弘时在外面办差,没在雍正身边,而弘时的老师王懋竑也正好有事没在上书房,因此弘时和王懋竑师徒二人都错过了雍正亲笔写的“福”字。

后来弘时回来得知自己没有“福”字,又去问老师王懋竑有没有收到,王懋竑当然也没收到了,于是弘时就觉得父亲雍正把自己师徒二人忽略了,他就想替自己和老师王懋竑去找雍正讨个说法,要个“福”字。

王懋竑是一个谨小慎微的儒生,他建议弘时不要直接去找雍正问这件事,应该先去找雍正的心腹大臣张廷玉打听这件事,让张廷玉帮忙转达。可是弘时却没有听王懋竑的话,而是直接到御书房找到雍正当面说这件事,雍正就立刻又亲手写了两个“福”字送给了弘时和王懋竑。

这件事其实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弘时这个人应该是属于那种性格直率没有城府的人,他是想到哪就说哪,不会藏着掖着,也不会顾虑后果,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的老师谨小慎微的王懋竑。

这件事中王懋竑想得很周到,他给弘时提的建议也很谨慎,毕竟雍正是皇帝,日理万机,忘了这些事也很正常,这种情况下不能直接去找雍正讨要,应该通过第三者像雍正信任和喜爱的大臣张廷玉去转达,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所以在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弘时的性格比较直率没有城府,不善于隐藏自身的想法,这很可能就是雍正不喜欢他的地方,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个心机重、城府深的人,而且雍正本身性格就比较喜好猜忌,善于隐藏自身内心想法。因此《清史稿》中形容弘时放纵不谨很可能就是说他性格直率不够谨慎,而弘时和雍正爷俩的性格也完全是南辕北辙,雍正自然不会喜欢这个儿子了。

也因此在雍正继位之后,弘时都已经结婚生育了儿子永珅,但是雍正还是直接跳过他,秘密册立了年仅12岁的乾隆为继承人。

当然,雍正虽然不喜欢弘时,但毕竟是自己亲生儿子,他也没有放弃弘时,雍正继位时,弘时已经结婚生子,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子结婚以后就应该分府治事,雍正却没有让弘时带着妻儿单住在宫外,他特意在紫禁城中给弘时一家留了一座寝宫,让弘时带着妻儿住进紫禁城中。并且安排谨小慎微的王懋竑来教导弘时,也是雍正的精心安排,他希望王懋竑的谨小慎微性格能让弘时有所改变,这些都代表着雍正虽然不喜欢弘时,但是对弘时还是有父子之情,希望能把弘时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去改变。

因为胤禩使得弘时与雍正父子关系彻底决裂

不过很可惜的是王懋竑并没有改变弘时,最后弘时还是因为八叔胤禩彻底与父亲雍正闹到父子决裂的地步。

胤禩是康熙第八子,也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中争夺皇位最积极的皇子,他与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组成了“八爷党”参与争夺储位。在他本人失去康熙喜爱之后,他又扶持与之关系亲密的老十四胤禵出来争位,他这种行为使得雍正对他十分不满和忌惮。

胤禩为人温文儒雅,待人温和,人缘很好,朝野上下无不称赞胤禩,他比较深得人心。其实早些年在没有争位之前,胤禩与雍正两人的兄弟感情一度非常要好。两人早年在结婚搬出紫禁城后就比邻而居,雍正的雍亲王府与胤禩的八贝勒府相邻,两家平常走动也比较近,这种情况一直到胤禩失去康熙宠爱后,雍正才逐渐与胤禩疏远。

因此胤禩的性格很能吸引人,再加上雍正早些年与他的兄弟感情比较深厚,两人走动比较近,所以弘时这种性格直率没有城府的人很容易被八叔胤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也因此雍正不喜爱弘时也有他与胤禩关系比较亲近的原因。

也就是说弘时不光是性格与雍正不合才不被喜爱,还有原因就是他与雍正的政敌弟弟胤禩关系比较近的缘故,但是从雍正继位后对弘时的态度来看,他对弘时还是有着一定的父子之情。

可是这段本来已经很薄弱的父子之情在雍正四年(1726年)彻底被打破,这一年胤禩及其党羽被雍正彻底收拾,胤禩和胤禟被雍正削除宗籍、褫夺爵位,还赐以恶名“阿其那”和“塞思黑”,并被囚禁起来。

而这个时候弘时却偏偏站出来替胤禩求情,指责雍正对待兄弟太过苛刻,愧对康熙对雍正的信任。这就彻底把雍正点燃了,雍正很生气,合着弘时一点改变没有,于是雍正在处罚完胤禩之后又下了一道圣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这道圣旨就彻底标志着雍正断绝了与弘时的父子之情,雍正命令把弘时过继给胤禩为子,并且得跟着胤禩一起削除宗籍,然后把弘时交由康熙第十二子履郡王胤祹看管。

其实雍正惩罚胤禩和胤禟过于残酷,当时很多人包括乾隆在内都对此颇有非议,很多朝臣对雍正严惩胤禩和胤禟都是嘴服心不服,只是没有人敢像弘时这样直接当着雍正的面指责。清史学家孟森先生就对此作出过论证,称:世宗(雍正)处兄弟之酷,诸子皆不谓然。弘时不谨而有所流露,高宗(乾隆)谨而待时始发也。

孟森先生的论证就是认为弘时为人过于直率,没有城府,在雍正处理胤禩和胤禟时,是有些过分,胤禩和胤禟虽然不肯臣服雍正,但是二人没有做出明确的谋逆之举,雍正却给予二人这么残酷的惩罚,尤其是胤禩还深得人心,肯定会有不少人对雍正这种做法不以为然。

而孟森先生的论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乾隆当时也对雍正残酷惩罚胤禩和胤禟也是不满,但是乾隆为人谨慎有城府,他没有像弘时那样表现出来,而是等待机会而已。所以乾隆在执政时期可以替胤禩和胤禟恢复名誉和宗籍身份,这也看出来乾隆肯定当时对雍正严酷惩罚胤禩和胤禟是不赞成的,不过乾隆隐忍不发,等待自己执政之后再给胤禩和胤禟翻案而已。

相比之下弘时就比乾隆没有城府且莽撞多了,他直接顶撞了雍正,换来的结果就是雍正对他同样的严厉惩罚。

弘时在被圈禁了一年多之后,于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去世,终年24岁。在弘时去世后民间一直流传着是雍正狠心把他赐死了,这也就有了雍正杀子的传闻。

实际上雍正不可能赐死弘时,如果雍正想整死弘时的话,直接就会把他囚禁在宗人府,跟胤禩一起折磨死了。而雍正却让胤祹去监管弘时,胤祹是康熙诸子中出了名的宽厚君子,胤祹极为崇信佛教,性情温和宽厚。

如果雍正真想把儿子弘时整死的话,他不会让胤祹去监管弘时,直接把弘时和胤禩都关进宗人府,让弘时像胤禩那样在宗人府的小黑屋中缺医少药、只给粗食让其自生自灭就完事了,胤禩不就在小黑屋的恶劣环境中被折磨了仅半年就咳血去世了。

雍正如果真这么做的话,他都不用在民间背负上杀子的恶名,而雍正直接把弘时交给自己最宽厚温和的弟弟胤祹监管,就说明雍正一开始就没想对弘时下死手,毕竟是亲儿子,当爹的怎么下得去手。

而且弘时去世的时候胤禩已经死了一年多了,胤禩在政坛的影响力也基本消散了,雍正这时候再赐死亲儿子弘时没有任何意义,况且事情都过去一年多了,雍正也不会再增加对弘时的憎恨之情了。如果雍正真想杀弘时的话,那么弘时应该跟胤禩是前后脚上黄泉路了,可是当时雍正都没有杀掉弘时,还能等胤禩死后一年多再整死弘时吗?要知道母牛尚且有舔犊之情,何况雍正了,弘时毕竟是他的亲儿子,他怎么可能那么狠心还在追究已经过去一年多的事赐死弘时。

最关键的是雍正连胤禩的儿子弘旺都没整死,弘旺后来还被雍正宽恕回京,雍正连他真正恨得胤禩的儿子弘旺都能放过,雍正又岂能为了已经死掉一年多的胤禩再把儿子弘时赐死。

而在历史剧《雍正王朝》中给出的解释是弘时想和乾隆争位,所以雍正为了避免日后乾隆难做,替乾隆扫清障碍赐死了弘时。

实际上这只是电视剧中虚构出来的剧情而已,历史上的弘时在雍正心目中远不能比乾隆,雍正对他和乾隆的宠爱度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弘时即便想争他都根本没有机会,雍正在他小的时候就已经很不喜欢他了,从没有请封雍亲王世子的事情上就能看出弘时在雍正心目中没有太多的位置。

即便雍正出于担心弘时与乾隆争位的事情,他完全可以像康熙下旨将大阿哥胤禔和废太子胤礽终身圈禁那样,直接对外下旨把弘时终身圈禁不得释放就行了,况且弘时已经被削除宗籍了,在礼法上根本就不具备皇位继承资格了。

其实历史上的乾隆还是很同情弘时这位哥哥的,乾隆继位之后很快就下谕旨宽恕已经去世八年的弘时,并重新授予他皇室宗籍身份。乾隆谕旨: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

所以就看综上这些情况,雍正都绝对不可能赐死弘时,而历史上的弘时很可能就是被雍正严惩圈禁之后,经受不住打击抑郁的英年早逝。正所谓虎毒不食子,雍正再狠心也不会想赐死儿子弘时。

写在最后

因此历史上的雍正并没有赐死弘时,而弘时的结局属于是因为替胤禩求情顶撞了雍正,导致被削除宗籍并过继给胤禩为子圈禁起来,弘时很可能就是在圈禁之后经受不住打击,抑郁去世。

弘时之死其实也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悲剧的延续,弘时的悲剧结尾也正应了“最是无情帝王家”的那句话。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