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学国学:《论语》第十一至十三章原文+注释+译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孔子哂由与点 假期学国学:《论语》第十一至十三章原文+注释+译文

假期学国学:《论语》第十一至十三章原文+注释+译文

2023-08-21 17: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注释】 (1)颜路:“颜无繇(yóu),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5年。(2)椁:音guǒ,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3)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鲁,死时50岁,孔子70岁。(4)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1)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2)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 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注释】 (1)厚葬:隆重地安葬。(2)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3)夫:语助词。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 然。“

【注释】 (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1)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2)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3)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4)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译文】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子曰:”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注释】 (1)瑟:音sè,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2)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3)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注释】 (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2)愈:胜过,强些。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 (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2)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3)益:增加。

【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注释】 (1)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2)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3)鲁:迟钝。(4)辟:音pì,偏,偏激,邪。(5)喭:音yàn,鲁莽,粗鲁,刚猛。

【译文】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子曰:"回也奇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注释】 (1)庶:庶几,相近。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2)空:贫困、匮乏。(3)货殖:做买卖。(4)亿:同“臆”,猜测,估计。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

【注释】 (1)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2)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3)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译文】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子曰:“论笃是与(1),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 (1)论笃是与:论,言论。笃,诚恳。与,赞许。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

【译文】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子畏於匡,颜渊後。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 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1)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2)曾:乃。(3)具臣:普通的臣子。(4)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注释】 (1)贼:害。(2)夫人之子:指子羔。孔子认为他没有经过很好的学习就去从政,这会害了他自己的。(3)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和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译文】 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赤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觉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3)居:平日。(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5)率尔:轻率、急切。(6)摄:迫于、夹于。(7)比及:比,音bì。等到。(8)方:方向。(9)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11)如:或者。(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13)会同:诸侯会见。(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15)相:赞礼人,司仪。(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17)作:站起来。(18)莫:同“暮”。(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20)浴觉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第十二章 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 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 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 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 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2)惑:迷惑,不分是非。(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 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注释】 (1)听讼:讼,音sò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2)有道:指有道的人。(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德 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4)远:动词,远离,远去。(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无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第十三章 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注释】 (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2)益:请求增加一些。(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劲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2)专对:独立对答。(3)以:用。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屋:“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

【注释】 (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2)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3)苟:差不多。(4)合:足够。

【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