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更便宜的国产冠脉支架如何保护你的心脏?能否比得上进口支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冠脉支架降价那么快 价格更便宜的国产冠脉支架如何保护你的心脏?能否比得上进口支架?

价格更便宜的国产冠脉支架如何保护你的心脏?能否比得上进口支架?

2024-03-23 2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注:在对消费者需求不断探索与「为国民,造好物」品牌理念的加持下,aigo 将现代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心理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力求为大家带来更多时尚、潮流、有现代科技感、技术应用快人一步、高品质且价格友好的产品——而有着与之相同愿景的国货品牌亦不胜枚举。

我们支持国际化潮流并主张消费自由,但不少平价好用的国货同时也正在被生生埋没,成为你购物车中不曾有过的遗珠之憾。于是少数派联合我们的好朋友 aigo 一起开启了这次国货推荐的征文活动,邀请了一些作者来分享他们使用下来认为不错的国货,在予你受用的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国货被看见。如果你也有心仪的国货想要推荐,非常欢迎你向我们投稿。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致力于让没有医学背景的小伙伴能听懂医生在说啥的心内科 Leslie Pan。

知道征文选题后我就有点想聊一聊国产冠脉支架,毕竟硕士期间参与了几项与支架有关的临床研究,发了几篇中英文综述,虽然不是介入医生但纸上谈兵地说一说循证医学的证据还是可以的。如果说支架生产商看支架是 A 面,负责放支架的介入医生看的是 B 面,那我这个看看文献和数据的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视野里的支架 C 面观。

医疗器械的高端领域一直以来都是进口产品占据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大家在心里也会默认「进口的比国产的好」,而这在大多数的细分市场里都是难以辩驳的事实,但国产心血管介入器械很争气,国产产品基本已完成了进口替代,国产支架占据了近 70% 的份额,而这也是支架集中带量采购能够降价降得这么狠的市场基础。降价之后,冠脉支架也算一时火出了圈,「支架这么便宜还能不能用」这样的问题也多次被兄弟科室的小伙伴问到,咱们可以在介绍国产支架的时候一并聊一聊。

受限于时间、篇幅和个人能力,文章一定会有讲得不到位甚至出错的地方,而我派读者藏龙卧虎,如果有同行做介入的前辈或是从事医疗器械相关行业的小伙伴发现了也希望不吝指出。

声明:本人和任何支架生产厂商无利益相关,也不是介入医生,没有从支架相关企业拿过钱,本文纯粹从学术和科普的角度进行介绍。

长文警告,全文超 1 万字,第一部分讲了冠脉介入治疗发展到现在的演化史,第二部分聊聊进入集采的国产支架及其厂商的其它支架,最后简单介绍了几种国产生物可吸收支架。第二部分往后会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内容相对枯燥。(如果对具体支架不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前面关于支架技术发展的科普)

2018 年冠脉支架市场份额情况。乐普、微创、吉威国产三巨头分走 53% 的市场份额,雅培、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爱德华生命科学、泰尔茂等国外企业占据 35%,其余 12% 还有赛诺、垠艺、金瑞凯利、万瑞飞鸿、桓晨等国产厂商参与竞争。来源:《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 版)》

▍什么是冠心病?没有支架时怎么治?

我们今天聊冠脉支架,也许有的人会问这玩意儿是干什么的?答: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治疗手段。

但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还要先搞清楚两件事:

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该怎么治?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缩写,本质是一个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进展的进程——动脉粥样硬化,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活得足够老,血管里斑块少不了,只是不是每个人都会严重到引起症状。

成年人的心脏有自己握拳时两个拳头那么大,如果把心脏看做一个脑袋的话,冠状动脉刚好在脑袋外面环绕一圈,如「王冠」一般。冠脉是心脏自己的供血血管,而心脏又是一个 24/7 不间断工作的、对供血供氧需求特别大的「打工人 + 干饭人」,因此一旦冠脉狭窄严重或者完全堵塞了就相当于让马光干活不给吃草,劳累就相当于还拿鞭子抽它,这心脏可吃不消,轻则心绞痛,重则心肌梗死、甚至直接猝死。(下次有空给冠心病单独写一篇)

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示意图:冠状动脉堵塞后引起下游的血管供血区域心肌细胞缺血坏死(Dead heart muscle 所指的黑色区域),圆圈放大后可见:黄色的斑块(Plaque)引起管腔狭窄,同时由于斑块内成分暴露在血管中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Thrombus)形成,堵塞了整根血管,导致下游无血液供应,引起心肌细胞缺血坏死。来源 alamy.com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我在前面几篇文章中也有提及,包括年龄、性别(男)、遗传这些难以改变的,还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超重和肥胖、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心理应激、促血栓形成状态等可改变的因素。一般的治疗主要就是针对心绞痛症状和这些可改变的致病因素,一一纠正,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控制血压血糖、体重管理、戒烟等等。

但当血管堵塞严重时,药物治疗难以很快改善症状,自 1967 年开始,病变严重的人可以选择在心外科开胸做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就是假设血管中间一段狭窄比较厉害,那就从自己身上取一条合适的血管,将这根血管一端缝在主动脉或主动脉的分支处,跨过堵塞的地方,另一端和远端的血管缝起来,就像一座桥连接两岸一样,从桥血管给缺血的远端供血。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桥血管示意图,虚线放大区域显示冠状动脉堵塞,CABG 手术将桥血管一段缝在主动脉的分支左锁骨下动脉上,跨过堵塞的地方与血管远端缝合在一起。来源:sarh.org

但这个手术通常需要在开胸、心脏停搏配合体外循环的条件下进行(也有不停跳的),技术难度、手术风险都相对较大,尤其对于那些只有 1 根血管有 1 处狭窄的简单病变患者来说,获益没有多支病变那么大,风险和经济压力却差不多。于是,「要是能把管子伸进血管里去把堵塞的地方通一通就好了」的想法在心血管专家脑袋里成形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化史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40 年

从球囊扩张到裸金属支架

1977 年,Grüntzig 教授第一次给一位冠脉前降支近端存在明显狭窄的 38 岁男病人做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术,将导丝和球囊从动脉中送到心脏的冠脉,找到血管狭窄,再向自制的球囊中打气,撑开了他的病变,也撑开了冠脉介入治疗的新篇章。

左:Andreas Grüntzig 在导管室内工作;右:最初使用的球囊是在助理 Maria Schlumpf 的帮助下在他的厨房桌子上自制的。来源:Coronary balloon angioplasty, stents, and scaffolds.

但由于血管是有弹性的,球囊打气扩一下之后还会回缩回来,也无法解决血管内膜下的炎症反应,新生内膜增生还会再次引起管腔狭窄,发生率高达 30%-45%。有的病例甚至会因为球囊大力撑开后损伤内皮、引起中膜夹层、暴露促血栓形成的成分,引起血栓,发生要命的急性血管闭塞。介入治疗方法亟待优化。

于是 1987 年,冠脉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s, BMS)问世,放根金属在血管里把堵塞的地方撑开来就不用担心血管回缩的问题了。第一个 BMS 在 1994 年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上市,我国也在 90 年代初开展了 BMS 植入术。有金属支架撑在病变处就不怕血管弹性回缩了,极大程度地改善了血管狭窄,提高了术后管腔面积,也显著降低了 PTCA急性缺血并发症及远期再狭窄率,成为了划时代的治疗方法。

支架植入病变血管的动画示意图。动图截取自 YouTube: Animation -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from Mayo Clinic

药物洗脱支架演化历程

支架是如何工作的:发现狭窄(A),输送就位,球囊撑开支架(B),支架贴壁后球囊撤回。目前的支架基本组成包括支架平台(Platform)、输送系统、涂层(Coating)和药物(drug)几个部分。来源:medicaldesignandoutsourcing.com

目前最主流的支架设计,图中均为国外厂家的产品,仅用以展示支架设计的主要元素。来源:Coronary balloon angioplasty, stents, and scaffolds

Step 1

裸金属支架 BMS 顾名思义只有光秃秃的金属钢梁撑在血管内,对刚经受了手术的血管来说仍然是一种刺激,会引起新生内膜持续增生,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仍有 15%-30%,如何获得更好的长期疗效成了新的思考方向。这一次的探索诞生了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一种在金属支架梁外包裹聚合物涂层、再搭载抗增殖药物的支架,这些涂层能保证药物以合适的速率释放,以抑制支架植入后的新生内膜增生反应,有效地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于2003 年和 2004 年拿到 FDA 批准的 Cypher 支架和 Taxus 支架就属于这第一代 DES,以不锈钢为支架骨架,搭载雷帕霉素或紫杉醇抗内膜增殖。

然而在美国强生生产的第一个 DES Cypher 支架进入市场销售 50 万枚之后,全球陆续有在支架植入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病例报告,造成超过 60 例病人死亡,「冠脉支架成杀手」的新闻标题悚然出现在媒体上(现在依然有「心脏支架手术是否如最近朋友圈中传播的描述,是人体内的一枚定时炸弹?」这样好笑的问题可能就是从这儿来的)。

支架植入之后最佳的状态是内皮细胞逐渐增殖爬上支架钢梁,将其覆盖,减少金属/涂层暴露在血流中以避免异物刺激血小板聚集,这一过程叫做内皮修复 / 愈合。而第一代支架搭载的抗增殖药物浓度较高,抑制了内皮自我愈合的过程;用于搭载药物的涂层技术尚未进化完全,接触血管成为炎症的持续刺激源;同时支架厚度较大,内皮细胞比较难爬上去,这些因素导致金属支架和涂层暴露在血流当中,相当于启动了外源性的凝血机制,血液在此凝固形成血栓,即支架内血栓,很可能会再次堵塞血管引起心梗。

支架后的两大风险的示意图和对应的冠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中间的圆是管腔,辐射状的黑影是支架梁产生的)。A: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管腔变得很小,即引起支架内再狭窄;B:管腔支架梁突出于管腔,提示贴壁不良引起内皮化延迟,有引起支架内血栓的风险;C:内膜正常修复后的管腔。来源:Drug-Eluting Coronary-Artery Stents.

这几个支架设计的核心问题抑制了内皮愈合的过程,并且在支架问世的早期,目前通用的术后预防支架内血栓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什么药最好、要吃多久)尚未完全确立,这些因素造成了支架植入 1 年以后出现的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 BMS。

新一代的 DES 要想带给患者更安全有效的治疗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国产支架的发展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一点点赶上外国企业的。

Step 2

为了解决上一小节提到的问题,支架设计选用更温和、更小剂量的抗增殖药物,用更坚硬、相容性更好的钴铬合金和铂铬合金取代了既往的不锈钢和镍钛合金,可以在保证有足够的支撑血管的力道、同时尽量降低厚度、减少刺激;搭载药物的涂层也在进化,一方面研究更好的药物控释技术,另一方面选取更具生物相容性的材料,或选择生物可降解材料做涂层,甚至干脆不用涂层、打孔放药(也有人称之为第三代 DES)。其余的设计改良还包括支架钢梁的结构分布,要做到「能屈能伸」——径向撑得开斑块,轴向能贴合弯曲的血管;以及聚合物涂层和药物的覆盖模式等。这些优化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一次进化就诞生了目前临床上主流的第二代 DES,依据涂层是否会消失分为永久涂层 DES(Durable Polymer DES)和 可降解涂层 DES(Biodegradable Polymer DES)。注意,这里可降解的只是涂层,支架本身还是合金做的。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 97% 以上都是第二代 DES,进口的以雅培的 Xience 系列、波士顿科学的 Resolute 系列为代表,这两型支架也是目前疗效的标杆。尤其是 Xience V 支架,支架梁厚度 81μm,全包裹式涂层分布,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好,成为了临床研究中难以超越的支架「金标准」。

国产支架临床研究最有信心的会和 Xience 进行头对头对比,有的得到了非劣效的结果。详情咱们后面展开聊。

Step 3

前面的支架都是金属支架,即使药释放完了、涂层降解了,合金依然存在于血管里,好处是支撑力持久,坏处前面提到了一些,引起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而一旦发生,受支架丝的影响,处理起来也更困难,甚至需要支架里再放个支架,这样的操作也会增加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支架永久存续也有一些少见并发症,例如支架丝断裂。同时,支架撑在那里,血管就被禁锢了,正常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受到限制,得不到自由。一旦植入金属支架还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这时候研发人员的思路就自然转向了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s, BVS),以可降解的聚合物或金属作为支架骨架。

BVS 的理论获益。来源: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s—Dead End or Still a Rough Diamond?

此前支架行业的巨头雅培推出了第一代 BVS——Absorb 支架,临床研究做遍全球,但由于支架 1 年内的血栓形成、2 年内的靶病变失败和心梗发生率都要高于第二代 DES,最终被迫遗憾退市。原本热情高涨的可降解支架发展势头被泼了盆冷水。

BVS 支架设计被采用最多的可降解材料是聚左旋乳酸(Poly (L-lactic acid), PLLA),在完成撑开血管病变的使命后最终降解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但受材料特性的限制,强度和金属支架比还有一定差距,设计上只能牺牲厚度来换取足够的支撑力,但太厚了内皮就很难爬上去,这就大大增加了支架植入早期的血栓形成风险。而在植入 1 年后支架水解过程中,如果支架梁没有被内皮完全覆盖就容易发生崩解,再次成为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刺激源。

ABSORB 临床研究随访 3 年以上的数据也确实发现支架内血栓和靶血管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钴铬合金 DES 对照组。

目前也有其他国家的其它品牌的完全可降解支架,以 PLLA 支架居多,镁合金或锌合金做骨架的 BRS也有,很少,以铁合金或纯铁做骨架的则只有少数几家,这些支架的表现如何还有待长期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后冠脉支架售价断崖式下跌,销售额锐减,而暂时不受集采限制的「高端支架」BVS 成了未来市场的主要赛道,国产厂商也有不少在持续发力。现今全球从事 BVS 研究的公司总共有 50 多家,中国企业约占 1/3,进度条读得最快的要数乐普的 NeoVas,2019 年率先获批上市,华安的 Xinsorb 紧随其后,而微创的 Firesorb、百心安的 Bioheart、先健的 IBS、阿迈特的 AMsorb 等则落后一波,目前上市前的临床研究尚在随访中,后文会就已经有文献发表/结果公布的支架单独聊一聊。

▍国产冠脉支架

在展开来讲国产支架前,需要先解释一下与医疗器械上市前后研究有关的几个概念。

冠脉支架这种创新型 3 类医疗器械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注册时需提交临床评价,临床意味着面向病人,必须在病人身上证实了可行性和安全性之后才能获批上市。在临床之前,还要完成一系列药理、毒理、材料、动物试验后才能被允许在人身上进行试验。并且需要先进行小样本的首次人体(First-in-Man, FIM)试验证明产品的可行性,再进一步进行样本量更大的确证性试验,以验证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市后还需要完成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要入选病人通常有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以确保安全和更高的随访率,例如年龄要求 18 岁以上、心功能肾功能不会太差的。观察的指标叫终点或结局(endpoint / outcome),一般来说最严格、最硬的终点就是死亡,但是由于死亡的发生率比较低,如果要从硬终点比出差异的话样本量需要非常巨大,从经济和耗时的角度来说都不太现实,因此临床研究会选用一些复合终点作为代替。

冠脉支架的临床研究的主要终点以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TLF)居多,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综合了心源性死亡、靶病变心梗、靶病变血运重建(就是再发心绞痛然后去做了介入/外科手术)这些数据得到的复合终点。除了主要终点外,还会有次要终点,比如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患者相关的心血管临床复合终点(Patient-oriented Composite Endpoint, PoCE)、支架内血栓等。在验证支架植入的有效性的时候会用到一些影像学的指标,例如晚期管腔丢失(Late Lumen Loss,LLL),就是说手术当时把血管撑开了,狭窄变小了,管腔更通畅了,然后在随访的时候再做个冠脉造影看看,此时的血管比刚做完手术时狭窄了多少。有的为了更准确地评估病变及支架梁内皮化的程度,会在冠脉造影之余加做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这个以后开一篇单独讲冠心病的时候再说吧)

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标的国产支架

很多读者之前应该都读到过「支架降价」的新闻,原来上万的冠脉支架竟然可以从 13000 元降到中位 700 元的价格。这是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影响,这次集采品种范围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上市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系统,材质为钴铬合金或铂铬合金,载药种类为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规定了必须是已经拿到注册证的、已上市的支架,中标的多为上市 5 年以上的支架,大家不用担心「支架不能用」或是「便宜没好货」的问题——现在的价格是挺便宜,但主要还是以前的价格太贵了。

那为什么价格能降 80% 甚至 95% 呢?主要是三方面:毛利率、经销商和市场份额。

依据往年国产支架头部企业的招股书数据,各企业冠脉支架的毛利率都在 70% 以上,其中营销成本超过 30%,而且降价幅度计算的挂网价也并非出厂价,而是进入医院之后需要医保和病人买单的价格,中间往往有多级经销商,每经一手都会涨一次价,进各个省市要招标,进医院也要招标。各个环节都会不同程度地推高价格。

这一波集中带量采购一来取消所有的经销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国产冠脉支架已经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各品牌间的竞争比较激烈,直接采购确定了中标企业的基础市场份额,给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营销费用,进一步降低了支架的成本,这意味着即使降价幅度达到 70% 以上生产商依然有得赚,只不过从豪赚变成了薄利多销。

依据《报告 2019》,一项多中心研究对 4 家心脏中心 5875 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评估,发现 20% 的冠脉介入治疗不适宜,因此集采还有一个优点,给介入医生拿走了「多放支架」的动机,减少了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支架滥用的现象。

2018 年全年中国大陆地区(包括军队医院)冠心病介入总例数为 915 256 例。2018 年全国平均百万人口病例数 651 例,冠心病患者平均置入支架数为 1.46 个,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死亡率为 0.26%。按照这个数据,一年至少用掉 133 万枚支架,国家集中带量采购首年的意向采购总量为 1074722 个,公示中标的支架中 80.3% 为国产支架,19.7% 为进口支架。集采之外尚有一些市场份额——留给「高端支架」一丝机会。

下表是我总结的集采中标支架的特点,我会以集采意向采购量多少的顺序,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临床上会首先用到的冠脉支架有哪些临床研究证据,再简单提一提这个厂家未进集采的支架。可能会有点枯燥,都是临床研究和数据——循证医学就是得拿研究和数据说话,这些研究虽说都是厂家赞助做的,但多数是多中心、有第三方的合同研究组织(CRO)进行监察和数据管理的,要所有人都造假也没那么容易(肯定也有不规范的,但近年来越来越规范化了)。

Firebird2 & FireKingFisher ——微创

微创原本是冠脉支架市场份额第二的公司,本次集采一跃成为占据最大份额的公司,Firebird2 及其升级版 Firekingfisher 的意向采购量占所有中标的 35.62%。

Firebird2 是 2008 年通过认证获准上市的国内第一款钴铬合金 DES,也是国产支架中临床研究证据比较充分的。在上市前的临床研究(2005 年)中与美国美敦力公司 2003 年获批上市的第一代钴铬合金冠脉支架 Driver 进行对比(67 例比 49 例), 结果在 MACE 和靶病变血运重建方面显著优于 Driver 支架。上市后微创还进行了 FOCUS 注册研究观察在真实世界中 Firebird2 的表现如何(无对照组),有 4720 人完成了 3 年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术后 3 年 MACE 事件发生率 7.3%,TLF 发生率为 4.3%,支架内血栓发生率 2.06%,从数据上来看与美国美敦力和雅培的「金标准」支架在其它研究中的表现相仿。FireKingFisher 是 2020 年上市的,是 Firebird2 的升级版,保留了支架平台的设计,优化了输送系统,相当于从 iOS 14.4.1 升级到 14.4.2。

微创生产的此次集采未能中标的支架有 FIREHAWK,这才是微创近几年的拳头产品,临床证据也比较充分。FIREHAWK 属于 BP-DES,钴铬合金支架平台、可降解聚合物,特点是表面刻槽载药的独特设计,靶向释放药物是宣传的优点,大大降低了负载药物剂量之余,使药物仅对血管壁方向释放,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同时,减少对血管再内皮化的影响。最重要的研究是 TARGET 系列,与 Xience 支架对比,在国内和国外都做了随机对照研究,尤其是 TARGET AC 研究,在真实世界中与 Xience 进行对比,术后 1 年 TLF 发生率是 6.1% vs. 5.9%,2 年随访时的 TLF 是 8.7% vs. 8.6%,其它各项指标也与 Xience 持平。

GuReater——乐普

乐普此前一直是国产冠脉支架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产品线主要包括了上面那张图上的所有类型:第一代 DES——Partner支架(2005 年获批),无涂层直接在支架平台上打孔搭载药物的 Nano+支架(2011 年获批),钴铬合金 DES GuReater 支架(2012 年获批),以及国内第一款获批上市(2019 年)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NeoVas。

GuReater 支架在 2012 年就已经上市了,但我未能检索到任何关于这个支架的已发表的文献,有可能是我检索手艺不精,也可能是临床评价未公开发表(目前公司尚未回复我发至其官方邮箱的咨询邮件,如果后续有回应我会在评论区补充)。据我做介入的小伙伴反映,这个支架算是临床用了挺久的了,但现在集采之前他们用的不多。

Nano+ 支架采用不锈钢平台,支架梁的厚度约为 91 μm,没有聚合物涂层,而是采用在支架贴壁面打出大量纳米级小孔装入 2.2 μg/mm2 的雷帕霉素。在真实世界的注册研究中,Nano+ 支架植入术后1 年的 TLF 发生率为 3.1%,支架内血栓仅发生在 0.4%的患者中。目前暂时没有找到更长时间随访的数据。

EXCROSSAL 心跃支架——吉威(蓝帆)

吉威是第三个自主研发冠脉支架上市的国产品牌,紧随乐普和微创之后在 2005 年底获得了 Excel 支架的注册证,不锈钢骨架(120μm 厚)搭配可降解涂层,占据了约 20% 的市场份额,在真实世界中,术后 MACE 发生率也较低,1 年为 2.7%,术后 18 个月 3.1%。随后吉威在 EXCEL 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改良,就是现在进入集采的 EXCROSSAL 支架。

心跃 EXCROSSAL 支架 2017 年获批上市,采用钴铬合金支架平台,支架小梁厚 84μm,侧孔直径更大,更适合分叉病变操作,减少 66% 的载药量,并采用血管壁单侧涂层技术。主要研究是 CREDIT 系列,CREDIT II 研究对比了EXCROSSAL 和 EXCEL 支架,结果显示术后 1 年 EXCROSSAL 支架 TLF 发生率为 4.3%,远低于 EXCEL 支架的 9.5%。并且对植入 EXCROSSAL 支架的患者进行术后 5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 5 年 TLF 发生率为 1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仅为 1.0%,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

Helios 海利欧斯支架——金瑞凯利(威高)

Helios 支架于 2011 年获批上市,同为钴铬合金药物洗脱支架,这个支架的特点是表面覆有Ti-O膜,具有一定的抗栓和抗炎的效果。主要的 临床研究是 HOPE 研究,对比植入了 Helios 支架与乐普的第一代支架 Partner 的患者术后 9 个月的造影,两组在 LLL 方面无显著性差异,3 年临床随访的 MACE 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7.9% 比 8.2%)。目前还有 2 项注册研究在进行中,一项是前瞻性的、单臂、真实世界的研究,计划募集 3000 人,正在募集患者,随访 1-5 年。另一项计划募集 800 名患者,Clinical Trials 上状态未更新。

Tivoli 爱立支架——易生(泰尔茂)

Tivoli 支架于 2010 年获得注册证,主要的临床研究是上市前的 I-LOVE-IT I 和上市后的 I-LOVE-IT II 研究。前者与美敦力的 ENDEAVOR 支架进行对比,发现在术后 8 个月的 LLL 方面 Tivoli 支架表现更好,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也明显更低(2.86% vs 8.6%)。后者则与微创公司的 Firebird2 支架进行了头对头对比,纳入了 2737 例患者,一年随访时的 TLF 发生率分别为 6.3% 和 6.1%,5 年 TLF 发生率为 11.4% 和 11.1%,确定/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 1.3% 和 1.5%,结果显示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均不劣于 Firebird2 支架。

NOYA 诺言支架——万瑞飞鸿(恒升)

NOYA I 研究是诺言支架最主要的临床研究证据,成果于 2012 年发表在 EuroInervention 杂志上,以 150 例比 150 例的样本量对比了NOYA支架和 Firebird2 支架,9 个月时复查造影发现两组 LLL 表现相当,为期 2 年的临床随访,MACE 发生率是 NOYA 4.7% vs. Firebird2 6.0%,也没有统计学差异。

国产支架未来的赛道——生物可吸收支架

前面也提到了目前冠脉支架演化到生物可吸收支架也遇到了挫折,雅培 Absorb 支架分别于 2011 年和 2016 年在 欧洲和美国上市,但其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ABSORB Ⅱ 和 ABSORB Ⅲ 长期随访结果及荟萃分析显示,Absorb BVS 的远期 TLF 和支架血栓风险要明显高于作为对照组的金标准 Xience 支架,于是雅培选择在 2017 年宣布 Absorb 支架退市。但在中国进行的 ABSORB China 研究结果明显优于 ABSORB Ⅱ 和 III,研究者分析可能的原因为中国医生更习惯通过造影准确选择与血管直径匹配的 BVS, 直径小的血管 (<2.25mm) 比例在 ABSORB 系列研究中最低,此外球囊预扩张和后扩张也会大大提高支架的贴壁情况,降低支架内血栓的风险,而与国内的介入医生相比,国外的医生并未充分使用这两种操作。

也得益于 Absorb 支架临床试验的失败,其它生产商能站在雅培的肩膀上再进行临床研究,例如设计更严格的入选标准(排除严重钙化、开口病变与粗大分支),尽量避免对小血管植入 BVS,并且强调了预扩张-选取与血管直径匹配的支架-后扩张(PSP)操作,目前多家均在不同规模的临床研究中获得了还不错的结果,2 家已在国内上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设计的基本特性在下表。

来源:中国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与展望

NeoVas——乐普

雅培的 Absorb 退市之后,乐普的 NeoVas 支架被寄予厚望,完成了 FIM 研究和与金标准 Xience 支架的头对头随机对照试验,已率先于 2019 年 3 月获批上市,是目前国内唯二可以在临床正式使用的 BVS。NeoVas 在 FIM 研究中纳入了 31 例病人,随访 6 个月,TLF 发生率为 3.2%,没有支架内血栓发生,支架梁的内皮覆盖率也达到了 95.7%。随机对照研究入选了 560 例患者,1:1 随机分为 NeoVas BRS 和 金标准 Xience 支架组,一年造影随访显示两组 LLL 相当,TLF 发生率 NeoVas 4.3% vs. Xience 3.5%,2 年随访 TLF 发生率 NeoVas 5.4% vs. Xience 4.3%,但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OCT 提示 NeoVas 组在支架覆盖率方面表现更好。选用 Xience 支架作为对照组可以看出乐普确实挺有信心的,在严格筛选适合病例的条件下,有效性和安全性与 Xience 支架相比也确实没有统计学差异。

Xinsorb ——山东华安(威高)

在 2020 年 3 月,Xinsorb 支架也获批上市,在注册报告中华安提交了 FIM 实验随访 4 年的结果,TLF 发生率为 13. 3%, 与雅培 Abbott BVS 结果相当。XINSORB 随机对照研究则选择了 Tivoli 支架作为对照组,共入选了 395 例患者, 结果显示 Xinsorb BRS 一年节段内 LLL 不劣于 TIVOLI 支架,TLF 发生率 术后一年是 Xinsorb 2. 6%,TIVOLI 5. 3%,4 年随访结果为 Xinsorb 5.0%,TIVOLI 6.2%, MACE 为 Xinsorb 5.0% 比 Tivoli 6.2%。在严格筛选适合病例的条件下,有效性和安全性都不错。

尚未上市的国产生物可吸收支架

目前还在做上市前的临床评价的还有微创的 Firesorb、百心安的 Bioheart、阿迈特的 AMsorb 以及先健科技的铁支架 IBS等。

这其中进度条读得最快是微创的 Firesorb,FUTURE I 研究随访 3 年的结果已发表,与其他的 PLLA 骨架的 BVS 相比,Firesorb BRS 为了尽量减少过厚的支架小梁对内皮化的影响,采用了 100μm 和 125μm 的厚度。在 PLLA 做骨架的 BVS 中算是比较纤薄的了,期待它的随机对照研究。

百心安的 Bioheart于 2016 年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FIM 研究入选了 46 名患者,1 年的随访结果在 2018 年的美国 TCT 大会上公布,仅 1 例在术后 8 个月时发生了支架内血栓,继而发生了心梗。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对照组也选用了金标准 Xience 系列支架,期待。

阿迈特的 AMsorb有点特殊,与其他支架骨架采用激光加工不同,AMsorb 采用 3D 多轴曲面支架打印技术制造,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 3D 打印全降解冠脉支架,骨架材料依然是 PLLA,其卖点是 3D 打印技术带来的独特支架梁结构设计,在保证支撑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接触血管的面积,可以提高内皮化的进程,同时支架降解的时间也更短。2019 年 FIM 研究已完成入组,期待随访结果。

最特殊的要数先健科技的 IBS了,全称是铁基生物可吸收支架( iron-based bioresorbable scaffold,IBS),是目前全球唯一使用铁作为材料的全降解血管支架 ,该产品以渗氮纯铁 Fe-0.05%N 为骨架,表面载锌与聚合物,以及雷帕霉素药物,支架梁壁厚 70μm 左右,比绝大多数钴铬合金的 DES 还要薄但支撑强度却更高。降解产生的铁和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且每天释放的量很小,不会引起体内这两种元素过量。2019 年 12 月在阜外医院完成了首次人体试验,入组 65 例,目前还在临床随访中,文章尚未发表,期待一下后续吧。

以上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了,篇幅很长,感谢能够认真读到这里的你。

也感谢编辑 Microhoo 给予的支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