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赏析、鉴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了忘却的纪念每段概括100字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赏析、鉴赏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赏析、鉴赏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赏析、鉴赏|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赏析、鉴赏

鲁 迅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②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种事,只在《文艺新闻》③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①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记》,中间说:

“他做了好些诗,又译过匈牙利诗人彼得斐②的几首诗,当时的《奔流》③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搞,便来信要和他会面,但他却是不愿见名人的人,结果是鲁迅自己跑来找他,竭力鼓励他作文学的工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④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不久,他又一次的被了捕。……”

这里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白莽并没有这么高慢⑤,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面;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自说姓徐,象山人;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⑥,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⑦了。就只剩了这一点。

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①。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

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②,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③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④了。那两本书,原是极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诗集,据德文译者说,这是他搜集起来的,虽在匈牙利本国,也还没有这么完全的本子,然而印在《莱克朗氏万有文库》⑤(Reclam's Universal Bib-liothek)中,倘在德国,就随处可得,也值不到一元钱。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①从德国去买来的,那时还恐怕因为书极便宜,店员不肯经手,开口时非常惴惴。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好着落。所以还郑重其事,托柔石亲自送去的。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②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

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其中含着省事的分子也不少。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③,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④,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①,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②,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来往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③的青年,设立“朝花社”④。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⑤,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⑥,印《艺苑朝华》⑦,算都在循着这条线,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⑧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⑨这纸老虎⑩而印的。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①,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②”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这就是卖给商务印书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③和戈理基④作的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⑤。但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⑥。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苍皇失措①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直到“左翼作家联盟”③成立之后,我才知道我所认识的白莽,就是在《拓荒者》④上做诗的殷夫。有一次大会时,我便带了一本德译的,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所做的中国游记去送他,这不过以为他可以由此练习德文,另外并无深意。然而他没有来。我只得又托了柔石。

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

明日书店要出一种期刊,请柔石去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我的译著,托他来问版税的办法,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①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②里讲过一个高僧③,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④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⑤。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⑥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①里。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柔石的消息却很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②,我见过两次他写给同乡③的信,第一回是这样的——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④。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请勿念。

祝好!

赵少雄⑤ 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望转交赵少雄”

以上背面。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也仍在记念⑥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的大约有二十天。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①

但末二句,后来不确了,我终于将这写给了一个日本的歌人②。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他悲愤的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走呢?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夫人的木刻①,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他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同时被难的四个青年文学家之中,李伟森我没有会见过,胡也频在上海也只见过一次面,谈了几句天。较熟的要算白莽,即殷夫了,他曾经和我通过信,投过稿,但现在寻起来,一无所得,想必是十七那夜统统烧掉了,那时我还没有知道被捕的也有白莽。然而那本《彼得斐诗集》却在的,翻了一遍,也没有什么,只在一首《Wahlspruch》(格言)的旁边,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道: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又在第二叶上,写着“徐培根”②三个字,我疑心这是他的真姓名。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③,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①《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二月七——八日

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鲁迅对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惨遭杀害的悲愤心情。“两年以来,悲愤总是时时来袭击我的心”。1933年2月,即五位作家遇害两周年之际,作者觉得该“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为的是“将悲哀摆脱”,以更顽强的战斗来纪念烈士,为争取再“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到来。于是,写下了此文。

鲁迅曾说过他的杂文,是将“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都用笔写了下来”,“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华盖集续编·小引》)。正如此,此文充溢着情感,有愤怒、有歌哭,抒情成分极重。对几位烈士的怀念,是痛定思痛娓娓叙述,无限诗情。作者没有均衡地布置文章构图,而是在生活积累和感情积淀中,依据实际生活中自己与这五位青年作家交往疏密来决定艺术表现的详略与轻重:柔石是重点,详写;白莽次之,较详;冯铿略写;胡也频与李伟森一笔带过。文中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形象:那损己利人“而竟”“中了十弹”的柔石,热情、坚定和乐观的白莽,浪漫、体弱和坚强的冯铿……在这饱含诗情的追叙中,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鲁迅先生那涌动的难以抑制的感情。柔石等人被捕入狱,鲁迅时刻怀念狱中的战友,“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几句看似平静的叙述,却令人感动不已。

鲁迅先生把对烈士的爱,对摧残者的憎,凝聚于笔端,渗透于全文,熔铸为诗一般的语句,行文以追叙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而追叙和议论,无不洇染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恰当的修辞手法,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情力量。“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的两次重复,正是作者感情浓郁、深沉,无法排遣的一种“诗”的反映;再如:“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而发出愤懑的诘问“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则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勾画出了国民党政府的狰狞面目,从而把对黑暗世界的极度憎恶的感情具体化。由于国民党政府“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新闻封锁,作者不得不运用含蓄的笔法。“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对五位烈士的报道,作者用了“不敢”“不愿”“不屑”表明当时上海各报的态度;作者虽想写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能通过一副木刻来曲折地表达等等;所有这些,都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而“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含蓄地把文章的思想和感情升华到了新的高度,读者从这悲愤凝重、激昂坚毅的情感中,获得了韧性战斗的信念和勇气。

注释

①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1日《现代》第二卷第六期,后收入杂文集《南腔北调集》。② 五个青年作家:指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女)、李伟森。他们都是“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1931年2月7日在国民党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被秘密杀害。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今象山)人。胡也频(1905~1931),福建福州人。殷夫(1909~1931),就是白莽,原名徐白,浙江象山人。冯铿(1907~1931),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李伟森(1903~1931),又名李求实,湖北武昌人。③ 《文艺新闻》:“左联”领导的刊物(周刊)。1931年3月16日创刊于上海,1932年6月20日停刊。主要报导文艺活动,也刊登作品。1931年3月30日,《文艺新闻》第三号以《在地狱或人世的作家?》为题,用读者致编者信的形式,首先透露了五个青年作家遇害的消息。①林莽:即楼适夷,浙江余姚人,作家兼翻译家,“左联”成员。②彼得斐(Petofi Sandor,1823—1849):通译裴多菲,匈牙利爱国诗人。主要诗作有《勇敢的约翰》、《民族之歌》等。③《奔流》:鲁迅、郁达夫编辑的文艺月刊。1928年6月创刊于上海,1929年12月停刊。①亭子间:上海旧式楼房中的一种小房间,房租较为低廉。⑤高慢:高傲无礼。慢,态度冷淡,没有礼貌。⑥罗曼谛克:英语Romantic的音译,意思是“浪漫的”。⑦ 对劲:情意投合。① 故意的曲译:有意不按照原文意思翻译的文字。② 夹衫:用两层布(衣里和衣面)做成的穿在外面的长衫。当时知识分子和上层社会的人都穿长衫。③ 捕房:即巡捕房。旧时帝国主义者在上海等地的租界里设立的警察机构,相当于旧中国的警察局。下文的“巡捕”,相当于警察。④ 明珠投暗:成语,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到了不了解其价值的人手中。⑤ 《莱克朗氏万有文库》:1867年德国出版的文学丛书。①丸善书店:日本东京一家专门出售西文书籍的书店。②“三道头”:当时上海公共租界的巡官。因为他们的制服袖上缀有三道(条)倒“人”字形标志,所以被称为“三道头”。③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这是指1925年柔石曾在北京大学旁听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课程。④景云里:上海的地名,里:里弄 (long),城市里的小巷。① 迂(yu):说话、做事过分认真、呆板,不灵活变通。②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朝学者。明建文帝时任侍讲学士、文学博士。1402年,建文帝的叔父燕王朱棣起兵攻陷南京,自立为帝。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遂遭杀害,被灭十族。③ 同意:意见相同,看法一致。④ 朝花社:文学团体。1928年11月由鲁迅、柔石发起成立于上海,主要是介绍东欧和北欧的进步文学作品和外国版画。花,与“华”通。⑤ 《朝花旬刊》:鲁迅、柔石合编的文艺期刊。1929年6月1日创刊于上海,同年9月21日停刊,共出版十二期。⑥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朝花社出版物之一。分别于1929年4月和9月出版《奇剑及其它》和《在沙漠上》两集,收入近代比利时、捷克、法国、匈牙利、俄国和苏联、犹太、南斯拉夫、西班牙等国家和民族的短篇小说二十四篇。⑦ 《艺苑朝华》:朝花社出版的外国美术丛刊。共出版有《近代木刻选集(1)》、蕗谷虹儿画选》、《近代木刻选集(2)》、《比亚兹莱画选》、《新俄画选》五辑。⑧ 蕗(lu)谷虹儿:日本女插图画家,生于1898年。⑨ 叶灵凤(1904~1975):作家、画家。江苏南京人。曾参加过创造社。他当时所画的刊物封面和书籍插图,常模仿蕗谷虹儿的作品。⑩ 纸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实际却虚弱的人或势力。① 碰……钉子:习惯语,比喻遇到困难,遭受挫折。② “人心惟危”:人的心地是险恶难测的。语见《尚书·大禹谟》。惟,语气词,表示判断。③ 《丹麦短篇小说集》:收有柔石翻译的安徒生等人的作品十一篇,但未出版。1937年3月增入淡秋翻译的六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名金桥、淡秋选译。④ 戈理基(1868~1936):通译高尔基,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母亲》等。⑤ 《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现译作《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柔石译本出版时改名《颓废》,署赵璜译,1934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⑥ 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这是指1932年“一·二八”上海事变时,商务印书馆被日本军队的炮火烧毁,许多书稿被烧掉。所以,鲁迅有这种推测。但柔石的译稿未被烧掉,后来分别于1934年和1937年出版。① 苍皇失措:也写作“仓皇失措”。匆忙慌张不知怎么办好。② 隔膜:思想感情不相通,相互不了解。③ 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④ 《拓荒者》:文学月刊,原是太阳社的刊物,蒋光慈编辑。1930年1月创刊于上海,后改为“左联”机关刊物之一,同年五月被查封。① 一个会场:指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召开的一次共产党的会议。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在这里被捕。② 《说岳全传》:清代康熙年间的演义小说,著者钱彩。写的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事迹。③ 高僧:修行有成就的和尚。④ 坐化:佛教用语,指和尚在临死之前盘膝端坐,然后安然死去。⑤ 偈(ji)子: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和尚的隽语。何立:即那个追捕他的差役的名字。⑥ 涅槃(niepan):梵语Nirvana的音译,佛教用语。寂灭、解脱的意思。佛和高僧的死称“涅槃”,也叫“圆寂”。后来引申作死的意思。①一个客栈(zhan):指当时上海黄陆路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旅馆。柔石被捕以后,鲁迅带着全家从1月20日至2月27日避居于这里。②囚系中:监禁中。系,囚拘、拘禁。③同乡:原意是同一籍贯的人,此处专指王育和。他当时是上海慎昌钟表行职员,与柔石相识。柔石在狱中通过送饭人带信给他,由他送周建人(鲁迅的弟弟),然后转给鲁迅。④ 龙华:在上海西郊,当时国民党警备司令部所在地。⑤ 赵少雄:柔石在狱中的化名。上文周先生,指鲁迅。柔石在狱中还保护了鲁迅。⑥ 记念:这里是思想上记挂、思念的意思。① 这首七律诗的注析详见本书鲁迅旧体诗四首。②一个日本的歌人:指山本初枝女士(1898~1967)。据鲁迅日记载,1932年7月11日,鲁迅将文中这首七律诗书成小幅,托内山书店寄给山本初枝。① 《北斗》:“左联”机关杂志之一。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进步女版画家。中国“左联”五烈士遇难后,她曾与世界进步文艺家联名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鲁迅曾编印过她的版画选集。② 徐培根:白莽的哥哥,曾任国民党政府的航空署长。③ 逃在英租界:1932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发生后,鲁迅曾带着家眷到英租界内山书店支店避难。① 向子期(约227~272):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名秀,字子期。今河南武陟人。他跟嵇康、吕安是好朋友,后来嵇、吕被杀,他曾作《思旧赋》哀悼他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