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临泉县百度百科 非遗名录

非遗名录

2023-09-18 2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世界著名的杂技大国。

中国杂技概括起来可九大特色称之。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险中求稳、动中求静、平中求奇、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超人的力量和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大量运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古朴的工艺美术和形体技巧的结合;中国杂技有极大的适应性;中国杂技有严密的师承传统。

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的杂技之乡也有多个,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的安徽省临泉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临泉人民勤劳、智慧,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其中民间杂技是绽放在这块沃土之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说到临泉民间杂技艺术,可谓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临泉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陶戏楼,该陶器共四层,其中第二层和第四层塑有杂伎俑。考古专家认为这一文物可佐证临泉杂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临泉杂技在明朝时期就有了影响深远的杂技班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年,临泉杂技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杂技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发展,纷纷到全国各地巡演。

临泉杂技、马戏演出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传统保留节目主要有,空中飞人、浪桥、驯马、古典马戏、顶技、蹬技和走钢丝等,其代表性传承人挖掘整理的民间传统杂技——喷火是其拿手绝活。

根植于民间沃土,近年来,临泉民间杂技在良好发展的环境中迅速壮大,呈现出一个新的历史繁荣期。全县现在拥有各类杂技团队936个,杂技演员两万多人,遍及各个乡镇。临泉杂技形成了“新、奇、巧、险、美”的艺术特色,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在众多杂技团队里,迎仙马戏团、飞燕杂技团、美猴王杂技团、飞天杂技团等是其中的代表。

临泉民间杂技有着明显的家庭传承谱系,如马术中的马上倒立、马上射箭等,还有原生态杂技节目《锅碗瓢勺交响曲》等来源于民间杂耍。节目多为家庭祖传、师父带徒等方法继承下来的,经过代代人口传心授发展起来的。

据了解,目前,临泉县共有900多个杂技团,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总收入超3亿元。为擦亮“中国杂技之乡”名片,2019年,该县规划建设长官杂技小镇,将杂技文化与当地文化旅游存量资源整合,打造“中国游艺第一镇”。眼下,古色古香的杂技小镇初具雏形。

2005年,临泉杂技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临泉县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名单中,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申报的临泉杂技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在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勾晓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