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报告:中融信托部分产品“逾期停兑”事件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融信托公司最新消息新闻 专项报告:中融信托部分产品“逾期停兑”事件分析

专项报告:中融信托部分产品“逾期停兑”事件分析

2024-02-27 19: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作文’带动‘大舆情’。”

9月15日,中融信托发布公告称,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公司部分信托产品无法按期兑付,再度引发舆论关注。公开报道显示,自2023年8月份以来,已有至少14家上市公司披露“踩雷”中融信托旗下产品,合计金额接近8亿元。据悉,早在今年上半年,有关中融信托“逾期停兑”的网络传闻便此起彼伏。

报告通过舆情传播、舆论声音、相关方回应三方面,对中融信托部分产品“逾期停兑”事件进行复盘,并作出研判建议。完整版报告可扫码添加“知小微”获取。

01

舆情传播分析

事件脉络

2023年5月,网传中植系旗下财富公司爆雷,引发投资者恐慌情绪。7月底,传言中融信托资金池业务暂停兑付,信托公司被卷入舆论风波。此外,随着“中国版雷曼”传言扩散,五矿、中航、光大多家信托公司陷入“疑似爆雷”风波。

舆情趋势

潜伏期:早在2023年3月,北京金融圈就传出恒天财富及恒天家办所有中高管都已经被边控;

进入4月,江西吉安市金融办发布金融风险提示称,青岛恒天睿信家族办公室有限公司吉安分公司涉嫌违规开展金融业务,引发舆论关注;

随后,陆续有自媒体曝光恒天财富、新湖财富理财经理失联,网络上出现多个组织“维权”的消息;对此,中植系四大财富公司在7月初发布《告客户书》。

爆发期:7月29日,一名自称在恒天财富工作7年的理财顾问公开发表了一封“自白书”在网络流传开,伴随着“碧桂园爆雷”等信息,市场负面情绪被点燃,舆论热度持续上涨;

“中国版雷曼”传言扩散,中融信托、中航信托、光大兴陇信托、五矿国际信托均陷入“疑似爆雷”的风波中;叠加多家上市公司公告称中融信托产品到期仍未兑付,舆论快速发酵。

(更多潜伏期与爆发期“舆情传播趋势”内容,详见完整版报告。)

热搜平台

据知微舆论场,随着“自白书”的流传,8月上旬开始“中植系爆雷”的传言在凤凰新闻、快手等平台关注度提升;

11日,针对市场广泛流传的“刘轩宇”聊天截图,3家信托公司先后辟谣,迅速成为今日头条、微博、百度等多个平台的热点,上榜热搜并被持续关注;

同时,“上市公司披露信托产品到期未兑付公告”,也让各类负面分析文章、“中融信托”产品兑付状况相关词条持续露出;

月底,大股东经纬纺机临时停牌、拟退市等内容披露再度引发舆论场关注。

(更多“舆情传播”内容,请扫码添加客服知小微获取完整版报告。)

02

舆论声音

事件发生后,舆论主要围绕产品特征、原因分析、事件影响、风险提示等内容展开讨论。

产品特征

合规性引关注

事件发生后,“逾期”产品的底层资产、产品类型成为关注重点,部分带有“货币基金”字样的产品出现逾期让外界对其合规性产生质疑。综合来看,虽然中融信托的杠杆率处于合理水平,但并不能排除其存在“打擦边球”的情形。另外,本次逾期事件爆发给行业存量的“资金池”业务产品敲响了警钟,存量压降工作或要加快。

原因分析

集团危机的连锁反应

中融财报一直显示和中植的关联性不强,其大股东为央企。中国信托业协会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21-2022)》中,也曾提到中融信托为央企控股的信托公司。但本次事件发生后,有媒体穿透股东结构、人员安排等情形指明中融信托仍由“中植系”经营掌控,行业专家也普遍认为中融信托的“逾期”事件是“中植系”资产危机的连锁反应。

风险提示

资金回笼难言乐观

对于外界较为关注的“兑付方案”“兑付进展”等问题,不少媒体认为房地产去杠杆过程中,中融信托已多次踩雷,而从集团股权质押等情形分析,其资金回笼进展短期内会比较困难,提醒投资者做好长期准备;同时提到,经纬纺机如果真的退市或增加投资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

(更多“舆论声音”内容,请扫码添加客服知小微获取完整版报告。)

03

回应引导分析

及时辟谣,提示风险,避免用户被骗

7月上旬,伴着社交平台关于“中植系四大财富公司定融产品延期兑付”传言,各类“维权加群”信息增多,四大财富公司统一发布《告客户书》表示,已经采取相关法律措施。

8月初开始,对于网传《退款告知书》等不实信息,从集团到发售方再到代售方纷纷发文辟谣。在当前“兑付方案”仍不明朗背景下,各方主体积极发声,既向外界表明了积极应对、紧跟市场关切的态度,也为投资者辨别市场信息,避免用户被骗作出了提示,在一定程度上或能降低衍生舆情的出现。

同业信托公司集体辟谣,采取法律手段

面对“中融信托停止产品兑付,五矿信托、光大信托、中航信托也将爆雷”的传言,8月11日晚间,光大信托、五矿信托、中航信托等发布公告辟谣称,管理的信托产品运营正常,已就不实言论采取法律手段等;

央广网、环球网等央级媒体第一时间汇编发布相关回应内容,财联社、澎湃新闻、第一财经等主流财经、资讯类媒体也积极参与转发传播,聚焦“正常运营”“报案”等回应重点。

(更多“回应引导”内容,请扫码添加客服知小微获取完整版报告。)

结语:事件中自媒体账号、短视频账号转发、二创的市场传闻信息占比较高,而主流媒体以传播上市公司公告、公司辟谣回应内容为主;网友态度方面,或受到恒大、碧桂园等主体爆雷以及资本市场大幅调整波动影响,情绪负面倾向较为严重。

此外,报告还作出了相关研判建议,如需获取完整报告或其他行业报告,请扫码添加“知小微”进行获取,也欢迎加入营销、公关专属社群进行交流。

往期推荐:

上半年企业危机“启示录” | 探舆论场

蚂蚁集团超70亿罚单事件分析 | 专项报告

行业报告 | 2022证券行业舆情分析年报

专题报告 | 2023年两会金融热点专项分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