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最低标准 张杰: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张杰: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23-12-19 2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宏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郭霖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未来三十年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杰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未来三十年,可将中国的具体经济发展任务分解为两个阶段:一是从2022年到2035年的这十五年期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从2035年到2050年的这十五年期间,中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张杰告诉记者,由此可以得到的基本判断是,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中国未来三十年必须将经济增速维持在合理的中高速水平,方可在2050年左右最终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目标做了具体定义,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张杰告诉记者,由此带来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GDP究竟如何定义和认识?

  以下是张杰访谈:

  科学认识发达国家的定义标准

  当前,对发达国家(DevelopedCountry)的定义,又称已开发国家和先进国家。是指那些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较高,人民生活水准较高的国家,所以又称作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是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准和生活品质。借由开发自然资源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然而,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的门槛定义并没有形成共识,迄今为止尚未有发达国家的明确定义,联合国也没有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系统来认证哪些国家或地区是属于已开发或发展中。一些机构评估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达,通常使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准和科学技术水准等指标。自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成为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这些数据并不完善,联合国也没有对之有明确的具体标准和定义。

  综合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中央情报局等机构发布的资料,普遍得到认可的定义是:发达国家的定义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通常以2万美元作为分界线。人均GDP为2万美元才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2万美元到4万美元为中等发达国家,4万美元以上为高度发达国家。另一种也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发达国家的基本标准是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指标

  从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2021年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国家只有43个。而按照OECD的定义,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42个发达经济体。这两个不同划分标准所定义的发达国家覆盖范围基本雷同,由此可见,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应该是定义发达国家较为科学、较为合理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就把2021年全球这43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科学分析和判断的基准条件。

  由此,我们的结论是,可以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GDP水平可以设定为2.2万-3万美元左右(以2020年不变价计算)。因此,有必要将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均GDP水平设定为2.2至2.5万美元区间之内。而且,参考IMF、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数据,2021年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的门槛约在3万美元,这也符合国际上针对2万美元到4万美元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定义。因此,我们的定义应该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编辑:王镜榕 审核:郭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