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年度报告:来年依旧迎花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欧基金管理人 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年度报告:来年依旧迎花开

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年度报告:来年依旧迎花开

2023-08-11 19: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报告出品方:国金证券)

一、 2022 年基金规模及数量发展

1、 整体规模及数量发展:底层资产持续多元,基金数量突破万亿

2022 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建章革新、规范创新中走过行业发展的第 24 个年头,随着资管新规逐步落地,理 财产品净值化成为大势所趋,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屡上新台阶。过去一年在“高质量发展”政策指引下,行业发展格局 不断优化,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ETF 互联互通开闸交易,公募 REITs、同业存单基金等创新产品加速扩容,北 交所稳步建设,“固收+”基金宣传口径进一步规范,公募基金行业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速、高质量发展。截至 2022 年末,开放式公募基金总规模达 25.96 万亿元,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逆市扩容,基金数量为 10431 只,正式破万,成 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受市场环境影响,2022 年公募基金规模增长幅度较前两年大幅放缓,净值缩水的情况下总规模勉强维持正增长, 不同类型基金规模变动呈现一定分化;公募基金数量变化幅度相对平稳,相比 2021 年末增长 17.41%,各类型基金数 量年内均有不同幅度提升。具体来看,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国际(QDII)基金规模及数量在过去一年均有所 提升,其中国际(QDII)基金在海外通胀、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环境下提升最为明显(加之低基数因素),规模和数量 增长分别为 27.99%和 16.23%;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以及另类投资基金规模均出现缩水,相比上一年年末分别下 跌 22.57%、3.27%和 47.83%;FOF 基金数量自 2017 年首次发行以来维持相对高增的状态,2022 年数量增速虽有放缓 但仍在 60%以上。截至 2022 年末,货币市场型基金仍是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类型,占公募市场总规模比例达 40.28%; 数量方面,混合型基金占比最高,为 41.20%,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排在其后,占比分别为 29.86%和 19.07%,FOF 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国际(QDII)基金和另类投资基金占比分别为 3.62%、3.55%、2.13%和 0.57%。

2、 主动权益基金:行业主题百花齐放,基金头部化特征减弱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在 2022 年结束了过去三年的爆发式增长,净值拖累下整体规模出现回落,由 2021 年末的 5.74 万亿元下滑至 4.62 万亿元。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偏股型基金以及平衡混合-偏股型基金规 模下降幅度分别为 21.28%、18.88%、19.74%和 22.70%,回落至 2020 年末相当水平;经济筑底过程中,权益基金坚持 逆市新发,各细分类型主动权益基金数量同比均有提升,数量提升最为明显的为偏股混合型基金,增幅达 23.47%。截 至 2022 年末,主动权益基金总数量为 3694 只,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共 2083 只,占比 56.39%;灵活配置-偏股型基 金共 1073 只,占比 29.05%;普通股票型基金为 526 只,占比 14.24%;平衡混合-偏股型基金数量仅有 12 只,占比 0.32%。

受市场环境影响,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排名前 20 的基金公司 2022 年全部遭遇较大幅度规模缩水,规模排名较上一 年度提升的有 8 家公司。截至 2022 年末,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分别为易方达基金、中欧基金和广 发基金,规模分别为 3409.78 亿元、2634.48 亿元和 2541.44 亿元。

行业主题基金百花齐放

过去几年在市场强贝塔的作用下行业主题基金大幅吸金,尤其在“双碳”等政策推动下,制造、新能源等行业基 金数量和规模都迎来爆发式增长,“赛道”投资一度成为权益市场主旋律。进入 2022 年,伴随国内经济下行筑底以及 海外黑天鹅和通胀环境高压,行业贝塔逐渐弱化,板块间轮动加快,各行业均有阶段性表现,分化和轮动成为 2022 年行业主题基金的重要特征。 截至 2022 年末,制造和新能源基金仍是规模占比最大的行业主题基金,占行业主题基金合计规模比例分别为 33.15%和 21.53%,但过去一年占比有所下滑;医药、消费和科技行业基金受益于政策边际变化以及估值回落后凸显的 性价比,规模呈现一定增长,占比分别为 14.65%、18.52%和 4.95%;资源主题基金全年净值回撤幅度较小,规模占比 也有所提升,至 2.49%;另外,军工、农业、大金融行业基金占比相对较小。总的来看,2022 年行业主题基金从 2021 年的新能源“一枝独秀”过渡为“百花齐放”。

个人投资者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最近 5 年主动权益基金持有人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 2018 年末的 80.74%提升至 2021 年末的 87.69%,一方面基于基金市场逐渐成熟完善、各类主题基金和不同风格基金层出不穷,顺应发展潮流,满足个 人投资者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经历过去几年的强赚钱效应,个人投资者信心和耐心都有一定提升。2022 年受宏观经 济触底以及市场宽幅震荡的影响,截止 2022 年半年末,个人投资者占比相比 2021 年末稍有下降,至 87.42%,机构在 悲观预期加深和强压力测试环境下更为理性。

基金规模头部化特征减弱

在基金净值和市场交易的双重作用下,百亿以上基金的规模和数量在 2022 年均出现大幅下滑,基金规模头部化 特征相比过去两年明显减弱。截至 2022 年四季度末,规模在 200 亿元以上的基金共有 9 只,100~200 亿元之间的基金 共有 41 只,管理规模占所有主动权益基金的比例分别为 6.94%和 11.81%,相比 2021 年末分别下降 5.25%和 2.37%, 相比 2020 年末分别下降 5.98%和 6.52%。 截至 2022 年末,200 亿元以上规模的基金有中欧医疗健康、易方达蓝筹精选、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富国天惠精选 成长、易方达消费行业、睿远成长价值、兴全合润、诺安成长、兴全趋势投资,基金经理分别为葛兰、张坤、刘彦春、 朱少醒、萧楠/王元春、傅鹏博/朱璘、谢治宇/叶峰、蔡嵩松、童兰/董理/谢治宇。

中新生代基金经理成中流砥柱

最近 3 年,任职年限在 5-10 年的相对中生代基金经理规模大幅提升,截至 2022 年末,规模达 2.50 万亿元。中 新生代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相对适中,在震荡和轮动的市场环境中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且经历过一轮牛熊切换后投资理 念逐渐成熟。 另外,随着公募基金市场不断扩容,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也开始崭露头角,2022 年规模增长幅度超过 50% 的主动权益基金中,任职年限在 3-5 年和 3 年以下的基金经理数量占比最多,分别为 37.67%和 29.63%。新生代基金 经理多为各行业专家,在相关领域基本功扎实的同时投资风格较为契合当前的市场风口,最近两年不少新生代基金经 理凭借出色的业绩引起市场关注。

3、 指数及量化基金:规模数量稳定增长,资金流入助推未来发展

近十年来指数及量化基金数量和规模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在权益型基金中数量和规模占比虽有波动(权益类基金 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近四个报告期股票仓位在 60%以上的平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基金),但整体呈现增加 趋势,截至 2022 年末,指数及量化基金管理规模在权益型基金中占比 28.57%,相较 2021 年该比例继续提升,指数及 量化型基金作为工具型产品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 截至 2022 年末,股票指数型基金产品数量共计 1140 只,合计管理规模 15295.89 亿元,在 2022 年权益市场表现 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规模仍环比增加 6.65%。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一枝独秀,数量和规模上均占据较大优势,受 益于 2022 年 1000ETF、碳中和 ETF 等热点基金火热发行,被动指数型基金与其他类别的指数基金规模差距也在逐渐拉 大。截至 2022 年末,被动指数型基金 930 只(不含联接基金),管理规模 13593.43 亿元,较上年环比增加 6.74%,在 股票指数型基金产品中规模占比 88.87%,占据数量及规模的绝对优势。指数增强型 2022 年整体增速较慢,截至 2022 年末共计 210 只,管理规模 1702.46 亿元,较上年环比增加 5.93%。截至 2022 年末,量化选股和对冲型基金数量分别 存续 236 只和 24 只,管理规模分别为 921.28 亿元和 124.44 亿元,受累于权益市场整体表现,规模上均出现一定幅 度的缩水。

(1) 被动指数型基金:中证 1000、科创 50 等小盘风格宽基规模高增,管理人头部化特征明显

被动指数型基金方面,根据跟踪指数的不同特征,我们进一步将被动指数型基金细分为宽基指数基金和窄基指数 基金,其中,窄基指数基金已连续三年整体规模超越宽基指数基金,2022 年年末以 8039.03 亿元(占比 59.14%)的 管理规模继续保持被动指数型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位置。但聚焦 2022 年,从环比变化来看,宽基指数基金增幅更为明 显,以中证 1000、科创 50、北证 50 为代表的中小盘成长风格指数得到广泛关注,对应被动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容带来 宽基指数基金规模总体的大幅增长。截至 2022 年末,宽基指数基金共计 202 只,管理规模 5554.40 亿元(占比 40.86%), 规模增速达 18.38%。

在宽基指数基金中,基金规模 100 亿以上的标的指数共有 10 只,分别是沪深 300、中证 500、科创 50、上证 50、 中证 1000、创业板指、科创创业 50、上证 180、创业板 50、深证 100。从规模存量来看,对标沪深 300 和中证 500 的宽基指数基金 2022 年末规模最大,规模分别为 1697.83 亿元(占比 30.57%)和 847.34 亿元(占比 15.26%),规模 水平与去年末增幅均在 8%以上。从规模增速来看,2022 年成长、周期风格指数得到了更多的市场关注,对标中证 1000、 科创 50 指数的基金规模增长幅度显著领先,中证 1000 指数基金规模环比增幅高达 1228.03%,2022 年末管理规模 361.05 亿元,科创 50 指数基金次之,规模环比增长 90.78%,2022 年末管理规模 796.52 亿元。同时跟踪北证 50 指数 也在 2022 年 12 月迎来集中发行上市,其成长性创新性契合市场风格特征,成为年末热点。 在窄基指数基金中,行业主题指数基金规模最大,截至 2022 年末 529 只基金管理规模为 6928.32 亿元,占全部 窄基指数基金规模 86.18%。与此同时, Smart Beta 基金共计 93 只,管理规模 546.49 亿元;港股通基金 106 只,管 理规模 564.22 亿元。行业主题基金中,从规模分布来看,2022 年末金融地产、消费、科技、新能源、医药医疗是基 金规模最大的五个类别,其中,金融地产、消费、科技板块基金规模均在 1000 亿元以上,规模占比均在 15%以上,位 列前三名。从规模环比增幅来看,12 个细分行业板块中,6 个行业板块在 2022 年实现了规模扩张,其中,绿色 ESG 板块由于环交所碳中和指数基金的集中发行,规模环比增幅最为明显(64.57%),规模增加 79.34 亿元;医药医疗板 块规模增加 138.91 亿元,环比增幅 12.45%。

以交易方式维度来看,ETF 一直是被动指数型基金中规模占比最大的类别,截至 2022 年末,ETF 被动指数基金规 模合计 10687.03 亿元(占比 78.62%),且同样保持较高的增速,规模环比增加 12.94%。结合资金流动情况来看,2022 年全年宽基 ETF 资金净流入 1534.85 亿元,其中,净流入主要集中在科创 50、沪深 300、中证 500、创业板指、创业 板 50 等跟踪基金规模较大的指数上,资金净流出则主要集中在跟踪中证 1000 指数的基金上;2022 年全年行业主题 ETF 资金净流入 1477.90 亿元,其中,净流入主要集中在科技、医药医疗、新能源、金融地产、消费板块,资金净流 入均在 100 亿元以上,同时一带一路板块资金出现小幅净流出。

以管理人维度来看,指数基金头部化特征比较鲜明。2022 年末,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南方、国泰基金旗下 被动指数型基金管理规模均在 1000 亿以上,5 家公司规模占比达 49.36%。其中,易方达基金 2022 年管理的被动指数 基金较 2021 年规模增加了 330.87 亿元,是布局被动指数基金产品的 80 家资产管理公司中规模增加最多的管理人。 华泰柏瑞、广发、华夏、南方基金 2022 年也均实现了 100 亿元以上的规模涨幅。

(2) 指数增强型基金:整体数量扩容,规模保持稳定

2022 年,整个 A 股市场几乎被行业轮动、大小盘风格频繁切换占据,量化选股难度提升明显。在此背景下,公募 指增基金整体收益有限,管理规模较 2021 年末仅小幅上升。不过产品的发行热情依然高涨,2022 年公募指增基金数 量继续延续了近年来的快速扩容之势,增强 ETF 的发行再燃市场热情,也进一步丰富了市场投资工具。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存续的公募指增基金共计 210 只,基金数量相比于 2021 年末增加 47 只,其中,宽基指增基金 172 只,行 业主题指增基金 30 只,Smart Beta 指增基金 8 只。

从指增基金的类别来看,宽基指增在全部指增基金规模中占比 88.88%,仍然占据规模的绝对优势。宽基指增基金 中,又以沪深 300、中证 500、上证 50、中证 1000、创业板指数增强基金为主,五大类别合计规模占宽基指增基金规 模的 95.83%。从规模变化情况来看,衍生品的扩容成为了 2022 年影响指增基金规模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证 1000 股指期货和期权的上市交易推升了中证 1000 指增基金的市场关注度,该类别也成为了 2022 年新产品成立数量最多且 规模增幅最大的指增基金,创业板指增基金也有一定比例的规模增加,存量规模最大的沪深 300 指增基金整体规模与 2021 年末基本持平,中证 500、上证 50 指增基金则均出现相比于 2021 年末 10%左右的环比规模缩水,科创 50 指数增 强类产品依托于增强 ETF 发行,以增强 ETF 的形式实现科创 50 指数增强产品的首次覆盖。行业主题指增中,主要包 括消费、科技、新能源、医药医疗、农业、周期、绿色/ESG、中游制造等产品,但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较小,市 场关注度相对有限。其中,新能源、科技指增基金 2022 年规模增幅最大,规模环比增长分别为 304.72%、193.56%, 消费指增基金规模缩水明显,规模环比下降 21.51%。不过,由于行业主题指增规模总体较小,因而,整体绝对变化水 平相对有限。

从管理人情况来看,截至 2022 年末,共有 10 家基金公司指增基金管理规模超过 50 亿元,合计规模占比 64.97%。 10 家规模 50 亿以上的头部公司中,9 家(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天弘基金、景顺长城基 金、建信基金、兴证全球基金、博时基金)继 2021 年以来管理规模持续稳定在 50 亿元以上,万家基金于 2022 年实 现规模的大幅提升,进入到 50 亿以上行列。从规模增幅情况来看,相比于 2021 年末,2022 年规模增幅最大基金公司 为万家基金,2022 年末管理规模 95.52 亿元(2021 年末 15.66 亿元),国泰君安证券资产、鹏华基金、嘉实基金、国 投瑞银基金、国泰基金 2022 年规模同比增幅也均在 10 亿以上。

4、 固收基金:短债产品爆发之年,“固收+”发展承压

截至 2022 年末,全市场共有货币基金 371 只,规模合计 10.45 万亿元;短期纯债型基金 322 只,规模合计 0.63 万亿元;中长期纯债型基金 1690 只,规模合计 4.83 万亿元;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 392 只,规模合计 0.62 万亿元; 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 470 只,规模合计 0.94 万亿元;偏债混合型基金 724 只,规模合计 0.56 万亿元;灵活配置-偏 债型基金 231 只,规模合计 0.18 万亿元(灵活配置-偏债型基金指近四个季度权益仓位均值小于 40%且债券仓位均值 大于 60%的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下同);可转换债券型基金 38 只,规模合计 0.04 万亿元。 其中不参与权益资产二级市场投资的纯债基金(短期纯债型、中长期纯债型)规模合计 5.46 万亿元;可参与权 益资产二级市场投资的混合资产策略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混合债券型二级、偏债混合型、灵活配置-偏债型、可 转换债券型基金)规模合计 2.34 万亿元。

2022 年权益市场大幅波动回调,混合资产策略产品迎来最强压力测试,年末规模为 2.34 万亿,较 2021 年末的 2.85 万亿有一定压缩,其中偏债混合型、灵活配置-偏债和可转换债券型基金降幅较为显著。债券市场利率在 2022 年前三季度整体震荡下行,受流动性持续宽松以及优质品种资产荒影响,中短端下行幅度更为突出,短债产品受到青 睐,短期纯债型基金年末规模为 6291.16 亿元,相较 2021 年末增长 26.18%。

截至 2022 年末,纯债及混合资产策略基金规模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公司中,规模上涨的有 13 家基金公司,规模排 名较上年末提升的有 12 家基金公司。其中规模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招商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年末规模 分别为 3724 亿元、3702 亿元、3128 亿元,较上年末规模分别增加 6.44%、下降 34.16%、下降 1.42%。

自 2019 年首只摊余成本法债基面世以来,该类产品在 2020 年密集获批与发行,截至 2022 年末,市场上共有摊余 成本法债基 177 只,规模合计 1.25 万亿元,债市震荡加大之下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低波动的优势突显,受到市场青 睐。2022 年四季度,摊余成本法债基迎来了集中开放期,而 2023 年一季度进入开放期的规模还将继续增大。

5、 FOF 基金:数量稳步增长,规模小幅缩水

FOF基金自2017年面世已满五年,截至2022年末,已成立的FOF基金数量为383只,相较2021年末增长了59.58%; 规模合计 1927 亿元,相较 2021 年末下降了 13.29%。其中,混合型 FOF 为主流品种,共 364 只,规模为 1870.82 亿元, 数量较上一年末增长了 56.22%,规模较上一年末下降了 15.12%。债券型 FOF 发展迅速,11 只产品规模合计 41.18 亿 元,数量和规模分别较上一年末增长 450.00%和 595.62%。 从类型上看,个人养老金政策的落地进一步促进了养老 FOF 的发展,截至 2022 年末,养老 FOF 共有 206 只,规 模合计 881.87 亿元,占 FOF 总规模的 45.77%。普通 FOF 共有 163 只,规模合计 919.73 亿元,占 FOF 总规模的 47.73%。

截至 2022 年末,市场上发行 FOF 的基金公司合计 79 家,兴证全球、交银施罗德、易方达、汇添富、广发、南方、 民生加银、华夏、中欧、浦银安盛 FOF 管理规模位居市场前十。基金经理层面,全市场共有 119 位基金经理参与 FOF 管理,其中规模超百亿的有兴证全球基金的林国怀、交银施罗德基金的蔡铮(仅统计首位任职基金经理)。

6、 QDII 基金:管理规模创新高,净申购同比增九成,港股基金受热捧

规模创新高,增速有放缓

随着国内投资者对香港及海外市场配置需求提升、投资品种不断丰富,QDII 基金行业持续稳步发展。根据基金 2022 年四季报及最新公告披露的规模数据口径计算,截至 2022 年底 QDII 基金总规模约为 3383.89 亿元人民币,规模 再创历史新高。不过由于 2022 年多数时段全球权益市场在货币紧缩、通胀飙升及地缘冲突等多重扰动下频频回调, QDII 基金的规模增速有所放缓,较 2021 年同比增幅 28%,是 2019 年以来增长率最低的年度。 QDII 基金总数量为 220 只(币种及份额合并计算,下同),按照交易市场&投资领域,可分为股票市场类、股票主 题行业类、非股票类;进一步可分成 22 个细分类别:股票市场类含港股&中概股、美股、全球市场、单一国家市场(欧 洲、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越南、金砖四国、韩国),股票主题行业类含科技、消费、医药、教育、新能 源车,非股票类包括能源、商品综合、黄金、REITs、债券等。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港股&中概股(1569 亿)、科技主题 (745 亿)、美股(550 亿);数量居多的是港股&中概股(75 只)、美股(25 只)、债券(25 只)。

净申购同比增九成,Q1Q4 港股基金受追捧

2022 年申赎情况来看,全年份额申购赎回净额为 1420 亿份,相比 2021 年 747 亿份的增幅达 90%。分类来看,净 申购主要由港股&中概股 QDII 贡献,年度净申购额 821.4 亿份,占整体比例 58%;其次为美股 QDII 的 347.7 亿份,占 比 24.5%。能源 QDII 则在主要类别里资金流出相对明显,年度净申购-22.4 亿份。各季度来看,2022 年 Q1 投资者对 港股&中概股 QDII 热情高涨,当季净申购 438 亿份;同样港股&中概为主要标的的科技主题 QDII 亦获 123 亿净申购。 而 Q2~Q3 随着港股持续探底,投资者对港股&中概股 QDII 热情大幅退潮,行业监管趋严和盈利下滑也引发科技主题资 金大量流失。Q3 医药主题因政策利空影响而大幅赎回,美股基金则因市场预期海外通胀触顶而申购活跃。至 Q4 港股 在境内外多重利好推动下迅速触底反弹,港股&中概股 QDII 当季净申购额 193 亿份,环比 Q3 翻倍有余,科技主题、 医药主题亦重获青睐,投资标的涵盖地产美元债及美债的债券 QDII 也重获资金净流入。

基金公司头部效应明显,易方达华夏体量最大

目前发行 QDII 的公募基金公司截至 2022 年底共计 36 家(另有光大证券资管、广发资管这 2 家券商资管机构, 各管理 1 只 QDII)。从规模分布来看,QDII 管理人的头部效应较为明显:TOP3 的管理规模占全部的 61%、TOP5 管理规 模占 72%。具体来看,管理规模较大的依次为易方达(916.76 亿元人民币)、华夏基金(734.11 亿)、广发基金(345.23 亿)、博时基金(243.78 亿)、天弘基金(118.52 亿)。产品数量最多的依次为华夏基金(22 只)、易方达基金(21 只)、 华安基金(14 只)、广发基金(13 只)、嘉实基金(13 只)。整体来看,易方达、华夏的 QDII 业务体量最大。

管理人重点布局 QDII 类型各异

按 QDII 类型分布来看,在规模 TOP10 头部管理人中,旗下产品以港股&中概股的整体规模最大。具体来看,华夏 基金布局港股&中概股 QDII 的规模达 679 亿元,为各基金公司之首;其次为易方达的 406 亿元;此外华泰柏瑞、天弘、 嘉实均以港股&中概股为各自 QDII 产品中规模最大的类别,分别为 88 亿、77 亿、27 亿。科技主题 QDII 则是头部管 理人产品中规模第二的类别,以易方达的 472 亿为最高;交银也将该类别作为 QDII 产品线的核心品类,规模近 114 亿;科技主题基金规模较高的还有广发的 84 亿、嘉实的 29 亿。将美股 QDII 作为产品规模之首的是广发、博时、国 泰、华安,规模依次为 198 亿、136 亿、68 亿、58 亿。 非头部规模的基金公司中,以港股&中概股 QDII 为产品线规模最大的是富国的 51 亿、南方 40 亿、上投摩根 29 亿、大成和国富各 24 亿,亦为各自 QDII 基金中数量最多的类别。此外,华宝以能源 QDII 规模最高,达到 50 亿。

从数量上看,同样以港股&中概股 QDII 为多数基金公司布局产品最多的类型;在规模 TOP10 管理人中,以华夏基 金 9 只产品为最多,其次是易方达布局了 7 只、华泰和华安各 5 只。此外,QDII 数量居多的管理人还相对偏好布局美 股、科技主题、医药主题、债券等产品线。

持有人结构以个人为主,债券 QDII 机构比例略高

QDII 基金的持有人结构以个人为主,且近年来个人投资者占比呈小幅上升趋势,截至 2022 年中报,全部 QDII 基金的个人持有者占比均值升至 81.47%,而 2020 年年报的这一数据尚在 75.24%。 不同类型 QDII 的持有人结构存在差异。近两年以来就主要类型来看,能源 QDII 的个人持有比例最高,在 98%上 下;其次是医药主题、科技主题均在 90%附近,但医药主题的个人占比近年呈小幅下降趋势,科技主题个人占比上升; 全球市场的个人持有占比约 85%;港股&中概股 QDII 以及美股 QDII 的个人占比均接近 80%,不过港股&中概股 2022 年 中报个人比重较上年年报降低 3 个百分点,显示机构投资者 2022 上半年小幅提升了持有规模;债券 QDII 的个人持有 者比例最低,在 41%~60%区间,但近两年个人持有者占比提升趋势明显。

从各类型 QDII 的持有人份额环比变化来看,2022 上半年相较 2021 年底,医药主题的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增幅最 高,达到 653%,机构持有份额也涨了 123%,原因主要是该类别中的“博时恒生医疗保健 ETF”作为目前唯一的恒生医 疗指数基金,2022 上半年份额快速大增。此外,美股 QDII 的个人与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增幅相对明显,分别为 152%、 115%。港股&中概股 QDII 的个人投资者份额增加 129%,但机构投资者份额变动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债券 QDII 的个 人与机构持有者份额均在 2022 上半年出现回落,与中资美元债自 2021 年三季度起受信用资质恶化及利率影响而持续 承压有关。

2022 年仅发放一轮外汇额度,易方达华夏南方额度居多

2022 年,国家外汇局仅在 6月 30 日向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发放了一轮 22.1 亿美元的额度。历史数据来看, 2021 年外汇局曾分别于 1 月、3 月、5 月、6 月、8 月、11 月、12 月共七轮发放了合计 408.2 亿美元的额度,创下自 2004 年开放额度以来的年度最高值;其次为 2007 年度发放 304.45 亿美元。 截至 2022 年底,国家外汇局已累计批准 176 家 QDII 机构投资额度共计 1597.29 亿美元,包括 36 家银行、68 家 基金公司及证券公司、48 家保险公司、24 家信托类机构。其中,证券类机构中的基金公司以 718.1 亿美元额度在各 类机构中居首,在全部额度中占比 45%。在全部 QDII 机构中,平安保险累计获批额度 75.9 亿美元居首,易方达基金 以 74.7 亿排名第二,随后的是华夏基金 64.7 亿、南方基金 58.7 亿、嘉实基金 41 亿、广发基金 40.7 亿。

二、 2022 年新发基金市场发展

1、 整体新发基金份额腰斩

在海外地缘冲突、美联储加息缩表、国内疫情反复、地产风险出清等利空冲击下,2022 年公募基金新发市场疲软。 2022 年新设立基金 1457 只,较 2021 年下降 23.60%,新发基金份额相较 2020 和 2021 两个发行大年腰斩,其中降幅 最大的为混合型基金,同比下降 83.53%,在风险资产承压的背景下债券型基金成吸金主力,同比增长 32.44%。 分类型来看,2022 年新发股票基金(含指数基金)297 只,发行份额合计 1609 亿份;新发混合基金 495 只,份 额合计 2787 亿份;新发债券基金 477 只,份额合计 9985 亿份;新发另类基金 5 只,份额合计 13 亿份;新发 QDII 基 金 31 只,份额合计 76 亿份;新发 REITs 产品 13 只,份额合计 74 亿份;新发 FOF 产品 139 只,份额合计 427 亿份。 分月份来看,2022 年每月平均成立 121 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 1248 亿份,季度末是基金发行热门时间段,2022 年 3 月、6 月、9 月、12 月新发基金数量分别为 175 只、139 只、139 只、155 只,均在月度均值之上。从发行份额来 看,2022 年 6 月发行总份额最高,达到 2358 亿份,下半年发行总份额较高,除 10 月外均在月度均值之上。

2、 权益投资热情低迷,稳健理财配置需求升温

(1)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创近五年新低,权益投资热情低迷

2022 年在内外交困宏观环境影响下,权益市场投资异常艰难,2022 年主动权益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 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新发数量及规模整体呈下行趋势。2022 年主动权益基金新发数量合计 435 只,新发规模合 计 2253.15 亿元,均较 2021 年出现明显下滑,其中新发规模创近五年新低。2022 年投资者风险偏好显著降低,参与 权益市场热情低迷。

2022 年 90%以上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均小于 10 亿元,新发规模介于 2-5 亿的数量最多达 259 只;2022 年 2 只 新发规模近百亿的基金,易方达品质动能三年持有(陈皓)和泉果旭源三年持有(赵诣),均为顶流明星基金经理领 衔。整体 2022 年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较小,相对过去两年爆款基金的热度明显不足。

2022 年中欧基金主动权益基金的新发数量和规模最大,共计 17 只,141.09 亿元;另外主动权益基金新发数量较 多的基金公司还有富国基金、招商基金、博时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等;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超过百亿的基金 公司还有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兴证全球基金。

(2)指数及量化基金多热点创新百花齐放,但发行规模相对有限

受权益市场调整以及先发产品阻碍后发同质产品的影响,指数及量化基金 2022 年发行数量和规模不及 2021 年同 期水平,2022 年共发行 276 只产品(含 62 只联接基金),发行规模合计为 1583.94 亿元。其中,新发被动指数基金占 据了指数及量化基金的主体,ETF 产品占据了被动指数基金的主体,新发产品的热点集中在 1000ETF、碳中和 ETF、增 强 ETF、北交所 ETF 等创新性产品,相对热点集中且有限。 被动指数基金细分类别中,行业主题基金的发行规模小幅高于宽基指数基金。从变化情况来看,除了 Smart Beta 类基金外,其他细分类别新发基金规模均环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港股通和行业主题型被动指数基金发行数量和发行 规模收敛最为明显,规模环比分别下降了 78.67%和 37.66%,宽基被动指数基金主要依托于爆款产品中证 1000、北证 50 指数基金的推出,发行规模下滑程度较小。按交易方式来看,ETF 产品由于基数较大, 2022 年度发行规模下降较 为明显,较 2021 年同期发行规模减少 488.24 亿元。增强指数基金细分类别中,虽然宽基指数增强基金 2022 年发行 数量较2021年同期有所增加,但难抵权益市场不振的大趋势,整体发行规模呈现下滑状态,较2021年同期减少41.37%。

被动指数基金:赛道布局多样化,提供精细化投资工具

2022 年 A 股市场整体呈现出了投资机会相对丰富并不断切换的常态,在此背景下,股票指数型基金在赛道的布局 上,也显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特征,精细化和个性化特点尤为突出。行业主题基金中,2022 年更多基金公司将产品对标 指数定位在了中药、疫苗、高端装备、机床、交通运输、动漫、工业互联、科创板细分行业等细分领域,行业分布更 加多样,指数选择更加细化。从是否已有指数型基金选用为对标指数的情况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统计显示,2022 年新出现了 43 个被动指数基金对标指数,对标新指数的被动指数基金合计规模达 234.97 亿元。 在众多新发基金中,不乏对标指数新颖或是受投资者热捧的品种,例如,中证 1000 指数基金一键布局中小盘成 长公司,在股指期货期权发行上市的刺激下,对标中证 1000 指数的基金受到资金青睐,管理规模快速上升至被动指 数型基金中宽基指数前五的位置。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基金,兼具环保、新能源、储能属性,受益于国家对于 碳中和行业的优惠政策,是 2022 年新跟踪指数中发行规模最大的指数,截至 2022 年末,跟踪指数基金规模达 81.12 亿元。跟踪北证 50 指数基金在 2022 年 12 月集中发行,指数选取了北京证券交易所规模大、流动性好的 50 只上市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工具选择。

指数增强基金:市值下沉,国证 2000、科创 50、双创 50 指增基金初现

2022 年在科技自强自立、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迫切需求下,新兴产业成为政策发力重点,而且,国内疫后弱复 苏、流动性充裕的宏观环境,也有利于中小盘股的流动性溢价扩张,在此背景下,指增基金在沪深 300、中证 500 这 两个成熟领域持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市值下沉,对标国证 2000、科创 50、科创创业 50 的产品也陆续出现。 2022 年 7 月申万菱信基金首先布局了市场上首只国证 2000 指增基金。国证 2000 指数小市值股票占比较高且成分 股权重十分分散,包含了更多受益于“专精特新”产业政策的标的,成长空间十分广阔。汇添富基金、华富基金、长 信基金、广发基金先后成立了科创创业 50 指增基金,南方基金、鹏华基金、嘉实基金则着手布局了科创 50 指增基金, 科创创业 50 和科创 50 指数均主要分布于电气设备、医药生物、电子等具备高成长属性和高研发特征的行业板块,契 合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发展战略,也将受益于相关政策的大力倾斜扶持。总体来看,布局中小市值、布局专精特新在 2022 年的指增基金市场已经初现端倪,这一趋势仍将有望延续。

(3)稳健理财配置需求升温,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和短债基金布局密集

在权益市场大幅调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背景下,稳健理财需求进一步扩大,2022 年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进入快 速扩容阶段,中短债基金迎来密集布局。 2022 年新设立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合计 39 只,共发行份额 2143 亿份,其中有 10%的产品发行份额不足 10 亿,13% 在 10 亿至 30 亿之间,28%在 30 亿至 50 亿之间,31%在 50 亿至 100 亿之间,有 7 只产品发行份额超 100 亿。全年新 发基金合并发行份额超过 100 亿份的基金仅有 8 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占据 7 席。 同业存单作为银行短期融资工具,整体市场容量较大,流动性较好,安全性较高,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作为现金管 理类产品的有效补充,为个人投资者便捷地参与同业存单投资提供了新渠道,契合低风险资金的短期投资需求。继 2021 年末首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问世后,2022 年新发产品认购火爆,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作为公募市场一种新生的创 新产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已经进入快速扩容阶段。

(4)养老 FOF 助力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

伴随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正式落地部署,公募基金围绕养老产品的布局按下加速键,2022 年 34 家基金管理人新 设立养老 FOF 基金合计 54 只,目标日期型和目标风险型的数量分别为 24 只和 29 只,合并发行份额 107 亿份,其中 96%的产品发行份额不足 10 亿。目标日期以 2045 年、2040 年和 2030 年为主,主要针对具备一定财富实力且养老需求 相对迫切的 75 后以及职场新势力 90 后,目标风险则以稳健型为主。 新发养老 FOF 产品中有 38 只为发起式基金,养老基金产品是近年来公募基金布局的重要业务方向,预计各家公 司布局力度将持续加大。

2022 年 11 月,个人养老金正式启动实施,个人养老基金 Y 份额时代开启。Y 类份额是针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 业务单独设立的份额类别,可以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购买并享受一定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优惠及税收优惠,首 批 129 只 Y 份额的个人养老基金均为养老 FOF,其中目标日期基金 50 只,目标风险基金 79 只。50 只目标日期基金覆 盖预计退休日期为 2025 年至 2050 年的人群,其中目标日期在 2035 年至 2040 年的产品数量最多,有 27 只。79 只目 标风险基金的目标风险水平分别为保守、稳健、平衡、积极,其中稳健养老目标基金数量最多,有 58 只,这类产品 通常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 30%。

(5)港股通新品数量份额大幅缩水,指数型成为主流

2022 年面对复杂的境内外环境和疫情冲击,港股在多数时段遭遇持续回调,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行。在此背景下, 港股通基金(四个季报港股占基金净值比例均值>50%)新发产品氛围清淡,全年共计新成立基金 20 只(份额合并计 算),发行份额合计 59.07 亿份,对比 2021 年同期新发 30 只、发行份额 323.47 亿份的水平,2022 年数量和份额分别 同比下滑了 33%和 82%。 从发行时点来看,2022 年新发的 20 只港股通基金中有 15 只集中在一季度成立,而二~四季度新品数量依次仅有 2 只、2 只、1 只,港股发行市场的冷清程度实属近年少见。从投资模式上看,全部 20 只基金中有 14 只为指数型,主 动管理型仅有 6 只,打破了近年来主动管理型新品数量大幅超越指数型的局面,也反映出持续阴跌的港股市场令基金 经理主动挖掘超额收益的难度加大。此外,相比 2021 年新品不乏份额超过 20 亿的“爆款”,2022 年新成立基金中发 行份额最大的“工银瑞信国证港股通科技 ETF”也仅近 10 亿元,其余超过 5 亿份额的有“华宝中证港股通互联网 ETF” 6.1 亿、“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 5.7 亿。

(6)QDII 发行份额同比下滑 77%,聚焦港美科技医药

2022 年度共计成立 QDII 基金 31 只,发行份额共 68.58 亿份,相比 2021 年创下 QDII 基金出海以来新品数量及份 额之最的 35 只、299.53 亿份,数量仅少了 4 只,但发行份额同比下滑幅度达 77%。投资区域以港股、美股为主,布 局方向主要为港股科技股、美股科技股、港股及美股医药生物、全球新能源车产业等。 发行份额最大的单只 QDII 是 2022 年 12 月成立的港股&中概股 QDII“南方基金南方东英银河联昌富时亚太低碳精 选 ETF”,发行份额达 13.62 亿份,基金主要投资于标的 ETF“富时亚太低碳精选 ETF”;份额第二的是医药主题指数型 QDII“南方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 ETF”的 11.09 亿份。其余发行份额皆不及 4 亿份。

统计基金管理人的 2022 年度新成立基金情况,全年共有 16 家基金公司发行新品,相比 2021 年少了 1 家。合计 发行份额最高的是南方基金的接近 25 亿份,其次为汇添富的 10.27 亿份,其余皆在 10 亿以内;产品数量最多的是汇 添富和华泰柏瑞,均新发了 4 只基金。

3、 产品创新不断

(1)指数及量化基金——新产品涌现,投资工具日渐丰富

衍生品助力中证 1000,被动、指增齐发,布局专精特新

2022 年 7 月中证 1000 股指期货和期权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中证 1000 指数是 A 股市场优质小盘 股的代表指数,成分股大多分布在 50-200 亿市值区间,相比于沪深 300、中证 500 指数,中证 1000 指数更加侧重新 兴成长赛道,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等板块权重较高,更加符合专精特新定位,具备更强的科技创新属 性。其股指期货的发行补全了小盘衍生品工具上的空缺,不仅可以促进小市值股票流动性的提升,提高市场的定价效 率和活跃程度,也为多种量化策略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在此背景下,中证 1000 指数被动及指增基金也迎来了规模和数量的节节攀升。2022 年新成立 4 只中证 1000 被动 指数基金,加上原有产品共计 8 只,截至 2022 年末,8 只基金规模合计 361.05 亿元,相较于 2021 年末 27.19 亿元, 管理规模大幅增加,获得市场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全市场共计 20 只中证 1000 指增基金中,14 只为 2022 年新成立 的产品,合计管理规模 125.67 亿元,相比于 2021 年末增长 90 亿元。布局中证 1000 指增基金的基金公司也由年初的 6 家扩容到了 19 家。目前中证 1000 量化策略拥挤度不高,且中小市值领域比较适合量化选股操作,在未来中小盘成 长行情的阶段性演绎中,中证 1000 指增的关注度有望不断提升,数量和规模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横空出世,高成长高锐度

2021 年 10 月,由上交所、环交所、中证指数公司共同研发的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正式发布。“碳中和”是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涉及新旧能源领域间的衔接和转换,指数涵盖深度低碳领 域的清洁能源与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高碳减排领域的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建筑等相 关上市公司股票,实现了脱碳和高碳两大领域的全覆盖,蕴含丰富投资机会。2022 年 7 月-10 月易方达、南方、富国、 广发、招商、工银瑞信、汇添富、大成、华安基金共 9 家基金公司发布跟踪碳中和指数的被动指数产品,截至 2022 年末规模合计 81.12 亿元,管理人均是在投研领域以及指数产品运作中兼具实力和经验的管理人,可依托自身量化及 投研经验,实现对指数的紧密跟踪。

北证 50 成分指数长线可期

2022 年 11 月,北证 50 成分指数由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正式发布,由北交所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 市场代表性的 50 只上市公司证券组成,北证 50 指数作为北交所的首个板块指数,是投资者投资北交所的重要抓手。 北证 50 成分指数涵盖了化学制药、碳纤维、光伏设备、电池材料等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新产业领域,科创属性明显, “专精特新”含量较高。随着北交所开市满一年,参照科创板经验,板块有望进入快速扩容期,标的数量有望不断提 升,投资机遇逐渐明确。2022 年 12 月广发、汇添富、易方达、嘉实、南方、富国、华夏、招商基金共 8 家基金公司 先后发布了跟踪北证 50 成分指数的被动指数产品。

政策供需持续利好中证中药指数

2022 年同样也是跟踪中证中药指数基金集中募集上市的一年,中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现已成为现代医药生 物中的三大发展支柱之一,随着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治中崭露头角,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药行业有望逐步迈入高质 量发展阶段。中证中药指数聚焦中药板块,50 只成分股主营均与中药生产与销售相关,反映了中药概念类上市公司的 整体表现。2022 年 7 月首批中药 ETF 正式获批,共涉及汇添富、鹏华、华泰柏瑞、银华基金 4 家基金公司,均为国内 头部资产管理公司,指数产品布局完善,资产管理规模居前,基金经理均有多年投研经验,指数型产品管理经验丰富。 截至 2022 年末,跟踪中证中药指数的基金规模合计 26.63 亿元。

增强 ETF 再添利器,中小盘成长风格扩容

增强策略 ETF 将指数增强与 ETF 有机结合,使得产品既具备了 ETF 透明度高、交易便捷、成本更低的优势,同时 也兼顾了场外指数增强型基金通过适当的主动量化策略获取超额回报的可能。继 2021 年 11 月南方中证 500 增强策略 ETF、华泰柏瑞中证 500 增强策略 ETF、景顺长城中证 500 增强策略 ETF、招商沪深 300 增强策略 ETF、国泰沪深 300 增强策略 ETF 等 5 只增强策略 ETF 产品首次获批之后,2022 年 10 月第二批 13 只增强策略 ETF 产品再度获批。 相较于第一批增强策略 ETF,2022 年获批的基金涵盖指数更加丰富,覆盖沪深 300、中证 500、中证 1000、创业 板、科创 50、科创创业 50 指数,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工具选择。而且,这 6 只指数均有较高的市场关注度, 其中,沪深 300、中证 500 指增基金规模合计较大,中证 1000 指增基金规模攀升速度较快,创业板指和科创创业 50 指数也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但整体相对有限,科创 50 指数在获批之时尚无对应指增基金,第二批增强策略 ETF 的获 批发行将很好的填补部分类别增强策略产品的空缺。

MSCI 中国 A50 互联互通,兼容新旧经济、聚焦龙头强调品质

继 2021 年多家基金公司发行 MSCI 中国 A50 互联互通被动指数基金之后,2022 年 9 月全市场首只跟踪 MSCI 中国 A50 互联互通指数的增强型基金(易方达 MSCI 中国 A50 指数量化增强)正式成立。MSCI 中国 A50 互联互通指数均衡 分布于消费、金融、科技、制造等板块,全面布局新旧经济,避免了传统行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而且,指数布局大市值龙头股的特征十分鲜明,在疫情、地缘冲突等事件的冲击之下,行业龙头企业凭借良好的公司 治理、稳定的经营管理、持续的研发投入,在危机中充分展现出了核心竞争优势,强者恒强的格局愈发明显。MSCI 中国 A50 互联互通指数在覆盖金融、消费领域龙头企业的同时,与上证 50、沪深 300 等主流大盘宽基指数相比,拥有 更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领域的优质成长龙头,代表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方向的新经济占比更高,拥有更强的盈利能 力。在此基础上,MSCI 中国 A50 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基金深耕优质指数成分股,挖掘阿尔法精选布局,使得指增基金产 品线宽度进一步得到了拓宽。

(2)固收基金——创新迭出,固收产品多维发展

自资管新规颁布以来,公募固收类产品线掀起创新大潮,如对标货基与短债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采取摊余成本 法估值的定开纯债基金、多资产多策略的“固收+”产品等等,2022 年创新之势延续,混合估值法债券基金密集申报、 跨市场债券 ETF 获批成立、可投基金的“固收+”细分新品面世,从纯债到“固收+”、从主动管理到被动产品,多维 创新助力公募固收基金蓬勃发展。

混合估值法债基密集申报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执行,市值计量成为“净值化”资管产品主要的估值方式,过去稳健的理财产品转型后面临 净值波动的放大,为了填补稳健净值类产品的空白,在资管新规允许的范围内,摊余成本法基金在 2019 年应运而生。 摊余成本法债基在发展了近三年时间后遭遇一定发展瓶颈,一方面受监管约束各家能发行的相应产品数量受限,另一 方面采取摊余成本法计价约束了产品的投资策略空间,即投资标的需要以收取现金流为核心方式并持有至到期,且到 期期限不能超过产品封闭运作的区间时长。

跨市场债券 ETF 获批成立

2019 年 5 月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开放式债券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2020 年 12 月跨市场债券 ETF 产品首次上报,随后多家基金公司积极布局申报,2022 年 7 月 11 日首批 8 只跨市场政策性金 融债 ETF 正式获批,产品获批后各家基金公司陆续发行募集,年内已有 5 只产品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 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拓展。跨市场政金债 ETF 具备投资门槛低、风格清晰、流动性强、投资效率高、 费率成本低、持仓透明度高等多重优点,投资人可以更为便捷的参与债券市场,满足多层次投资需求。

(3)QDII 基金——新能源车主题抢眼,指数基金各具特色,投资版图扩至韩国

2022 年 QDII 新发基金的一大亮点在于“新能源车主题”基金的登场:该类别共有 2 只基金,分别为 2022 年 4 月成立的“银华全球新能源车量化优选”和 9 月成立的“汇添富全球汽车产业升级”,均为主动管理型基金,且投资 范围皆涵盖境内及境外,精选全球汽车产业升级主题相关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布局。在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 提升、汽车产业电动化升级趋势日益明确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车主题”基金的后续发展还将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2022 年 QDII 行业还“上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指数型基金,这也成为了各家基金公司探索差异化发展与 创新性布局的突破口。特色指数往往聚焦某个细分方向,在契合市场风格的时段可呈现较强的爆发力: 新指数之一:医药主题指数的新成员“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锚定港股最具稀缺性优势之一的医药行业下设的 创新药赛道。有多家基金经理曾公开表达对这一细分领域的看好,认为创新药龙头未来几年的收入利润有望保持高增 长,且估值远低于 A 股同类公司。相比存量医药主题 QDII 跟踪的医药指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的成份股最少,表 征港股中涉及创新药开发的公司,而其他医药生物指数的定位都是行业指数,即包含医疗和医药赛道下的较多股票;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集中持仓生物制品、化学制剂、CXO 等行业,而其他指数持仓则较为分散。持仓集中意味着指数 成份股的一致性较强,往往能在阶段性行情中表现更为突出,可谓搏取市场反弹的利器。该指数的对应基金目前只有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 ETF”,成立于 2022 年 7 月,发行份额 3 亿份。

三、 2022 年基金业绩回顾

1、 各类业绩表现总览

2022 年公募基金市场受经济拖累和诸多超预期因素影响赚钱效应大幅减弱,指数呈现宽幅震荡,多数基金全年收 跌。从各类型基金 2022 年回报均值来看,仅债券型基金、另类投资基金和货币市场型基金录得正收益,表现最好的 为另类投资基金,过去一年平均回报为 3.90%,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分别取得 1.72%和 0.93%的收益;权益仓 位较高的股票型基金跌幅最大,达 20.08%,混合型基金以 16.41%的跌幅排在其后;国际(QDII)基金出现较大业绩分 化,平均回报虽有 10 个点左右下跌,但也诞生了 2022 年的公募基金业绩冠军,即“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 A 人民币”, 全年涨幅达 69.08%;FOF 基金回报均值为-10.59%。从万得各类型基金指数表现来看,股票型基金总指数、混合型基 金总指数以及 QDII 基金指数过去一年均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全年累计收益率分别为-19.54%、-15.71%和-10.83%,债 券型基金指数取得 0.76%的收益。

2、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绩优基金多样化,价值成长风格转向

在 2022 年基金市场整体表现不佳的背景下,各类型以及行业主题基金纷纷收跌,但阶段表现仍有所分化。截至 2022 年末,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偏股型基金全年平均下跌幅度均在 20 个点以上,跌幅分别为 20.29%、 21.01%和 20.69%,平衡混合-偏股型基金受益于较低的股票仓位,跌幅较其他类型权益基金较小,为 11.12%;行业主 题基金方面,科技主题基金跌幅最深,全年下跌 29.37%,其余成长类行业如制造、新能源、军工主题基金跌幅均超 20%;资源主题基金回报相对占优,仅下跌 10.02%,大金融主题基金以 14.29%的跌幅紧随其后。

从单只基金回报表现来看,相比 2021 年主动权益基金诞生多只业绩翻倍基金,2022 年整体市场表现不佳,但仍 有部分基金产品脱颖而出。其中,回报最高的为黄海管理的“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基金,全年回报达 48.55%,回报 超过 20%的基金还有“金元顺安元启”、“英大国企改革主题”、“易方达瑞享”、“万家颐和”和“华商甄选回报”,排名 靠前的基金通常周期、资源品的配置比例较高。另外,2022 年绩优基金规模相对适中,除“华商甄选回报”和“中庚 价值品质一年持有”外,其余各基金规模均不超过 30 亿元(截至 2022 年 Q4)。 区别于 2021 年中小盘成长风格主导的行情,2022 年回报排名前 20 的基金无论从投资风格、操作偏好还是基金经 理投资年限来看均呈现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市场和行业贝塔弱化后,基金超额收益来源更多依赖基金经理的选 股能力,因此在科技制造指数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周紫光管理的“中信建投低碳成长”仍收获 10 个点以上绝对收益, 另外,以消费为核心能力圈的田维、医药基金经理万民远等也纷纷跻身前 20,绩优基金行业呈现一定分化;投资年限 方面,超额收益较好的基金多为中新生代基金经理管理,除了邱栋荣、鲍无可、周海栋、林英睿等投资经验相对丰富 的选手外,部分 3 年以下新生代基金经理逐步进入视野,例如建信的医药专家马牧青、前海开源的消费基金经理田维 等,均有不错收益表现。

基金公司维度,下表筛选了 2022 年主动权益基金平均回报前 20 位且旗下主动权益基金数量不少于 5 只的基金管 理人。其中,平均回报最高的基金公司是中庚基金,为 0.32%,中庚基金的产品大多由基金经理丘栋荣所管理,因此 在策略和持仓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另外,回报靠前的管理人大多为中小规模的基金公司,其管理基金在灵活性方面 具备天然优势。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超过千亿的基金公司中,交银施罗德基金和易方达基金平均回报排名相对靠前。

低仓位优势凸显,快节奏市场换仓难

股票仓位方面,权益市场近乎普跌的环境中仓位较低的基金回报占据明显优势。截至 2022/12/31,最近一年平均 股票仓位在 60%至 70%之间的基金回报-16.04%,而 90%以上仓位的基金则下跌 21.48%。理论上,控制股票仓位是基金 经理应对弱市较为直接有效的策略,但 2022 年黑天鹅事件频出、市场节奏加快,基金经理动态调整难度随之增加, 权益基金总体仍维持 80%以上的较高仓位运作,季度平均仓位变动均在 4 个点以内,仓位调整幅度有限。

中小盘风格持续演绎,价值成长风格切换

伴随市场流动性充裕以及经济下行筑底,中小盘风格主导的市场行情持续演绎,基金收益延续了 2021 年的相对 优势,但规模风格分化相比去年有所收敛,大盘与中小盘基金收益差明显拉窄。价值成长风格在经历了 2019~2021 连 续三年成长领跑之后于 2022 年转向,成长股交易拥挤度阶段达峰,虽有估值修复主导的短期行情,但俄乌冲突使得 资金更多投向避险类资产、美联储加息缩表以及疫情反复冲击下资金对于低估值和安全边际较高的资产类别偏好增强, 市场风格再均衡后向价值转换。

行业轮动基金超额收益收窄,回报居前基金行业集中度高

如果说 2021 年的行业主题词是“轮动”,那么 2022 年则更体现为“分化”。政策积极信号与基本面持续疲软交替 主导市场预期,行业选择不再成为基金业绩的胜负手,各行业内部分化加剧。下半年热点切换进一步加快且持续时间 缩短,使得市场节奏更加难以把握,2022 年行业轮动型基金超额收益相比 2021 年明显收窄,市场投资机会集中在极 少数行业中。从业绩排名来看,年初至今回报排名前 1%的基金前三大行业集中度为 74.77%,明显高于偏股基金平均 集中度(61.98%),回报排名后 1%的基金集中度为 61.74%,年度表现居于头部的基金具备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特征。

高换手策略折戟,百亿基金大幅回撤

将主动权益基金按照换手率由低到高等分为 4 组,每组含有相同数量的基金(组 1 换手率最低,组 4 换手率最高), 对比各组内基金的平均换手率和相应年度累计平均回报:在市场系统性上行、经济基本面向好的 2019 和 2020 年,不 同换手率区间基金对应的平均回报相差不大,“躺平”策略也可获取较为可观的收益表现;2021 年市场出现结构分化, 基本面一致预期较好的景气行业估值水位持续抬高,行业板块呈现轮动格局,具备较强灵活性和轮动能力的基金风格 占优,因此,换手率较高的分组平均回报优势显现;2022 年,相对积极的操作风格在内滞外胀的环境下效果甚微,整 体基金换手率与回报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一方面由于政策边际变化导致市场热点频繁切换且无强有力的基本面支 撑,基金操作难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黑天鹅、灰犀牛带来乱象频仍致使 2022 年市场情绪化加重,短期急涨急跌弱 化了基金灵活操作效果。

3、 指数基金:收益率整体下行,复杂环境经验与实力作用凸显

(1) 被动指数基金:泥沙俱下,金融地产、周期主题基金相对抗跌

被动指数型基金由于采用完全复制指数的方式,因而业绩表现与标的指数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其中,宽基指数基 金方面,从跟踪基金规模在 250 亿以上的 7 只股票指数中可以看到,受疫情反复和宏观经济不振的影响,2022 年整体 市场呈现泥沙俱下的态势,所有类别宽基被动指数基金均呈现平均负收益,平均跌幅均在 10%以上。其中,对标上证 50、沪深 300 等偏大盘价值风格指数的基金品种收益相对跌幅有限,与此同时,对标科创 50、创业板指、科创创业 50 等中小盘成长风格指数的基金品种则表现相对落后。

以基金经理维度来看,管理规模较大、任职时间较长的被动指数基金经理在风险控制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从历年 跟踪误差统计显示,基金经理被动指数基金管理规模和跟踪误差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管理规模在 100 亿元以上的 被动指数基金经理跟踪误差明显小于其他类别的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在 5 亿元以下的被动指数基金经理在实现紧密 跟踪指数上则表现略逊色。通过对基金经理任职年限和跟踪误差统计显示,任职 15 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具备丰富的产 品管理和运作经验,平均年化跟踪误差稳定维持在 0.8%以下,任职不满一年的基金经理和任职年限在 5-10 年的基金 经理平均跟踪误差均相对较大,平均跟踪误差分别为 2.15%和 2.35%。

(2) 指数增强基金:量化选股难度加大,超额收益显著分化

超额获取难度加大,中证 1000 指增增添亮点

2022 年我国经济基本面整体趋弱,同时外部环境挑战不断,俄乌战争、全球通胀压力、中美货币政策差异等均牵 动着投资者本就脆弱的神经,A 股市场演绎了多轮风格切换和行业轮换行情,整体成交量、个股离散度、因子有效性 等在 2022 年均波动明显。在此背景下,以量化选股策略为主的指增基金整体超额获取难度也明显增加,全年超额相 对有限且呈现一定的波动形态,特别是 2022 年 10 月至 11 月期间,两会后在防疫政策逐步优化、地产行业三支箭不 断加码的刺激下,市场风格再度发生由中小盘成长向大盘价值的快速转换,同时,正值三季报披露期,由于前期市场 已经对即将披露的基本面数据有了充分的反应且预期已经达到顶点,因而,正式披露后市场出现了反应的边际弱化现 象,预期类因子此时回撤相对明显。市场风格的切换叠加部分因子的阶段性调整,使得大多数指增基金出现了全年较 大的一轮超额回撤。不过,由于 2022 年量化选股市场基本属于存量市,策略的拥挤度尚可,因而,整体超额回撤已 于 12 月开始逐渐恢复。

复杂环境考验投研实力,头部公司优势明显

2022 年管理规模处于 50 亿以上的三个规模区间的基金公司,旗下指增基金 2022 年平均超额高于其余规模区间基 金公司平均,而且,从最近三个年度来看,尽管各规模区间整体超额水平逐年递减,但聚焦超额收益相对强弱变化来 看,管理规模 50 亿以上的头部基金公司超额获取能力呈现逐年递增的特点,即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于基金 公司整体量化投研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头部基金公司往往在基础研究、策略开发、人员储备、以及硬件设施等方 面均具备优势,多方面综合下来,较好的量化选股实力也带来了相对更佳的超额回报水平。

老中新三代各显身手,规模适中基金经理超额更优

从不同任职年限的基金经理所管理产品的超额水平来看,面对 2022 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任职年限在 10 至 15 年的基金经理 2022 年平均超额收益最高,为 3.16%。而且,从过去三年来看,作为量化投资老将,该任职区间的基金 经理凭借丰富的投研经验和不断迭代更新的投资方法,始终保持了不错的超额回报水平。与此同时,任职年限在 1 至 3 年、3 至 5 年、5 至 10 年的新生代和中生代基金经理 2022 年所管基金平均超额紧随其后,均在 1.4%左右。新生代 和中生代基金经理大多为数理、统计或计算机科班出身,对模型和策略的开发创新积极性更高,在因子挖掘和新数据 的使用上往往有独到见解,管理基金的平均超额回报近年来也相对稳定。

高换手、低偏离品种超额领先,严格风控增厚超额

基于我们对宽基指增基金的量化特征刻画标准,统计不同特征下基金的超额收益情况可以看到,2022 年高换手率、 主动配置比例偏高、行业偏离较小、成分股偏离较小、调仓风格相对稳健的宽基指增基金超额回报相对更优,2022 年平均超额收益分别为 2.37%、2.07%、1.99%、1.84%、1.71%。具体来看,高换手率指增基金应对变化更为灵活且往 往量价因子使用比例较高,在几次基本面因子回撤中整体超额回撤幅度较小。主动配置比例较高的指增基金在成分股 外优选个股预计取得了不错的回报。行业及成分股偏离较小的指增基金,基金经理倾向于对于行业以及各个风格因子 暴露进行相对严格控制,整体跟踪误差更小,在 2022 年行业轮动、风格切换频繁的大环境中风险暴露相对有限,整 体超额较高。

质量、成长、动量因子正向暴露,Beta、价值因子稳定性高品种超额领先

根据 2022 年中报持股明细数据统计所得,138 只宽基指增基金中,90%以上的基金在 2022 年年中正向暴露于质量 因子和成长因子,70%左右的基金对于规模因子和杠杆因子相对负暴露,60%以上的基金正向暴露于动量因子、流动性 因子、波动因子、价值因子,一半以上的基金负向暴露于 Beta 因子。总体来看,2022 年大多数宽基指增基金倾向于 正暴露于质量、成长、动量、流动性、波动、价值因子,负暴露于规模、杠杆、Beta 因子,即总体倾向于优选基本面 好、流动性强、相对高波动、低估值的中小市值标的进行配置。

4、 纯债及混合资产策略基金业绩:业绩遇冷,含权品种回调明显

2022 年权益市场大幅调整,债券市场全年整体以震荡为主,1-10 月收益率窄幅波动,11-12 月收益率快速大幅上 行债市年尾陡熊,纯债及混合资产策略基金回报表现均不及上年度。具体来看,短期纯债型基金回报均值为 2.19%, 较上年度均值(3.30%)有所下降;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回报均值为 2.43%,较上年度均值(4.10%)有所下降;混合资 产策略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偏债、可转换债券型基金)回报均值为-3.07%,较 上年度均值(6.98%)显著下降。

5、 FOF 基金业绩:年度收益告负,波动率逐年下降

2022 年 FOF 基金回报均值为-10.61%%,较上年度均值(4.86%)显著下降,回报表现不及上年度,但年化波动率 在近 3 年逐年降低,FOF 基金分散风险、力控波动的属性逐渐突出。分类型来看,2022 年股票型 FOF 基金回报均值为 -17.93%,混合型 FOF 基金回报均值为-10.54%,债券型 FOF 基金回报均值为-0.74%。养老 FOF 基金回报均值为-9.71%, 普通 FOF 基金回报均值为-11.99%。

6、 港股通基金业绩:抗跌能力成为年度胜负手

主动管理型

2022 年度,全部 72 只主动管理型港股通基金(2022 年四个季报港股占基金净值比例均值>50%)中,仅有四季 报合计规模不足 1 个亿的“建信港股通精选 A”这一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且涨幅尚不及 1 个点;其余产品均出现了 不同程度回撤,跌幅多在-2%~-35%范围,其中业绩-10%~-20%区间的产品数量相对较多,有 28 只,占比 39%。各季度 来看,主动管理型港股通基金基本在 Q1 和 Q3 普跌、Q2 和 Q4 普涨。观察全年表现领先的基金,基本是在普跌期间表 现抗跌,从而奠定年度业绩的相对优势。

指数型(含指数增强)

指数型(含指数增强)港股通基金与主动偏股型的差异较大。在全部 37 只指数型港股通基金(2022 年四个季报 港股占基金净值比例均值>50%)中,除 3 只外其余基金的港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均值基本都在 90%以上。2022 年 度,37 只基金中仅有 3 只实现正收益,其余跌幅在 0%~-25%区间内。分季度来看,指数型港股通基金同样是在 2022 年的 Q1 和 Q3 普跌、Q2 和 Q4 普涨。在港股触底反弹的 Q4 期间,指数型港股通基金收获了 5%~33%不等的涨幅,但距 离收复失地仍有差距。观察全年表现领先的基金,也同样是在普跌期间表现抗跌,从而奠定了年度业绩的相对优势。

7、 QDII 基金业绩:能源连续两年“霸榜”,诺安基金与中信保诚领先

各类型 QDII 收益情况:能源商品领跑,权益品种普跌

2022 年的多数时段,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为了控通胀而强化鹰派立场,令市场对经济衰退的忧虑大增,全球 资产价格波动、非美货币集体走弱,叠加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下行。全球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 股市大部分显著回调,仅印度孟买 SENSEX30、英国富时 100 分别取得 4.44%、0.91%的涨幅。美股方面,道指、标普 500、纳斯达克 100 全年跌幅分别为-8.78%、-19.44%、-32.97%;欧洲市场方面,德国 DAX、法国 CAC40 依次收跌-12.35%、 -9.5%;亚太地区来看,日经 225、韩国综指分别收跌-9.5%、-24.89%。而 QDII 基金重点布局的港股市场更是在 2022 年“腹背受敌”,在疫情冲击分子端盈利、海外流动性紧缩压制分母端估值、产业监管政策及地产债务问题和中美大 国博弈等影响情绪层面的多重利空下,恒生指数自 2021 年 2 月高点 31183 后一路向下,至 2022 年 10 月探至本轮最 低点 14597 点,期间跌幅近 53%,调整时长已超过 1998 年以来的历次熊市;至 11 月初随着联储预期转向及国内防控 政策优化等刺激,港股触底反弹并延续至年末,全年恒指、恒生国企、恒生科技的跌幅依次收窄至-15.46%、-18.59%、 -27.19%。

受全球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主要股指下挫的影响,各类股票市场 QDII 业绩普跌;其中 2021 年凭借 40%的涨幅而 表现亮眼的越南 QDII,在 2022 年由于市场遭受金融监管整治,房地产、银行、券商等支柱产业剧震,全年累计跌幅 近 29 个点,在各类别中垫底;以港股与中概科技互联为主要标的的科技主题 QDII 同样损失较重,年度-23%的业绩排 名倒数第二;美股 QDII 则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启后首当其冲,全年大幅回撤 20 个点。不过,部分股票市场仍存结构 性机会:教育主题类别的唯一产品“博时中证全球中国教育 ETF”尽管成立初期便遭遇行业整顿,净值迅速腰斩,但 2022 下半年随着行业龙头开启“第二增长曲线”,该基金以年度收益 14.36%的业绩成功“逆袭”。英国 QDII 则在英国 实现逆势微幅收涨之时,以 4.13%的平均年度收益进一步跑赢同期市场指数。

在各主要类型 QDII 中,以下分别展示了 2022 年度业绩在同类居前的若干基金。其中,能源类别中的 2 只指数型 和 1 只 FOF 基金涨幅可观,跟踪美国能源企业指数的“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和“华宝标普油气”,以及持仓石油天 然气 ETF 的“诺安油气能源”全年收益位居 55%~70%区间。商品综合类别中,持仓以能源 ETF 为主的“国泰大宗商品” 和“信诚全球商品主题”年度涨幅在 32%~35%。债券 QDII 中,“华夏大中华信用精选”四季度持仓的中资美元地产债 反弹力度较大,全年收益近 16%;“长信全球债券”则以美债为主,年度业绩近 14%。此外,医药主题中唯一年度收涨 的“广发全球医疗保健”持仓以美股医疗股占基金的股票市值比例近八成,其余分散持有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医药股。 港股&中概股类别中,主动管理型产品能够发挥基金经理灵活性,于不利环境中表现相对抗跌,以“大成港股精选” 跌幅最小。

2022 年度 QDII 基金 TOP20:年冠“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收益 69%

2022 年度 QDII 基金业绩排行出炉。包括能源及商品综合类别在内的能源类 QDII 不出意外地包揽涨幅前列,在年 度收益前 20 中占据了 12 席,其中以跟踪道琼斯美国石油开发与生产指数的“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全年上涨 69.08%, 夺得年度 QDII 业绩冠军,跟踪标普石油天然气上游股票全收益指数的“华宝标普油气”以 56.58%的业绩成为亚军。 债券类别有 3 只基金跻身前二十,黄金基金有 2 只上榜。股票类 QDII 当中,教育主题 “博时中证全球中国教育 ETF” 随教育行业下半年反弹而斩获 14.36%的涨幅;“建信富时 100”以 9.62%的收益超越同期英国市场涨幅;“广发全球医 疗保健”持仓以美股医疗股为主,不受中资药企的利空影响,全年收涨 6.34%。 反观 2022 年度业绩垫底的 QDII 产品,部分主动管理型聚焦港股市场的港股&中概股 QDII、科技主题 QDII 蒙受较 严重损失,全年跌幅在-30%~-40%范围内。此外,美股纳斯达克 100 指数 QDII 受标的市场持续回落影响,全年收益处 于-25%~-30%区间。

基金公司业绩:2022 年度诺安基金、中信保诚表现居前

统计基金管理人旗下全部 QDII 的 2022 年度平均收益,在 35 家 QDII 基金公司中,仅有诺安基金(13.59%)、中信 保诚(11.45%)、长信基金(4.54%)这 3 家实现了年度正收益;3 家公司旗下分别有 QDII 基金 3 只、2 只、2 只。整体而 言,表现居前的基金公司基本为旗下产品数量较少、且至少有 1 只为能源、商品或债券等年度涨幅超过 10%的 QDII 类别。

四、 2022 年公募基础设施 REITs 发展回顾

1、 一级市场:供给端加速放量,机构打新热情不减

保租房与能源类项目问世,REITs 市场扩围增量势头明显

截至 2022 年末,我国公募 REITs 市场共有 24 只 REITs 产品已发行上市,总市值规模达 854 亿元,流通市值合计 379 亿元;从行业类型细分来看,高速公路类、产业园区类 REITs 合计流通市值较高,均超过 100 亿元,而生态环保 类、清洁能源类流通市值较低,均不足 20 亿元。从 2022 年市场增量 REITs 来看,全年新发 REITs 共计 13 只,发行 规模合计约 420 亿元,其中高速公路、产业园区两大类型下新发产品数量与规模相对较多,同时年内 REITs 底层资产 行业类型进一步拓展至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能源类,发行规模分别为 50 亿元、35 亿元;新类型的涌现一方面推动国 内公募 REITs 趋向多元化,助力市场实现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为不同偏好的投资者带来新的配置机遇,进一步优化投 资组合。

机构参与一级认购热情不减,各类型投资者配置偏好有所差异

2022 年投资者对于参与 REITs 一级市场认购的热情仍然高涨,从网下配售部分的获配比例来看,相比 2021 年, 2022 年新发行 REITs 产品的获配比例显著下降,平均网下获配率为 1.28%,其中部分产业园区项目(如华夏合肥高新 REIT、华夏和达高科 REIT)以及部分保租房项目(如华夏基金华润有巢 REIT),网下获配率仅为 0.5%左右。较低水平 的获配比例一方面表明现阶段 REITs 打新收益较为可观,投资者参与程度仍然偏高;另一方面也隐含着通过网下参与 热门的优质项目难以获量,对大体量资金最后的收益贡献可能会不及预期。 此外,从网下配售部分中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 REITs 的偏好来看,通过统计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长期配置型机 构以及基金资管计划为代表的中短久期账户的参与数量,可以发现险资这类长线资金相对更认可出租率稳定、具备一 定抗通胀与抗周期属性且运营风险偏低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类项目,同时对于现金流偏稳定的特许经营权类项目,如部 分优质的高速公路及清洁能源类 REITs,同样较为关注。相比之下,基金资管计划这类中短久期账户除了积极把握热 门项目的投资机遇外,更偏好产权类项目中现金流具备一定弹性的产业园区 REITs,如华夏和达高科 REIT、国君临港 创新产园 REIT,这类项目在招募书中披露的未来租金增速相对较高。

2、 二级市场:普涨下的赚钱效应弱化,“分化”成为年度关键词

不同类型项目的价格走势呈现分化,疫情冲击与资金偏好为主要扰动项

从 REITs 持有的底层资产项目性质来看,产权类 REITs 的二级市场价格表现明显优于特许经营权类 REITs,且两 大类型指数在走势上的分化程度较为显著,截至 2022 年末,产权类 REITs 相较年初实现 3.77%的涨幅,而特许经营权 类 REITs 则实现-8.96%的跌幅。 细分到各个行业类型来看,截至 2022 年末,各类型 REITs 累计收益表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仓储物流>产业园 区>生态环保>清洁能源>高速公路>保租房。其中,在表现较弱的特许经营权类型下,生态环保类 REITs 由于此前涨幅 过高,在相关交易风险提升公告发布后,价格趋于回落,且年内整体价格走势缺乏弹性;高速公路类 REITs 全年机会 平平,主要源于疫情对底层项目车流量及通行费收入产生较大冲击,投资者对项目经营业绩的兑现程度存在担忧,进 而传导至二级市场价格表现层面;鹏华深圳能源 REIT 作为清洁能源类型下的首单项目,自发行以来收获了较多资金 关注,上市初期价格走势颇具弹性,其后保持相对平稳。

3、 底层项目经营业绩:园区公路类受疫情影响业绩承压,其余类型表现相对稳健

高速公路及部分产业园区项目经营表现受疫情影响不及预期

从公募 REITs 底层基础设施项目 2022 年的经营表现来看,在成立时间满四个季度的 11 只 REITs 产品中,仅有华 安张江光大 REIT、红土盐田港 REIT、中航首钢绿能 REIT 的全年收入高于招募说明书披露的同期预测值;可供分配金 额方面,产业园区、仓储物流与生态环保类型项目有较为显著的超预期情况,高速公路类型全年受疫情扰动,表现整 体承压。另外,2022 年内发行的 REITs 中,除高速公路类型外,其余类型 REITs 季度累计表现基本好于预期,考虑到 部分产品的经营业绩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因此年化处理后的数据结果仅供参考。

4、 相关政策:政策支持力度再上台阶,为公募 REITs 市场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2022 年在公募 REITs 市场扩容增量、稳步发展的同时,行业相关政策频出,在税收优惠以及 REITs 扩募等方面取 得重大进展,并且在完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层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我国 REITs 市场行稳致远提供了有力保障。 具体来看,年初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 REITs 设立以来的首个税收优惠政策,有效缓解了原始权益人的税负压力,提高 项目申报积极性;5 月底沪深交易所在向市场公开征求相关意见后,正式发布了 REITs 扩募相关指引性文件,意味着 我国公募 REITs 的扩募规则正式落地,保证了存量 REITs 扩容的有序开展。 下半年伴随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申报受理,有关业务指引相继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保租房项目的发售与运作, 同时监管层面多次表态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 REITs 常态化发行,并打造 REITs 市场的保租房板块;在资产类型方面, 证监会、发改委明确表示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尽快覆盖至新能源、水利、新基建等基础设施领域,并推动试点范 围拓展到市场化的长租房及商业不动产等领域;此外,在市场相关法规制度层面,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首届长三角 REITs 论坛暨中国 REITs 论坛 2022 年会”上表示,后续将研究推动专门立法,系统构建符合 REITs 特点及中国国情的 法规制度安排,同时进一步明确 REITs 税收征管细则。

五、 2022 年基金行业发展

1、 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居民财富转移至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净值型产品”趋势加强

2022 年伊始,经过三年的过渡期后,资管新规开始正式实施,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波动成为常态。在此背景 下,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净值型产品具备净值管理、信息透明等多重优势,投资者的理财需求转移趋势明显,越来越 多投资者将债券型公募基金、“固收+”公募基金作为理财产品的替代。另外随着更多创新性产品的推出,以及个人养 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进一步吸引了理财资金的青睐。

2、 多项重磅指引出炉,共促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2 年是基金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年,多项行业重磅的指引及管理办法出台,助力行业规范稳健高质量发展。 2022 年 2 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范了证 券基金经营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任职管理和执业行为,强化了经营机构人员管理的主体责 任,促进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合规、稳健运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 五部委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养老 FOF 助力个人养老金时代

2022 年 11 月 4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五部委联合印发《个人养 老金实施办法》。同时,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中国银保监会发布 《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证监会也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 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正式稿)》,标志中国个人养老金时代序幕正式拉开。

4、 “固收+”基金宣传受监管窗口指导,约束权益资产投资比例

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固收+”基金产品迎来大爆发。野蛮生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一些宣传主打“稳 健收益”的“固收+”基金并不稳健,尤其在 2022 年股债双杀的市场中出现了较大幅度回撤,甚至存在波动和弹性比 权益基金更高的“固收+”产品。主要因为之前“固收+”基金的具体投资范围较为模糊,并没有明确定义,部分基金 权益投资比例过高,承受了较大风险。

5、 公募基金数量首次突破一万只,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迷你基金”加快出清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统计,2022 年 6 月底公募基金数量首次突破 10000 只,2022 年 8 月底公募基金规模达到 了创纪录的 27.29 万亿元,是基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公募基金行业产品数量及规模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为防止基金行业野蛮发展,保证基金产品规范发展,监管部 门正加大力度引导行业完善发行和退出机制。

6、 公募基金业再添“新军”,银行系公募、个人系公募、外资公募接连获批

近年来随着基金行业、资管行业开放进程推进,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大发展,各家机构和专业个人积极申报公募 基金牌照,行业主体越来越多元,竞争越来越激烈。 2022 年 1 月由王国斌、任莉、姜菏泽、李云亮等业内大咖强强联合发起设立的泉果基金正式获批,成为第 23 家 个人系公募,泉果基金作为一家由资深专业人士发起的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备受市场关注。 2022 年 11 月由券商资管老将王锦海领衔设立的汇百川基金正式获批,个人系公募再添新军。

7、 2022 年基金公司自购规模创历史新高,看好 A 股市场中长期配置价值

2022 年 A 股市场表现不佳,公募基金净值出现大幅回撤,但公募基金自购规模却创出历史新高,2022 年以来公 募基金自购净申购规模超 70 亿元。公募基金先后于 2022 年 1 月、3 月和 10 月的市场大幅调整之际,发起三波自购潮。 1 月南方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瑞远基金等公募基金出手自购;3 月中旬到 4 月期间,易方 达基金、南方基金、宝盈基金等公募基金出手自购;10 月中旬,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公募基金出手自购。 除了公募基金自购旗下产品,部分公募基金经理也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出手自购各自管理的产品,包括崔宸龙、丘栋荣、 张仲维、林乐峰、邓彬彬等。

8、 新规延长“公奔私”静默期

2022 年 5 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公募基金经理建立员工 离职静默期制度,基金经理及其他主要投研人员离职后一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开发行基金投资管理工作。静默期的设置 有助于基金管理工作的妥善交接、老产品的平稳过渡以及必要的投资相关的信息保密,最终为投资者负责。同时延长 静默期将对“公奔私”形成一定限制,时间成本使基金经理奔私选择会更加谨慎,“公奔私”流量和流速或将减缓。

六、 2022 年基金公司人员变化

1、 2022 年整体离职率下降,头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稳定性更强

2022 年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共有 263 位离职(不在公募主动权益基金领域担任基金经理),占年初基金经理人数的 12.1%,和 2021 年相比,离职人数以及离职率明显下降。按基金公司统计不同规模分组的过去五年平均离职率,头部 基金公司的离职率明显低于中小基金公司,规模前 1/3 规模的基金公司过去五年平均离职率 10%,而规模中部及后部 基金公司平均离职率在 16%~17%。 按基金公司统计主动权益基金过去五年的平均离职率水平(平均年初基金经理数量超过 10 名),泰康、国寿安保、 国海富兰克林、东证资管、长城、国泰等基金公司的离职率较低;与此同时,2022 年头部基金公司中(主动权益基金 规模 TOP30),银华、兴证全球、中银、国泰、富国、招商、交银施罗德等基金公司的离职率较低。

2、 人员梯队分布仍较为年轻化,基金经理“择优而仕”特征明显

从 2022 年末在任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管理年限分布来看(公开数据的公募基金管理年限),10 年以上管理年限 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 8.6%,3~6 年和 6~10 年管理年限的基金经理分别占到 26.4%和 26.5%。与此同时,3 年以下基 金经理占比达到 38.5%,基金经理梯队分布来看仍较为年轻化。按基金公司规模分组统计的平均管理年限来看,头部 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在 6 年以上管理年限的占比上更高,而尾部基金公司 3 年以下基金经理占比明显更高,也侧面反 映了中小基金公司的激励难题,随着管理经验的丰富,基金经理“择优而仕”或是更好的路径。 按基金公司统计结果来看,银河、工银瑞信、融通、上投摩根、汇丰晋信、国投瑞银、国海富兰克林等基金公司 超过 6 年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占比更高;从头部基金公司来看,工银瑞信、农银汇理、富国、交银施罗德、兴证全球、 华商、建信等基金公司超过 6 年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占比更高。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