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小、初、高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法

小、初、高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法

2023-08-21 06: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设置有梯度的研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的第一要素,也是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灵魂。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实施的过程到评价的执行,都离不开对课程目标的认识、掌握及实现。美国学者博比特认为,课程目标指儿童在未来生活中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和知识的形式。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在行动之初想清楚意图、合理确定课程目标尤为重要。

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其目标的确定需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所规定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层面的目标进行综合考量,尽可能涵盖各个层面,并突出重点,找到具体落脚点。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我们设置了不同学段的活动目标,体现出适宜的梯度。

小学阶段:以价值体验为主,亲历自然考察、社会体验、参观教育基地等活动,开阔眼界、感知社会,初步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体验;能自觉遵守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理解公共规则的意义并自觉维护,对个人与集体有正确认识;培养对党、对国家的初步热爱,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初中阶段:以价值体悟为主,积极参加文化考察、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愿意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能够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解决自己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了解国家一些重要的社会建设工程,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

高中阶段:以价值体认为重点,通过参加研学旅行,掌握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和基本规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阅读与旅行深度融合,通过读书、行走建构认知体系,深化国家认同,树立“四个自信”,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体悟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具有国际视野。

二、安排适宜的旅行距离和活动空间

一次研学内容的多少与活动时间和旅行距离密切相关。在小、初、高不同学段,设定的活动时间、旅行距离和课程内容应依年级有所区分。以半天为起点,随年级增高可以拉长实践活动时间,扩大学生实践活动距离,学习内容逐渐扩展、加深。下面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的实践经验为例。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在海淀区内活动半天。如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果园、菜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认识动植物,观察周围的环境,开展简单的采摘、观察、访谈、劳作、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生活自理、关心同伴、健康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活动。

小学中年级(3-4年级):在北京市内活动一天。可以到离学校距离较远的公园、果园、菜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观察周围的环境,开展采摘、调查、生产活动、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安全保护、礼仪修养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活动。课程内容应与低年级有机衔接,能被中年级学生接受、完成。

小学高年级(5-6年级):活动一至五天。可以在离北京市中心城区较远的行政区活动,如海淀区学生可以到延庆、密云、房山等区的实践教育基地学习,还可以扩展到整个京津冀地区,乃至更远的齐鲁、徽州地区及西安、上海等地。根据活动距离远近和时间安排设计研学内容,可以在旅行目的地考察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艺术,也可侧重于体验非遗传承、高新科技等。

初中阶段:在京外活动三至六天。可以在华北、华中、华东、东北等区域考察探究。应以项目式学习方式组织,带着课题去旅行,用学过的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用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表达、传播研究成果。

高中阶段:在国内或国外活动七至十天为宜。高中生根据选课、选考方向和个性发展倾向,对于研学线路有选择的必要性,学校应至少提供2条可选的主题研学线路,有的学校会提供4~6条线路,供不同班级和文、理不同倾向的学生选择。高中生要带着明确的研学任务出去,行前做好充分准备,行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采用调查、观察、实验、文献、对比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行后完成研学论文或报告成果。

三、选择有区分度的研学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骨架,但凡谈论课程,必须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加以考量。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而研学旅行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它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直接经验的机会。目标定了以后,研学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我们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知识领域、学习方式等逻辑,构建了六大类“社会实践-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内容框架,每类之下又细分了若干领域,它们指向不同的教育目的。以历史文化类和科技创新类课程为例,其课程内容框架分别如表1、表2所示。

表格中列出了一些研学基地和资源,学校会对各个年级研学的目的地进行统筹规划,具体到哪个学段去往这些基地研学,还需要细化安排。首先,小、初、高学段在知识学习深度和综合程度上会有所不同;其次,在学习方式上会各有侧重,低年级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的体验项目,高年级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研究与体验并重。

需要说明的是,小、初、高不同学段学生选择研学目的地时可以有区别、有重点,不能“一刀切”。有些目的地是各个学段学生都可以去的,如故宫,各学段学生都会去,但是课程学习重点和难度预设一定会有所不同,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成果要求也会不一样。因此,表格中的课程框架内容只是一个普适性的分类提示,而在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时,针对活动目标、研学内容、活动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会做出区分,以体现不同学段的差异性,如表3所示。

四、设计不同的研学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完全不同于教室里的知识接受性学习,因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不同,也就必须采用适合这种校外活动的学习方式。研学方式决定着学生以什么样的途径、手段去接触学习内容,研学应尽量与课堂授课不同,要尽可能减少知识传授,尤其是对于事实性知识,应指导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去查阅资料,即通过传授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查阅、比较等方式,自己获取知识、生成知识。

对于小学生,要指导他们运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自然观察、亲身体验、讨论交流、动手制作、简易实验、故事启发等方式学习,可以自主学习,也要有合作学习。对于初中学生,尽量指导他们运用学科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研究方法,经历研究过程,包括搜集信息、阅读文献、听导师讲授、实验探究、观察记录、社会调查等, 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