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震撼!看这十年中国速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高铁发展速度视频1分钟 视角|震撼!看这十年中国速度

视角|震撼!看这十年中国速度

2023-12-02 08: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

十年来,我国领跑全球高铁发展

改写世界铁路规则

国内“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

更将高铁打造成国家名片走向海外

用六个数据,向世界证明:

“中国高铁,世界第一!”

图注:俯拍傍晚动车库

“4万公里”

2021年12月30日京港高铁安九段开通运营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

稳居世界第一!

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

而排名第二的日本高铁总里程仅3041公里

“3422KM”

2021年2月8日

徐州至连云港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代表着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

最长横向通道:

连云港至乌鲁木齐的连乌高铁全线贯通

这条全长3422KM的最长高铁

比其他任何国家的高铁总里程还要长

图注:天山脚下高铁来

“350km/h”

京沪高铁的复兴号最高速度达350km/h

是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

更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

新一代高速列车

国外高铁的最高商业运营速度通常在

300km/h到320km/h之间

日本东北新干线、法国TGV、德国ICE的

运行时速均为为320km/h

西班牙AVE高铁、韩国KTX高铁则

分别为310km/h、305km/h

图注:油菜花田、高速铁路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4153组”

据2021年统计年报显示:

我国动车组达4153标准组,33221辆

高居世界首位

“26.12亿”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逐渐成网

越来越多的旅客享受到高铁出行的便利

2021年,中国高铁

旅客发送量超26.12亿人次

“2项”

2022年7月19日

国际铁路联盟发布实施由我国主持制定的

《高速铁路设计基础设施》标准和

《高速铁路设计供电》标准

两项标准均是相关领域的首部国际铁路标准

近年来,我国已主持参与了国际铁路联盟

60余项高速铁路重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

11项高铁系统级标准

填补了关键领域的国际空白

图注:高速列车车站和站台

从2011年的0.6万公里,到2021年的4万公里

从2011年的最快时速300km/h

到如今的350km/h

从2011年旅客发送量4.2亿人次

到如今的26.12亿人次

中国只用了十年

图注:中国高铁十年飞跃式发展

从技术设备落后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转变

从“追赶者”到“领头人”

中国的高铁发展从未停下脚步

回顾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十年来

铁路部门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高铁的创新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

图注:车站中停止的列车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中

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成功

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2012年6月

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项目启动

2014年秋

“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项目”设计方案定稿

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2016年7月15日

中国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中国标准动车组在

在郑州至徐州高速铁路进行的综合实验中

成功实现时速420公里交会与重联运行

这一实验在世界高铁运营列车中属首次

图注:郑徐高铁线路

2017年6月

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

并投入京沪线运营

两辆列车从京沪高铁两端的

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

我国高铁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图注:京沪高铁

2017年9月21日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复兴号”在

京沪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开跑

开创了中国高铁新纪元

图注:见证中国速度的复兴号

2019年12月30日

智能京张高铁开通运营

实现了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

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百年京张

见证中国的飞跃!

图注:北京北开往张家口的智能动车组踏雪驶出

京张高铁新八达岭隧道

2022年4月21日

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新型

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实现了明线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

创造了世界记录

2022年6月20日

京广高铁北京至武汉段常态化

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

投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

开行高品质标杆列车

图注:京广高铁与武汉三环线在东湖交错

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

从总里程0公里到3.79万公里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

一代代铁路工作者构建起了

中国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

图注:列车驶过城市

高铁技术创新中的“清华力量”

数十年来

中国高铁弯道超车

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图注:祁连山下行驶的高铁

广袤国土上的一项项科技突破

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

点缀了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画卷

这背后凝结了一代代人几十年里的汗水

清华大学李永东教授

就是在高铁领域耕耘40年的脊梁

作为高速列车的核心技术

电机的变压变频控制技术决定了

高铁牵引系统是否能够高效平稳运行

为了解决电力机车牵引系统的难题

清华大学李永东教授、郑泽东副教授团队

改进了交流电机矢量控制技术

来源:鲁健访谈

李永东教授于88年回国后

在90年代实现了异步电机磁通准确观测的基础上

经过无数次坎坷和攻关

完成了高性能的转矩和速度控制

于2001出版了国内首部

《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学术专著

为实现交流电机在轨道交通领域的

高性能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他带领团队

经过和北车/南车以及中车公司多年的合作

在高铁牵引系统的轻量化和高质化上

真正做出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而今中国高铁发展仍在继续

李永东教授表示

从电机控制的角度

中国有条件去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至2025年,永磁牵引成本降低10%

效率提升3%,体积比降低90%

实现城轨运行,实现高铁试运行

天上的北斗和地上的高铁

被誉为新时代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的国家名片

高铁速度的背后

也离不开北斗精度的护航

2013年1月,原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

所长过静珺教授和她的团队参与了

中国铁路总公司《卫星定位和激光组合技术

在高速铁路轨道检测和监测中的应用》

科研攻关项目

图注:过静珺教授在测试现场介绍轨检小车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8月,该项目通过了铁总科技部的验收

迈出了北斗+高铁历史性的一步

1978年

邓小平同志坐在日本新干线上感慨万千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

中国高铁创造了中国奇迹

以“中国速度”实现了

“追赶者”到“领跑者”的飞跃

十年的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十年的奋楫扬帆、超越创新

十年如鉴,洞见未来

中国高铁将奋力写好时代答卷

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图文 | 史天颖 陈敏霞 闫淼 蒋雪鸿 汪子丁

排版 | 王昕阳

审核 | 傅宇杰 陈星安 许鹤麟 王嘉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