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联发展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银联是什么平台 中国银联发展历程

中国银联发展历程

2024-06-18 04: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银联成立19年来,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2010年):联网通用阶段

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为亿万民众提供了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便利,大大提升了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水平。银联成立以后,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便是联网通用,即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平台,实现银行卡业务联网通用,使得各发卡机构发行的不同标准、不同品牌的银行卡能够相互受理。200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银行的指导下,银联组织各家商业银行,以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联网通用,实现了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联网通用“314”目标(即300个城市行内联网通用、100个城市同城跨行通用、40个城市发行银联标识卡并实现异地跨行通用),国内银行卡跨行交易的省际“高速公路”初步搭建起来。2003年1月,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2008年,实现银行卡在全国范围内跨地区、跨银行联网通用。第二件大事是创建“银联”自主品牌,包括创立并推广统一的人民币银行卡标准,自主建成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2002年10月,银联成功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首批国际BIN号代码。2003年8月,南京商业银行发行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张银联国际BIN号--“62”字开头的信用卡,银联标准卡正式问世,填补了国内银行卡市场长期以来无自主品牌卡的空白。2004年12月,银联自主设计、建设的新一代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正式上线运行。2006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相继宣布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000万张。2008年12月,中国国内首张金融IC卡--宁波市民卡正式发行。2010年9月,银联推出第二代跨行交易清算系统,该系统由中国银联自主研发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交易处理能力和安全性、稳定性均达国际同业领先水平。第三件大事是国际化,2004年起,银联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持续深耕银联全球受理网络建设,不断扩大境外发卡规模和范围,在服务中国人出境用卡的同时,也为越来越多境外持卡人带去了银联卡产品和服务。2004年1月18日,经过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正式开办内地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地区的POS消费业务、ATM查询和取现业务,迈出了银联国际化的第一步。2004年4月30日,中银香港在香港发行第一张境外银联标准人民币卡,成为银联卡海外发行的开端。2004年9月8日,银联卡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联网业务开通。澳门成为银联卡境外受理的第二个地区。2005年12月,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卢森堡、比利时、印尼、越南、日本等国家正式开通银联卡ATM/POS受理业务。2007年9月,银联和马来西亚第一大银行马来亚银行签署商户收单合作协议并开通业务。2009年8月,银联卡台湾受理业务正式开通。中国银联的成立,推动中国非现金支付工具跃过纸质支票阶段,直接步入银行卡时代,圆满完成了“联网通用”的历史使命,我国银行卡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第二阶段(2011年-2016年):多元化发展阶段

自2010年以来,国内外支付市场逐步发生了新的变化,大量非银行支付机构快速兴起,国内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步入开放进程,从2011年起,支付宝、财付通等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始将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银联始终牢记产业使命,充分发挥银行卡组织的职能作用,持续深耕银行卡市场,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各类基于银行卡的创新支付业务,积极携手商业银行等银行卡产业各方,探索中国特色的银行卡产业发展之路。2012年6月,银联与微软公司在上海签署全球合作备忘录,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合作。2012年12月,银联在上海宣布成立负责运营国际业务的子公司--银联国际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8月,银联与中国银行、中国移动共同推出NFC手机支付产品。2014年,为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银联重新调整和明确战略定位,通过“六个转变”,开启和推动“二次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组织”。一是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兼顾”转变;二是由“国内卡组织”向“国际卡组织”转变;三是由“单一业务”向“多元业务”转变;四是产品由统一型向多样化、灵活型转变;五是组织架构由职能方式向市场化转变;六是突出服务职能,行为方式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转变。2014年1月,银联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推出国内首张港澳台旅行信用卡。2014年4月,银联单位结算卡在北京发布,银联卡首次涉足企业账户体系,成为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标志。2014年6月,银联国际与工商银行在奥克兰发行新西兰首张人民币、新西兰元银联信用卡和借记卡,这也是南半球发行的首张银联信用卡。2015年1月,银联国际与台湾合作金库银行共同宣布在台湾启动银联“闪付”业务。2015年12月,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正式试点推出。在此阶段,银联积极顺应市场变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和投入,加速银联网络全球布局,加强对产业发展环境的引导和规范,与产业各方共同推动中国支付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开拓创新阶段

从2016年以来,银联充分发挥作为转接清算机构的平台枢纽作用,基于系统、业务、技术、风控等方面优势,积极推动产业各方加快“断直连”、备付金集中存管等监管政策落地,引导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服务本源。同时,银联持续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产品体验、系统性能等各项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数据能力,加快国际化步伐,推动业务向移动端迁移,在移动支付领域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5月,银联联合40多家商业银行,共同推出了银行卡的扫码支付业务。2017年12月,银联联合各家商业银行按照“统一接口标准、统一用户标识、统一用户体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银行业移动支付新入口--云闪付APP。2018年6月,银联正式发布全球首款手机POS产品,率先将POS机从一个硬件终端产品转变成一款智能手机上的应用产品。2018年8月,银联与智慧停车知名企业ETCP合作,在北上广深等全国140多个城市超过4000余家停车场开通银联无感支付停车缴费。2019年6月,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中国银联的申请,向其颁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银联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的转接清算机构。2019年9月,成立了云计算中心,与华为联合成立“金融网络科技实验室”,联合国家信息中心等5家单位共同建设并发布区块链服务网络。10月,携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云闪付APP的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不断完善,云闪付APP作为银行业移动支付统一入口的作用逐步增强,以云闪付APP为核心的移动支付产品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得到市场认可。目前,银联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联网商户近6000万户,境内外成员机构2500多家,银联移动支付总用户数、云闪付APP累计注册用户数分别超过4.8亿、4亿,银联网络年交易笔数、金额分别超过1600亿笔、200万亿元,实现转接系统两地六中心分布式运转和秒级切换,核心系统处理能力提升至24万TPS(笔/秒),银联发卡量、网络交易金额均已超越维萨、万事达,成为全球三大国际卡公司之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