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集团:以科技创新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重汽有限公司 中国重汽集团:以科技创新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

中国重汽集团:以科技创新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

2024-03-21 0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2月29日,在中国重汽集团第二届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重汽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总结了集团最近两年来的发展成就,并提出了未来3-5年将中国重汽打造为顶级商用车品牌的战略目标。

  会议表彰奖励了两年来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涌现出的科技标兵,首次聘任中国重汽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安排部署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坚定走在最前,向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加速迈进。

  重组三年来取得五大突破

  谭旭光表示,近两年来,中国重汽向世界一流全系列商用车集团全速奋进,其科技生态发生颠覆性变化、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也是发展史上投入最大、速度最快、成果最多的两年,实现了五大突破。

  一是以自主正向研发为主线,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中国重汽三年来研发投入累计达到80亿元,是过去10年研发投入的总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连续三年超过3%。全面启动了以产品正向开发为主线的流程再造,让客户需求成为产品开发的重要输入,“以人为治”的研发管理模式得到极大改善。优化研发系统顶层设计,形成以整车为牵引,性能研发和总成零部件协同配合的矩阵式系统研发模式。抓好试验能力提升、仿真能力建设和新材料应用等强基工程,近两年试验设备投资超过10亿元,是过去20年投资总和的2倍。

  二是以全新一代黄河重卡为标志,重大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2020年9月16日,中国重汽重塑黄河品牌,推出了全新一代高端黄河重卡,风阻系数0.37,是全球量产重卡中最低的,各项指标实现国内引领、国际一流,在全球全行业引起了轰动。氢燃料电池重卡实现了在港口、园区、钢厂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在港口等场景批量交付,走在了行业前列。研发世界首创的无忧换挡系统,并在全国首家推出匹配天然气的AMT产品,AMT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国内行业第一。突破重型商用车机箱桥匹配优化节能关键技术,油耗降低8%以上。

  三是以集聚商用车最强大脑为目标,科研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人才引进标准,近两年面向国内“双一流”大学和国外知名大学,共引进优秀应届毕业生2729人,其中硕士1187人、博士98人。通过社会招聘引进人才622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前所未有。目前拥有研发人员2920人,较2019年增加1675人。中国重汽已成为中国重型汽车行业高端人才向往的最优平台。打通操作族晋升通道,首次开展技能人才聘任,聘任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1667人。面向全球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近两年先后与11所全球知名高校、顶级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链合创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是以精准考核、大胆激励、放权搞活为抓手,研发生态建设取得新突破。建立客户导向的考核机制,研发人员的成果由市场营销人员进行评价。建立常态化营销技术对接机制,改变了过去营销技术天天“打架斗殴”的对立局面。研发人员从36层的高楼大厦主动走向一线,精准开展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完成研发人员薪酬体系改革。行业内率先推行“立军令状”和“揭榜挂帅”制度,确定军令状项目14项、揭榜挂帅项目74项,奖励金额共计1.5亿元。改变长期以来的“官文化”陋习,畅通技术专家发展通道,鼓励科技人员心无旁骛搞研发。倡导“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文化、“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文化,初步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生态。

  五是以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为支撑,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取得新突破。集团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深化细分市场研究,全面增强产品竞争力,有力支撑了销量和市占率快速提升。目前集团在28个细分市场、81个应用场景实现了全覆盖。2021年与2019年相比,重卡销量增长86%,市占率提升6个百分点,排名跃升到行业第二。其中,牵引车销量增长130%,市占率提升9个百分点;载货车销量增长313%,市占率提升7个百分点。轻卡销量增长28%,市占率提升1个百分点。重型汽车出口数量占我国出口总量的比例超过50%,2021年销量突破5万辆,成为全球出口量最大的单一品牌企业。

  未来三步走迈向世界一流

  谭旭光表示,未来3-5年,是中国重汽科技创新走在国内最前的战略机遇期,是中国重汽科技创新迈向世界一流的重大转型期。中国重汽要坚定不移扛起集团整车整机跨越发展的大旗,他对中国重汽提出“三步走”战略:2年内重卡产品和技术要全面实现国内引领;3年内形成全系列商用车竞争优势,重卡产品率先迈向世界一流水平;5年内打造成为世界顶级商用车品牌之一。

  中国重汽集团将打造三大整车核心优势。首先,重卡是引领集团整车整机走在最前的核心产品,必须集中最优势的资源,加快核心技术突破,率先迈向世界一流。牵引车、自卸车、搅拌车要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新一代黄河汽车要成为集团迈向世界一流的旗舰产品。载货车、专用车要补齐短板、加快突破、上量进位,在中国市场尽快形成领先优势。

  其次,轻卡2022年必须打一场翻身仗,彻底改变当前的产品被动局面和客户品牌认知,2023年必须实现国内领先,2025年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加快向新能源转型,新能源研发要由结构集成向性能开发转变,由现有平台上的集成开发向专有全新平台开发转变,建立中国重汽新能源轻卡品牌优势。

  第三,轻型商用车要聚焦皮卡、VAN等,加快产品布局,定位中国中高端市场,实现平台化、模块化、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2022年实现皮卡、VAN市场导入;2025年实现轻型商用车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谭旭光提出,中国重汽集团将构建三大核心技术保障能力:动力系统作为核心竞争力,要加大资源协同,将动力系统的全球竞争优势转化成整车整机的全球竞争优势。传统动力总成要集成50%热效率柴油机、AMT、驱动桥的最强技术,实现近零碳排放目标,保持全球领先。混合动力总成要全面满足第四阶段油耗法规要求,率先在干线物流牵引车、国道运输车和工程车等领域实现突破。新能源动力系统要全面掌握燃料电池系统、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电驱桥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率先建立全球竞争优势。

  智能网联要加快研究面向高速公路场景的智能驾驶产品,快速推出智慧矿山应用的自动驾驶矿卡,持续优化提升港口自动驾驶集卡,确保2023年实现在特定封闭场景下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示范运营。要发挥山东半岛的区域优势,借力山东半岛城市港口联动的战略机遇,通过自主创新、行业共享、战略合作等多种模式,加快新技术、新业态全面落地,2025年前实现智能网联、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引领全球市场。

  绿色工艺要以“低碳制造、智能制造、快速制造”为主线,推进产线高度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2023年前实现工艺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试点建设从“无人”到“无忧”的黑灯工厂,实现物流、信息流、商流全面集成的柔性智能制造,高效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的客户需求。探索增材制造、半固态成型等新工艺应用场景,开展高爆压蠕墨铸铁、复合材料、高强铝合金等新材料研究,大幅提升绿色新型高性能材料应用。

  强化四大体系建设

  谭旭光指出,要坚定不移构建全球领先的自主正向研发体系。研发大投入无上限,每年至少保持30%的增长,研发占比要达到4%以上;每年新增专利要达到1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比力争达到50%。推动研发体系深度变革,加快流程再造项目落地,两年内建立起全系列商用车正向开发能力。

  要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协同的全球链合创新体系。充分整合全球、全集团、全产业链资源,构建大研发体系。一是发挥集团动力总成产业链优势和欧美日研发资源优势,加快建立中国重汽海外研发中心,确保走在全球技术的最前沿。二是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与博世、大陆、AVL、FEV、清华大学等国际知名公司、科研机构和顶尖高校合作开展关键领域技术研发。三是与产业链上下游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从单一企业封闭创新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中国重汽不仅要和陕汽重卡形成高强度的合作,还要和国内其他的企业共同应对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链布局的挑战,共同应对商用车对外资全面打开国门带来的竞争挑战。只有大家都强了,中国的商用车行业才能在全世界屹立不倒。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揽中国市场,只有在强烈的竞争“阵痛”中,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才能迈向世界一流。

  三是坚定不移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中国重汽集团投资20亿建设的新研发大楼将于2022年4月1日在济南高新区正式启用。未来3-5年,中国重汽要打造一支10000人的研发队伍,其中博士要达到1000人以上。传统领域要补齐控制类、专用车开发等人才缺口;新兴领域要迅速在新能源、智能驾驶、数字化、新材料等方向形成人才规模和质量优势。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在国内外行业叫得响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专业领域带头人。中国重汽将立足全产业链,培养几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让他们拥有权力、把握方向、掌控资源,成为引领科技研发的“帅才”。

  四是坚定不移构建万马奔腾搞创新的最优生态体系。导入虚拟产值考核理念,加快落地项目激励、前置激励,科技人员薪酬与科研成果无缝衔接,大贡献、大奖励,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完善科研项目与节点进度强挂钩的激励机制,项目提前要奖励,项目滞后要处罚,项目因粗放管理导致失败的一票否决。突出客户导向、价值导向,探索建立与市场效益挂钩的科研成果收益提成机制。进一步拓宽科研人员晋升通道,对有突出成果的科研人员破格晋升。建立荣誉殿堂、研发功勋榜等荣誉激励体系,让科技英雄不断涌现,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CIS)(笔者:钟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