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成就最高的九位地质学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现代伟大人物有哪些 盘点中国成就最高的九位地质学家

盘点中国成就最高的九位地质学家

2024-06-02 07: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翁文灏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赵金科

赵金科,1906年6月11日生于河北曲阳,地质学、古生物学家。河北曲阳人。号子铭。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30年代,提出震旦纪地槽呈环状分布于极区泛大陆周围和内部的理论。30年代后期对广西西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证实地质力学理论阐述的广西山字型构造的位置及形迹。40~50年代,研究头足类化石和二叠、三叠纪地层,取得突破性进展。晚年领导并具体参与对华南二叠系最高层位长兴阶的层型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黄汲清

黄汲清(1904.3.30-1995.3.22),四川仁寿人,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 。黄汲清系统划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进而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建立板块多旋回开合手风琴式运动模式,开拓大地构造研究新途径。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

涂光炽

涂光炽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地球科学家和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他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和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地球化学优秀人才的培养做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足迹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六大洲,汗水洒在了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我国各地,他的考察遍布国内外的600多个矿床——涂光炽的院士称号是他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丁文江

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侯德封

侯德封(1900 04.08 - 1980 02.24),字洛村。童年学习努力,11岁入河北保定高师附小。13岁入保定育德中学。4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23年毕业。当时就业困难,改行到山东莱阳中学任教2年。从1926年开始,辗转于矿业和地质调查部门,奔波于高山大江矿井钻台,为祖国的工矿事业和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使他成为中国早期一位学识广博的地质学家。

陈国达

陈国达(1912.1.22~2004.4.8),广东省新会县人,地质学家,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国际地质界称他为"地洼学说之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46升任中山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起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陈国达最突出的贡献是于1956年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