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式外语教育现代化建设破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论坛 为中国式外语教育现代化建设破题

为中国式外语教育现代化建设破题

2024-04-12 19: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新起点,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如何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如何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为了深入回答上述问题,2023年3月25日—2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大学协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承办的“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

    知行合一,行稳致远。

    2000余位高等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莅临会场、16万名高等外语教育工作者云端参会。同行们凝心聚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共探外语教育现代化建设新路径,共绘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发挥强国建设的北外作为

    “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外语何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在开幕致辞中开宗明义,提出关键问题,引发与会者的思考。

    通过分享北外在创新高等外语教育、助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探索,杨丹提出三个主要观点:

    一是重构外语类高校的学科格局,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秉持“基于外语,超越外语”的思路,探索将原有的语言学、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领域整合为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三大方向,由此形成北外学科发展的总体布局。

    杨丹介绍,面对“两个大局”和国家的迫切需要,学校将区域国别、国际传播、国际组织三个重要领域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以此构建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

    “国际传播应该有助于形成世界的中国观,让世界真正地认识当代的中国。国际组织不只要扩大在其中的影响力,还应该服务于未来的全球化构建,进而发挥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作用。三个领域的协同有利于重塑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中国观和未来的全球观。”杨丹说。

    二是推进语言和科技交叉融合,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信息革命急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教学和学习的样态,自然也会对语言产生深刻的影响。”杨丹介绍,近年来,北外成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正致力建设全球语言服务平台,将语言教育、语言研究、语言保护、语言服务集于一体,用平台化的方式实现信息对称、供需对接,为语言智能提供坚实支撑。

    “北外主管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当前国内数字化程度相当高的出版社之一。”杨丹透露,为推进语言和科技的交叉融合,外研社已投入500多人参与数字化转型工作,在数字化和国际化尤其是“双向国际化”上持续发力。

    三是重构全球育人体系,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2020年,北外发布的“2050全球战略”曾引发各方广泛关注。“实际上,我们的目标是把各国作为课堂,把全球作为校园,建设全球战略实施的支撑系统。”杨丹号召外语类高校加强协同协作,共同解决在区域国别、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领域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协同拓展加深加大全球覆盖的广度、长期研究的深度、学科融合的强度、需求响应的速度、交叉印证的精度。

    “教育强国,外语大有可为。”杨丹表示,北外始终与学界保持深度连接,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组织成立全球外语类高校联盟、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等一系列平台,本次的高端论坛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用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

    “当中国成为世界舆论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得入耳、入脑、入心?当中国国际传播力骤升,与之相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来加强国际传播队伍建设?”这是长期萦绕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英语频道资深主持人、记者刘欣脑海中的问题。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旨报告嘉宾,她结合个人经历向与会者讲述了她对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解,以及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案例。

    在论坛主旨报告嘉宾、北京大学副校长宁琦看来,改变世界眼中“他塑”的中国,由中国自己言说中国,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已经上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责。”宁琦非常关注理解中华文化及其世界意义并参与国际传播的能力素养。

    她呼吁,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当肩负起语言和文化的责任担当,从过去单纯的“翻译世界”转向“翻译世界”与“翻译中国”并重,从“让中国了解世界”转向“让世界了解中国”,主动向世界自述全面真实的中国。

    本次论坛启动了2023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并正式发布大赛英语演讲赛项的定题演讲题目: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介绍,大赛旨在进一步做好“三进”工作,推动“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培养更多能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层次外语人才,助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孙有中透露,本次大赛基于“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写作、阅读大赛21年的办赛经验,并将在语种数量、考查能力、大赛规模等三方面进行“升级”。

    孙有中表示,大赛是高等外语教育领域推进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高校外语类专业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数字赋能中华文化传播力

    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向世界言说中国,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上。

    论坛主旨报告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和与会者分享了在外语教育目标中增加“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指标的新动向,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大学英语教材不等于中国文化教材,中华文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不等于强调与外国文化的差异。”文秋芳通过解释国家文化传播能力与个体文化传播能力的区别,说明大学外语课程强调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必要性,又进一步解析了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外语教材如何实现新目标?文秋芳以外研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及《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版)》为例,说明教材要充分考虑国家对国际化人才“走向世界”的要求,在选材及练习设计的各个方面均适度体现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提升学生对中国立场及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有效地表明中国立场,探讨中外差异,做好中外沟通。

    论坛主旨报告嘉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提出,以“六新”建设为抓手,构建教、学、管、环、评新型数字化支撑体系,推进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

    “技术从来都是赋能教育,而不能独立承担教育的任务。”针对近期公众特别感兴趣的ChatGPT给教育带来的冲击,王泉表示,技术确实可以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但就目前而言,不可能完全替代教育。

    “从宏观层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之一。‘十四五’期间,外研社最重要的转型方向就是数字化发展。”在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看来,了解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趋势,将有助于各院校外语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地开展工作。

    除了主旨报告,本次论坛还设有8场专题论坛,探讨构建高质量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路径;2场前沿论坛,探讨外语类专业与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创新路径与育人方略,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外语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指委和大学外语教指委于论坛期间组织召开了2023年工作会议;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指委组织举办了“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特邀论坛,为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外研社在论坛期间举办了《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版)发布会,《现代大学英语》(第三版)专题活动,“国才考试”校企对话专题活动,“UNIPUS之夜”专题活动,传递先进教学理念,探讨数字变革与产教融合,开拓外语教育现代化发展新路径。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发布2023年赛题——“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数字赋能 创新育人”。

    “数字化对于全社会、全行业已经不再是趋势而是定势,是未来外研社保持领先优势的重要砝码。”王芳坚定地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